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快速产出成为设计和产品质量的唯一标准时,复杂的设计思维便走向消亡
我们被AI带来的种种益处所迷惑,在这种技术"魔力"的影响下,我见证了诸多积极变化,但也看到了一些不那么乐观的现象。
人工智能将永远与我们共存,这一点毋庸置疑。这项新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它能通过简单指令在几分钟内生成结果。过去需要数月开发的内容,如今只需几秒或几分钟即可完成。一个新时代已经来临,我们对技术的认知已转向更复杂、更快速、"更智能"的商业模式。
人工智能也进入了产品设计领域,使设计师能够在几分钟内创建用户界面。面对这种全新的创作体验,许多设计师(包括我自己)都在思考:这些新工具是会很快取代设计工作,还是仅仅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功能,以帮助我们在快速发展的技术市场中变得更高效、更具吸引力?
科技公司中的AI热潮
如今,企业和全球科技界正在庆祝这样一个事实:一个数字产品和初创公司只需不超过四人的团队,几天内就能开发完成。
对科技行业来说,AI并非新鲜事物。但自从OpenAI出现后,许多公司认识到了通过缩短任务与结果之间的时间差能为用户创造的新价值。流程自动化、数据重新解读和新的支持沟通渠道,成为企业眼中对客户极具价值的附加服务。
"我们以AI为先"或"AI驱动"似乎成为了行业的新质量标准。这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合理,因为我们身处竞争环境,需要站在技术和全球对话的最前沿。但另一方面,这种热潮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时髦的营销策略——企业借此加入对话,却没有妥善管理技术,最终暴露出产品缺陷并欺骗用户(如Builder.io案例所示)。
如今,采用和创建AI代理来处理多任务,可能意味着是雇佣多人完成同一任务,还是节省资金用于未来开发或价值主张的区别。
"我们需要用技术而非人力解决问题"也成为了新的商业信条,这表明企业已开始将产品价值转移到AI支持上,而非人力。迄今为止,这已引发了裁员、部门重组和新职位创建,形成了人力规模更小的新型公司动态。
产品设计界的AI狂热
从设计到生产,这片新"应许之地"正推动设计师开启全新的产品构建体验。
如前所述,多家AI公司已经彻底改变了科技行业和我们的生活。产品设计也未能免于这种影响,Lovable、Google Stitch和Figma等新兴公司和功能通过加速从简单输入到实际界面的转化,几乎消除了从像素、图像到源代码的过渡,从而改变了设计思维模式。
AI对设计师的承诺是什么?
作为一名设计师,我必须承认,通过另一个领域(尤其是工程团队)来实现想法总是充满挑战。这种摩擦并非总是存在,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路线图不可行、项目管理不善以及双方估算不完整等多种原因,这种关系并不总是最高效的。那么,如果有一种新工具能消除"中间人"或"中间流程",会发生什么?
从设计到生产,这片新"应许之地"正在推动设计师踏上全新的产品构建体验,重新定义所有现有的工作方式。即时基准测试、数据比较、功能参考、代码验证等,如今已成为产品设计更强大的垫脚石。
这个近乎现实的承诺对设计师来说是好事吗?当然是,因为正如我所言,它让我们能够弥合编码鸿沟,优化研究时间,使我们能够尽快创建想法或测试产品假设,而无需编写一行代码。
但所有这些益处如何可能对产品设计构成威胁?
产品设计师的永恒难题
出于某种原因,设计师往往避免从全局角度考虑解决方案,而更倾向于专注于单个元素的开发。
设计师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习惯(至少在我的经验中依然存在),即不将产品和用户的挑战视为一个整体,而是将所有内容简化为单一结果:用户界面,忽视了可能影响产品和用户体验的众多因素。
学会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问题,是初级或中级设计师中普遍存在的潜在问题。在我看来,这种缺陷部分源于"快速交付"的动态,这种动态源自那些误解了敏捷概念的初创公司——它们以任何可能的方式将不完善的缺陷产品推向市场。我并非主张停止生产车轮,但扎实的设计基础将确保从一开始就提供最佳用户体验。这种缺失的技能正是系统思维。
什么是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是"通过考察组成部分如何在一个更大系统中相互连接,来理解复杂问题的整体方法。它强调理解组件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而非孤立地关注单个部分。"这个定义在产品设计中是否适用?我打赌你会认为适用。然而,出于某种原因,设计师往往避免从全局角度考虑解决方案,而更倾向于专注于单个元素的开发,从而忽视了问题的全貌。
为什么这种技能对产品设计至关重要?
