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由“预制菜”引发的舆论风暴席卷全网。罗永浩在直播中怒怼西贝莜面村“用中央厨房冒充现炒”,直言“锅气是假的,体验是骗人的”,瞬间点燃了公众对餐饮工业化背后“知情权缺失”与“口味降级”的集体焦虑。
“预制菜”的争议逻辑可迁移至建筑领域。在现今语境中,“预制建筑”通常指装配式建筑。
“预制菜”是在后厨完成食材的预处理,那么“预制建筑”则是在工厂里把墙、梁、柱、楼板提前造好,再运到现场“搭积木”般组装成型。
无论是餐饮行业的预制菜,还是建筑行业的预制构件,其本质都是在标准化条件下提前加工,通过分离生产环节与使用现场,提高效率、降低不确定性。
那么,“预制建筑”是否也面临相似的信任危机与价值质疑?
全球预制建筑范本
“预制”听起来像新词,但它的历史比你想象的要久远得多。
早在19世纪,英国人就用预制铸铁构件在海外快速搭建教堂和兵营。著名的伦敦水晶宫,由3300根铸铁立柱和2224根铸铁架梁组成,这些构件采用了标准化型号,其结构框架的模数设计,源自当时大批量生产的玻璃面板标准尺寸。学界普遍将水晶宫视为预制建筑的开端。
二战后,欧洲为应对住房短缺,大规模推广预制混凝土板房,推动预制建筑在住宅、公共建筑、工业厂房等领域广泛应用,并逐步迈向艺术与技术的高峰。
©格罗皮乌斯与瓦克斯曼研发的套装住宅系统
1972年,由建筑师黑川纪章设计的“中银胶囊塔”在东京银座落成。它由140个2.3m×3.8m×2.1m的独立“居住胶囊”组成,包括床褥、浴室、橱柜。
每个胶囊在工厂里诞生,然后像太空舱一样悬挂于中央核心筒上,理论上可以随时更换或升级。
中银胶囊大楼建设过程 1970
这是全球最著名的装配式建筑之一,也是“新陈代谢派”的代表作品——建筑不是静态的,而是可以像生命体一样“新陈代谢”。
©Noritaka Minami
中银胶囊塔内部©Noritaka Minami
然而,由于建筑老化、维护困难等问题,中银胶囊塔于2022年4月正式拆除,部分保留完整的胶囊单元被埼玉现代艺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展出,成为建筑理念的实体见证。
中银胶囊塔内发霉的墙壁 ©Noritaka Minami
在同为黑川纪章设计的埼玉县立近代美术馆内,展出着一个胶囊舱 图源网络
新加坡的达士岭组屋,是新加坡建屋发展局主导建造的标志性公营住宅,由7栋50层摩天大楼组成,通过高空天桥形成总长500米的空中花园系统,形成了一道极具工业美感的城市天际线。
©Malcolm Tredinnick
达士岭组屋的建造,是先由加工工厂预制剪力墙、楼板、梁、柱、卫生间、楼梯、垃圾槽等各个部件,再进行组装,整栋建筑的预制装配率高达94%。
达士岭组屋的建筑成本相较于普通组屋要高出约30%,但通过绿色节能设计和全生命周期管理,长期运营成本显著降低。它曾获美国芝加哥高层建筑和城市住区理事会颁发的“最佳高层建筑”奖和威尼斯双年展等4项国际大奖,在达士岭的七座楼里居住着1848户人家,居住密度是普通组屋的3倍。
尽管密度很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并没有跟着下降。在摩天组屋的第26层,有600m长的跑道供居民跑步健身。立体化设计将空中花园连接起来,组成了大片的可活动区,解决了高空居民的公共区域面积问题。
位于曼哈顿第六大道842号的纽约万豪AC NoMad酒店,是全球最高的模块化酒店。酒店公共区域(如餐厅和大堂)仍用传统方法建造,客房与屋顶酒吧则采用模块化单元。
DMD Modular公司在波兰为其制造了这些模块单元,预制完成后运往美国,在90天内完成吊装。
传统酒店的客房通常与相邻房间共用一面墙,但模块化设计的客房有各自独立的墙体。在安装时,相邻的客房之间势必会形成一个间隙,大大提高了酒店的客房隔音效果,帮助客人获得更好的睡眠。
随着采用可持续发展和环保设计的呼声越来越高,装配式建筑又进化出了一种更加简洁的模式 —— 集装箱建筑。
©Ganti & Associates
再利用集装箱有助于加快建造速度、降低建造成本,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材料浪费,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粉刷或包覆,提高美观性。
Box Office – Rhode Island, USA©Truth Box, Inc. z
比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的“潜望镜项目”, 五个多式联运集装箱组成了整体单元,为年轻创意人士提供的混合用途合作社。
集装箱的线性和平行排列定义了一个室外庭院和二层平台。外露区域主要用作辅助活动空间,将室内体量与室外融为一体,让自然光线和通风渗透到建筑中。
©architizer.com
