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专家经常指出,一个简单的图标在不同文化视角下观看时,可能会令人困惑。在一个国家感觉直观的事物,在另一个国家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这种差距说明了图标学的影响远不止于提供细节——它是一种你必须为全球受众仔细斟酌的视觉语言。
图标可以弥合鸿沟,也可以加深隔阂。作为设计师,你的工作是创建清晰、可识别且包容的符号,无论它们出现在哪里。通过确立这种意图,你能够保持深思熟虑,从而加强跨文化设计。
解构平面设计中的图标学
图标学是一种视觉语言。最简单的说,它是代表一个物体、行动或理念的简洁图像。换句话说,它就像一个微型词汇表——每一个标记都必须快速准确地传达信息。
这种视觉系统呈现三种不同的形式:
图标: 与其所指事物相似的图像符号,例如用电话听筒表示呼叫
符号: 依赖于习得意义的抽象或约定俗成的标记,例如用心形代表爱
指示符号: 通过关联指向其他事物的符号,例如用脚印暗示路径
图标的设计本身就是高效的。它们将意义压缩到一瞥之间,减少杂乱并加速决策。然而,这种压缩只有在观看者的心智模型与创造者的心智模型相匹配时才有效——而文化塑造了这种心智模型。
关于东西方设计传统的研究证明,文化背景重塑了人们处理视觉信息的方式,因此同一个图标在不同的受众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
这导致了一个常见的误解,即图标是普遍理解的。实际上,手势、动物图案和日常符号在世界各地承载着截然不同的含义。
竖起大拇指在某些地方是赞扬,在另一些地方却是侮辱。同时,在一种文化中被尊崇的动物,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意味着危险或禁忌。优秀的跨文化图标学不假定普遍性——它检验假设,记录替代方案,并建立后备方案。
图标学如何作为跨文化工具发挥作用
如果运用得当,象征主义可以消除对文字的需求,并使界面能够跨语言使用。
克服语言障碍,降低认知负荷
图标是可重复的标记,能引导注意力并取代阅读每一个字词的需要。在数字界面中,清晰的图标能立即提示用户该去哪里、点击什么或某个控件的功能。
它们帮助用户无需翻译或猜测即可行动。这种便利很重要,因为它能帮助那些不精通屏幕上主要语言的用户。
这样做的好处是降低了认知负荷。用户无需解析指令并在工作记忆中记住多个步骤,而是通过单个符号触发意义,实现即时识别。从看到图标到想起其含义的时间缩短了,从而释放了决策能力。
在国际枢纽和全球产品中,你可以看到这种大规模的应用。机场使用一套共享的象形图来引导数百万旅客,软件则依赖一致的图标系统,使用户能够跨设备和上下文转化知识。
然而,只有当图标映射到熟悉的心智模型时,其认知负荷才较低。当一个图标的隐喻在不同文化间失效时,就会产生摩擦。这就是为什么将图标视为一种语言很重要。当经过衡量、迭代和记录后,它们就不再是猜测,而是开始引导人们完成体验。
颜色与形状的细微差别
颜色和形状承载着意义。颜色的组合可以改变情感的重量。虽然单一色调可以传达危险、温暖或平静,但搭配的颜色可以再次改变这种含义。
零售研究表明,购物者的感受在决策中的影响力可达其他因素的1.5倍,这使得你的配色方案的情感基调成为一个战略性的选择。当图标存在于某个品牌或物理环境中时,这些颜色决策会影响跨文化的信任度、紧迫感和识别速度。
形状也带有自己的信号。圆润的标记显得友好、平易近人,而尖锐的棱角则感觉直接、紧迫。然而,形状的解读会随着文化和语境而改变。在一个受众看来无害的手势或抽象形式,在另一个受众中可能引发不相关的联想。这就是为什么形状的选择应该精确、经过测试,并为你所针对的受众而选定。
当结合颜色和形状时,你可以打造一个有用的工具包,以实现跨文化的清晰度。颜色设定了基调和优先级,形状则提示了 personality 和功能可见性。当这些层次协同工作时,图标就成为一种具有文化适应力的语言。
提升可用性与可访问性
据估计,全球有63.8亿人拥有智能手机,符号是使移动界面在不同语言和地区都能使用的最有效方式。一个精心设计的图形符号消除了在小屏幕上阅读微文案的需要,缩短了决策时间,并保持了交互的直观性。
除了速度之外,视觉提示还是可访问性的倍增器。当与清晰、可本地化的标签以及适当的语义标记搭配使用时,它们对于屏幕阅读器和辅助技术来说就变得清晰可辨。
当以可缩放矢量、具有足够对比度和便于触摸的间距构建时,它们可以支持视力低下和行动不便的用户。考虑到这些限制条件进行创作,意味着图标能够服务于具有不同能力和不同设备环境的用户。
图标学还减少了跨设备和不同形态因素的认知摩擦。同一个在应用中以24像素成功显示的最小化符号,如果具有高对比度且保持一致,也可以作为网站上的路标。这种跨上下文的可靠性正是让全球产品感觉熟悉的原因。用户学习一种视觉语言,并在任何地方应用它。
