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创意领域中,人工智能(AI)已不仅仅是一个流行词,它更成为了设计过程中强大的合作伙伴。无论是构建品牌形象、制作引人注目的海报,还是设计包装,像Maze Guru这样的AI工具正在重塑灵感转化为视觉作品的方式。当潮流变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时,AI能帮助你紧跟步伐。

由Maze Guru的设计工具Maze Studio生成

以下是今年值得探索的15种流行设计风格,每种风格都配有AI生成的参考图片,为你的创意提供灵感。

1. 新未来主义(Neo Frutiger Aero)

复古未来主义的复兴,融合了80年代科幻能量与大胆的几何图形,以及霓虹粉和钴蓝等高对比度亮色。想象一下复古科技与千禧年风格的碰撞。

🟨 适用场景: 专辑封面、科技初创公司、时尚前卫的落地页、编辑海报

2. 暗黑魔法学院风(Dark Magical Academia)

大地色调、羊皮纸纹理、烛光、粗花呢和神秘符号,营造出一种哥特式知识氛围,宛如午夜时分被施了魔法的牛津图书馆。

🟨 适用场景: 文具、生活方式品牌、实验性时尚、主题包装

3. 明亮学院风(Light Academia)

阳光洒满的庭院、柔和的淡色调、诗歌朗诵会。这是对学院风的一种更明亮、更轻盈的诠释,充满乐观与温柔的怀旧感。

🟨 适用场景: 室内设计、可持续产品、冥想类应用、生活方式博客

4. 侘寂风(Wabi Sabi)

崇尚不完美与简约之美,这种日本美学风格偏爱自然的静谧之美:开裂的陶瓷碗、磨损的亚麻布、薄雾笼罩的森林、不对称的构图。

🟨 适用场景: 环保品牌、极简护肤产品、冥想空间、包装设计

5. 西南部风格(Southwestern)

焦橙色、米色和绿松石色与沙漠图标碰撞:仙人掌、皮革、牛仔元素和质朴的纹理。

🟨 适用场景: 婚礼请柬、时尚印花、手工艺品牌、波西米亚风格菜单

6. 航海风(Nautical)

清爽的海军色调、绳索纹理、航海图案和海洋生物插画,唤起海风拂面的海洋灵感设计。

🟨 适用场景: 沙滩装、夏季品牌、海鲜包装、度假村营销

7. 谜图风(Rebus)

一种用图像替代文字的趣味谜题,视觉上的机智与大胆的版式相结合,给观众带来惊喜与互动感。

🟨 适用场景: 杂志封面、创意简历、社交媒体帖子、独立杂志

8. 具象物体设计(Literal Object Design)

超写实的视觉设计,模仿日常物品——收据、罐头、屏幕——通过重新语境化带来惊喜与怀旧感。

🟨 适用场景: 海报、周边商品、专辑封面、微型网站

9. 小饰品风(Trinket Design)

如同倒出童年的玩具箱:闪亮的饰物、塑料玩具、贴纸,以粗线条轮廓和糖果色呈现。

🟨 适用场景: 贴纸包、年轻化品牌、趣味包装、数字配件

10. 玻璃拟态(Glassmorphism)

柔和的模糊效果、半透明面板、发光边缘和渐变色彩——宛如毛玻璃背后的UI设计。

🟨 适用场景: 产品落地页、现代UI套件、应用设计、活动宣传

11. 模块化字体(Modular Typography)

由重复的几何块构成的字体——在结构感与趣味性之间找到平衡。

🟨 适用场景: 标志、编辑排版、海报标题、艺术杂志

12. 收据风(Receiptify)

源于假收据设计的病毒式传播,这种风格以条形码、时间戳、锯齿线和窄栏为特色。

🟨 适用场景: 菜单设计、咖啡品牌、前卫周边、时尚包装

13. 叙事新粗野主义(Narrative Neo-Brutalism)

原始、有力、内容优先——大胆的无衬线字体、鲜明的边框、明亮的撞色和块状布局,以不加修饰的方式讲述故事。

🟨 适用场景: 作品集、独立杂志、书籍封面、面向Z世代的包装

14. 现代怀旧风(Modern Nostalgia)

想象卡带、拍立得和复古标牌——但通过柔和的双色调、颗粒纹理和现代版式重新演绎。

🟨 适用场景: 播客封面、生活方式品牌、时尚画册、横幅广告

15. 瑞士朋克字体(Swiss Punk Typography)

当瑞士设计打破规则时会怎样?凌乱的重叠、错位的网格、减少的留白和强烈的视觉张力。

🟨 适用场景: 实验性海报、叛逆独立杂志、前卫网站、独立出版物

最后总结

这15种风格仅仅是当今丰富视觉世界的一小部分。借助Maze Guru这样的AI工具,你可以比以往更快地探索、实验和进化。无论是测试概念还是制作最终视觉作品,Maze Guru汇集了顶级AI模型,将你的想象力变为现实。

对于专业设计师和工作室,我们推荐Maze Studio——这是一款专为提升创意流程效率而打造的工具包,兼具精准与强大功能。

精选文章:

垂直城市中的村庄:大坑与香港本土建筑的生命力

深远影响——为什么设计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证明其价值

今年戛纳国际创意节的六大设计启示

AI机器人已经可以雕刻石像了。接下来是整栋建筑

人工智能是否扼杀了用户体验中的系统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