想象一下,你被要求重新设计整个产品、从零开始创建新设计,或引入新功能以提升销量。有两种方法可以应对这些挑战:你可以立即投入解决方案,等待观察产品和用户的反应,希望不必重建初始方案或过度设计(即所谓的敏捷方法);或者选择第二种方式:构建一个你完全理解(或至少有一定概念)的解决方案,明确知道这个新方案可能如何影响更广泛的系统。这样,一旦推出产品或改进,你已经考虑了大多数可能的场景和行为,以预判错误、摩擦或边缘情况。短期或中期来看,哪种方式能让你创造出更好的产品?
当你培养出从全局视角看待问题、将所有可能部分纳入考量的能力时,你的决策会比仅关注问题的一部分更有效。此外,随着你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并抓住他人可能忽视的机会,发现潜在的改进点,你在战略决策中的主导权也会增加。
AI为何可能终结这种能力?
"简单提示"即可获得"高质量"界面的即时性,对我们来说如同天籁之音——想象一下这开启的无限可能。时间对公司至关重要,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在设计中,时间也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快并不总是意味着好,当快速产出的承诺成为设计和产品质量的唯一标准时,复杂的设计思维便走向消亡。
与所有新趋势和技术进步一样,我们100%专注于学习和探索与AI相关的一切,并被它能带来的所有益处所迷惑。在这种技术"魔力"的影响下,我看到了许多好处(如上所述),也看到了一些不那么积极的现象,包括商业洞察力、深度流程分析和系统思维等复杂产品考量的日益缺失。
如今,企业和全球科技界正在庆祝这样一个事实:一个数字产品和初创公司只需不超过四人的团队,几天内就能开发完成。对我而言,这只是更复杂方程式的一部分,需要以批判性和更深远的眼光来看待。
在产品设计中,我观察到一个模式,表明AI已经影响了我们对用户和产品挑战的理解。所有设计对话要么聚焦于工具,要么讨论如何编写提示或创建代理,这本身并非坏事,但似乎没有人愿意停下来花一分钟时间,首先询问需要设计的事物的所有相关信息。
在这场技术革命中,我认为在陷入快速、全球性的盲目之前,培养关于这项技术如何造福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否则长期来看必将对我们产生后果。
以创纪录速度开发的产品和服务如今已成为技术的新品种,但其中一些缺乏深度的生态系统连接、明确的目标或复杂的可扩展性(系统思维)。因此,在我看来,如果AI没有得到正确引导,它只会成为速度的虚幻泡影。
中间道路
那么,如果AI代表速度,我们如何有效利用它而不遗漏重要内容?答案是一个简单的工作流程,这是目前为止我的设计团队总结出的经验。
理解/加速/构建
这个简单的结构是我们理解AI如何为我们所用而非相反的方式。这是一个三步工作流程,为AI提供了一个可以发挥最大能力的空间,同时让我们能够从坚实的系统思维基础出发构建产品。
理解
它指的是一个深度的策略阶段,在采取行动之前,所有团队成员都明确参与规则、背景、挑战或依赖关系,确保清晰的场景。在这个阶段,复杂思维是王道,识别项目的所有部分(系统思维)将使我们更高效。
加速
在这里,AI是主角;这是产品角色界限模糊的地方:设计师、产品经理和开发者抛开特定角色的任务,作为一个整体协作。工具、集成、提示和软件使结果更快产生。因此,产品的答案描绘了一条可遵循的路径。这一阶段优化了我们过去习惯工作的时间差。
在这个阶段,按角色划分的专业任务消失了,知识的融合模糊了传统角色之间的界限;基本上,我们都能做所有事情。
快速声明:此阶段的成果并非最终交付物,而是讨论的起点;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在进入下一阶段时保持了更详细和安全的开发标准。
构建
在借助AI优势快速完成信息探索后,现在是根据我们习惯的可靠信息构建产品的时候了。
我目前的经验总结(仍在进行中)
首先,AI不是交付物,而是任务加速器。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它不是产品构建的核心,而是流程中的一个步骤。
我们的工作、知识和视野极具价值,因此我们利用AI更快地实现结果,但我们的判断标准仍指导着决策。
我们不会被各种工具和方法迷惑;我们正在试验并决定哪种更适合我们的需求;我们将此视为一项新技术,而非仅仅是时髦趋势。
快并不总是意味着好,它不应该是产品的唯一承诺。
越简单越好。我们的工作动态应该直接了当,没有不必要的步骤。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