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Vogue》杂志刊登了一则由AI时尚模特主演的广告。这预示着种族和体型多样性在时尚界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长期以来被诟病脱离现实的女性审美标准,如今可能变得更加虚幻。

在最新一期《Vogue》中,Guess广告的主角是一位身材纤细的AI生成模特,其虚拟身份仅以小字标注在不起眼处。随着AI技术攻陷这本时尚圣经的广告页,类似脱离现实的模特形象大举入侵杂志内页——甚至封面——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这则由AI营销机构Seraphinne Vallora设计的广告,其创作过程据BBC报道需要五名AI专家耗时一个月,成本高达"六位数美元"。最终呈现的是一位金发碧眼、宛如阿芙罗狄忒再世的虚拟美人——她的面容介于凯特·阿普顿和玛格特·罗比之间,身着条纹长裙。但比她的长相更值得玩味的是:她不像哪些人?以及为何不像?

这项耗资六位数的项目并未比传统摄影节省成本(后者需雇佣真实摄影师、发型师和化妆师),却可能瓦解时尚界过去15年在多样性方面取得的进步。

时尚业如何打破单一审美

如果多芬"真美行动"广告还不足以说明问题,2010年代时尚界确实在种族和体型多样性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Vogue》在2019年末的十年回顾中指出,这一转变始于米歇尔·奥巴马——这位前第一夫人力推美国多元化设计人才,同时成为国际时尚品牌争相服务的对象。正如报道所述:"作为华盛顿乃至全球的时尚仲裁者...米歇尔·奥巴马在时尚界的存在已成为其个人形象与美国历史的一部分。"

同期,超模卓丹·邓和香奈儿·伊曼开始公开批评秀场"仅有一位"黑人模特的歧视现象。先锋黑人模特贝桑·哈迪森更进一步——在发现2013纽约时装周严重缺乏多样性后,她向纽约、伦敦、巴黎和米兰四大时装周组委会发出公开信,谴责众多品牌仅使用一位或完全不用黑人模特的现象。尽管多数收信方反应冷淡,但改变仍在随后几年悄然发生。

2010年代后期,时尚界迎来多样性爆发期。《The Fashion Spot》2017年报告显示,当年纽约时装周241场秀中少数族裔模特占比达27.9%,较两年前的15.3%几乎翻倍。同年,蕾哈娜推出极具包容性的Fenty Beauty美妆品牌及Savage x Fenty内衣线,为不同种族、体型、能力及性别认同(包括跨性别和非二元性别)的模特提供高光舞台。品牌的巨大成功印证了这种包容策略的价值。

2020年1月,阿什利·格雷厄姆成为《Vogue》首位大码封面模特;同年9月,身材自爱倡导者莉佐紧随其后。但令人意外的是,此后五年该杂志再未启用大码封面女郎。

告别体型多元,迎接"司美格鲁肽时代"

莉佐2020年秋季登上《Vogue》封面(封面文字"莉佐谈希望、正义与大选"映衬着她红色礼服膝部的光芒),恰逢弗洛伊德事件引发社会反思。如今回看,这期封面更像是特定时代的产物——而那个时代已快速褪色。

《Vogue Business》在2023年12月将当年描述为"时尚多样性开倒车的一年",指出后疫情宏观经济压力、DEI(多元平等包容)反弹,以及亚历山大·麦昆、古驰等品牌重新启用白人男性创意总监等现象。正如《福布斯》记者对2023秋季纽约时装周的观察:"黑人设计师仅占15%,而瘦削白人模特的刻板形象仍主导多数T台。"

与此同时,司美格鲁肽等减肥药物的流行,可能扼杀了2010年代兴起的大码时尚包容风潮。曾经的身体自爱宣言,如今已被对"神奇减重"的集体追捧取代。随着GLP-1类药物效果显现,文化风向重新倒向对"极致精瘦身材"的崇拜。

数据显示,2024春季时装周8,703套造型中,大码设计仅占0.3%(上季为0.8%)。体型多样性峰值出现在2022年秋季(2.34%),但两个月后《纽约邮报》就宣告:"再见丰臀:海洛因时尚风回归。"

深度学习模特 vs 超模

虽然首位数字超模——黑人女性舒杜·格拉姆诞生于2017年,但AI模特时代真正始于近年。快时尚巨头Mango去年夏季推出全AI模特广告,H&M今年三月开始开发模特"数字分身"。美联社2024年报道称:"支持者认为AI模特能展示各种体型,帮助消费者精准购物从而减少退货浪费。"

但这种乐观描述与Guess广告的制作过程形成反差。据BBC报道,Seraphinne Vallora为Guess联合创始人提供了10个草案,最终选出一位棕发和一位金发模特进行优化。该机构Instagram主页充斥着同类形象,当被问及缺乏多样性时,创始人竟归咎于粉丝:"我们发布过不同肤色的AI女性,但无人问津。"

更荒谬的是,创始人声称尚未尝试制作大码模特是因为"技术尚未成熟"。这种说辞为其他品牌提供了现成借口——他们大可声称"希望"启用多元模特,但"技术限制"使其束手无策。在DEI理念遭受质疑的当下,恐怕没人会指出这实则是让时尚多样性倒退至2010年前的把戏。毕竟,承认这点的可能性,比AI模特的腰围还要渺茫。

精选文章:

人工智能乐队开启音乐产业新纪元

店铺设计:小体量建筑中的空间仪式感

液态玻璃与新拟态:平衡视觉优雅与可达性

新粗野主义:大声打破规则

自然灵感与有机设计:回归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