有了标准化的尺寸,就有可能创造出一种模块化结构,允许无限的干预,从而适合不同的用途。
预制建筑的优劣对比 效率与信任的拉锯战
尽管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已非常成熟,在现实生活中仍旧有不少争议。
优势 —— 工业化带来的确定性
建造速度与绿色环保是装配式建筑的最大优势
传统建筑从打地基到封顶动辄一年以上,而预制建筑可实现“工厂生产+现场施工”同步进行。整个建造过程也更加环保。
举个例子,一栋30层住宅,传统现浇标准层需要7天/层,预制装配式最快3天/层,开发商可以因此提前3~6个月拿到预售证,资金快速回笼。
由于预制模块在工厂一次成型,施工期间现场工人能减少30%~50%,建筑垃圾、施工噪音均显著降低。
此外,装配式建筑的质量更加稳定,精度更高。
因为工厂环境的可控性,混凝土养护条件优越,构件强度、尺寸误差远小于现场手工浇筑。
在保障房、学校、医院等标准化程度高的项目中,很多模具可跨项目批量复制,极大降低成本。
劣势 —— 设计局限 接缝隐患 消费者抵触
对预制建筑最常见的批评就是设计雷同与审美单一。
早期预制建筑多采用“标准化模块”,确实诞生了一批“火柴盒”住宅,缺乏个性与地域特色。
但在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设计的悉尼歌剧院中,使用预制混凝土板组成的屋顶组群成为世纪经典,向大众展示了预制≠丑陋。
与外观相比,接缝处理不当引发的开裂、漏水反而才是预制建筑最致命的软肋。
由于不是现浇混凝土,构件之间的拼接缝若密封不严,雨水渗入会导致墙体发霉、钢筋锈蚀,影响耐久性。
但问题根源并非“预制”本身,而是施工管理不严、材料选型不当、验收标准缺失。
尽管官方反复强调“装配式建筑抗震性能优于传统建筑”,但许多购房者仍心存疑虑。
这种认知偏差与“预制菜”如出一辙——人们不反对效率,但害怕被“欺骗”,更怕牺牲品质。
同样是预制,为何命运不同
同样是“提前加工、现场组装”, 为什么“预制菜”被骂得体无完肤,而“预制建筑”却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接受?
根本差异:目的不同,价值不同
预制菜的核心目的是“降低成本、提高出餐速度”。
吃饭是即时感官体验,味道、香气、温度、上菜节奏都直接影响满意度。预制菜的“复热感”“塑料味”“口感软烂”等问题,直接拉低体验。
走进一家价格并不便宜的餐厅,消费者支付的是“现炒”的价格,得到的却是“加热”的菜品,即使味道难以分辨出区别,价值感知也会产生严重落差。
而预制建筑的出发点则完全不同,它不是为了省钱,而是旨在“提高质量,保证安全,减少浪费。”
它的预制,并不是为了省钱偷工,而是更精准、更环保、更高效地建造房子。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高端住宅酒店、医院、实验室都采用预制技术,正是因为其质量可控。
人们住进一栋房子,关注的是安全性、隔音、保温、空间布局等长期性能。只要设计合理、施工规范,预制与否并不影响日常居住体验,反而可能因工艺精良而提升舒适度。
纽约万豪AC NoMad酒店内部
今年,广州市住建局发布征求意见稿,拟规定自2026年起,全市新出让的居住用地100%实施装配式建筑。尽管这项法规还未正式敲定,但不难预见装配式建筑是大势所趋。与此同时,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均已出台类似政策,目标是到2030年,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70%以上。
为什么政府愿意大力推动预制建筑?
因为传统建筑模式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劳动力短缺(建筑工人平均年龄超过50岁),安全事故频发,环境污染,工期不可控导致的资金断流……而预制建筑,或许是现阶段破解这些难题的最优解。
结论
其实,餐厅使用预制菜品并非新鲜事,西贝这次的口碑翻车,更大程度上在于消费者的不知情。况且,现今预制菜行业规范尚不完善,公众产生抵触情绪是情理之中。
相比之下,预制建筑的技术体系完整、标准规范清晰,且在销售环节通常会明确标注预制率,购房者知情权更有保障。
换句话说,预制建筑并不会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但预制菜会。
技术无罪,预制本身是中性的,它让生产更标准、让资源更高效。但当“体验权重”远高于“功能权重”时,同样的工业化流程就会遭遇截然不同的命运。
发文编辑| KaiYuan He
审核编辑|Yibo
主编 | Sherry Li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建道筑格ArchiDogs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