跨文化图标设计指南
在开始绘制图形之前,退后一步,想象自己正在将一个动作或想法翻译成一个微小的视觉世界。下面的建议将这种心态转化为实践,帮助你的图标跨越文化而不丢失意义。
1. 超越简单的谷歌搜索
文化研究是必须的。然而,快速搜索只能找到明显的例子,而会遗漏细微差别,因此研究应该成为任何跨文化图标系统的基础。
使用像霍夫斯泰德这样的框架,它概述了跨六个维度的文化倾向,例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等。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启发式方法。它不会告诉你确切的含义,但有助于预测你的符号在特定市场中应该多么直白、正式或情境化。
接下来,与真实的人交流。招募母语者或本地用户,请他们用自己的话描述设计草案。进行短期的 moderated 访谈以听取他们的推理,然后进行未 moderated 的微测试以扩大规模。
最后,咨询本地化专业人士。本地化人员能发现设计师会忽略的习语、颜色禁忌和法律限制。向他们请教用户界面中的常见隐喻、本地标识惯例,以及某些意象是否敏感或神圣。
2. 简约之策略
简约应该是你的默认选择。图形越简洁,在跨越文化边界时出错的可能性就越小。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著名品牌已将繁杂的徽标简化成单一的、标志性的轮廓,以提高全球识别度。
例如,百事可乐逐渐将其标识早期带有手写体和字标的设计版本简化成了流线型的"百事球"。此后,它成为一个单一形式的标记,在不同尺寸和市场都能清晰识别。
首先明确图标必须传达的那个核心动作或想法,然后移除一切不支持该意义的元素。倾向于使用单一、醒目的轮廓,而非装饰性细节,并在实际尺寸下测试它。在低对比度、动态情境以及小的触摸目标下检查它,这些情况会暴露出在画板上看起来没问题的问题。
使简约系统化。锁定描边粗细、网格和间距,使图形看起来像一个系列。将隐喻限制在少量、独特的集合中,以便用户能够将学习成果迁移到不同屏幕。当单一轮廓可能产生歧义时,添加一个简短的本地化标签,而不是装饰图形本身。当我们以这种方式设计时,我们就能获得跨文化工作所需的清晰度和持久性。
3. 创建一致的视觉系统
单个图形的力量取决于支撑它的框架。一致的视觉语言使单个图形易于阅读和预测,因此用户可以学习并在不同屏幕上应用同一种语言。这种可预测性正是将一组形状转变为可用词汇的关键。
专注于几条具体的规则,并将它们锁定为可供后续使用的设计令牌。选择统一的描边粗细并在所有尺寸中保持一致,使图标感觉属于一个整体。为确保轮廓读起来具有相同的调性,确定一个圆角半径规则,无论你是希望全部锐利、全部圆润,还是有限的混合。
接下来,定义配色规则,并明确指出对比度比率,以及颜色何时用于传达意义,何时纯粹用于装饰。然后,标准化网格和像素尺寸结构,以便图形在常见目标尺寸下清晰呈现。
我曾主导一个应用程序的更新项目,当时我们将描边和网格规则收紧到一个单一的设计令牌文件中。结果实现了更快速的交接和更清晰的新手引导流程,因为用户可以将先前学到的含义应用到新屏幕上。
为了保持符号语言的稳定性,请将这些规则放入设计资源库中,包含"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示例,并在每个开发冲刺中引用这些设计令牌。
4. 用户测试与迭代的力量
测试是验证的步骤。用一份测试计划开始每一个决策,该计划回答一个问题——这个符号是否映射到了目标受众预期的心智模型?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迭代直到它符合为止。
运行两种互补类型的测试。首先,展示一个想法并询问:"这是什么意思?"利用自由形式的答案来发现意料之外的解读和心理捷径。其次,应运行快速的定量检查,如A/B测试,以衡量解读的准确性。这些测试揭示了人们误解的原因,并显示出改变对行为的影响程度。
在测试前确定清晰的成功标准。与本地用户进行小型的 moderated 测试,以了解图标失败的原因,然后通过快速调查来扩大规模以获取清晰的指标。包括可访问性检查,并招募熟悉目标市场的人员。将测试视为一个循环:测试、迭代、再测试。将结果记录在你的设计框架中,以便未来的团队能够复现这些决策。
图标学作为跨文化设计工具包
图标可以重新连接文化差异,但前提是将其视为有意识的系统。付诸行动,研究意义,并将这些选择固化为方法论。当你怀着研究、简约和衡量的心态进行创作时,你就在创造一种能随处引导用户的视觉语言。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