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每一寸空间中唤醒感官与记忆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注重“慢下来”的沉浸式空间体验。而这样的体验,往往藏在那些精巧而不声张的小型店铺中。

随着线下消费场景的复苏,小体量商业空间不再仅仅承担着售卖商品的功能,更是叙事的载体和消费者的感官剧场。

空间仪式感,正悄然成为新一代零售空间的关键词。所谓空间的仪式感,并不只是隆重的陈设,而是进入空间的那一刻就被某种节奏和氛围吸引,走进一场缓慢展开的故事。这种仪式感往往通过空间中的灯光、动线、声音与气味的巧妙配合,唤醒人们的感知与记忆。

相较于大型的购物中心,独立的小型店铺更容易创造出体验的层次感,建立人与空间的情感连接,通过空间叙事构建无可替代的独特性。

01

观夏北京国子监旗舰店

香氛品牌观夏的北京旗舰店选址于北京国子监街23号,是典型的北方三进式四合院格局。建筑事务所F.O.G Architecture以“最小干预”的修复策略,对原有结构进行了精准复建与更新。

观夏保留了原始的瓦片砖墙、风化木梁、斑驳窗棂等岁月痕迹,在此基础上引入现代功能,构造出一座香气与东方意境交织的文化场所。

▲建筑外观

在第一进院设置香氛展示区,第二进院设置文创产品空间,第三进院则作为私密茶室与品牌文化展示区。空间逐层递进,形成类似传统住宅“由表入里,以静制动”的秩序体验。

建筑中新增的构件,如清水混凝土展台、玻璃幕墙、镜面天花等以克制的方式嵌入旧的结构当中,微妙激活了传统空间的当代表达。

▲香氛展示区域

  ▲建筑外观

四合院原为私宅,如今转换为品牌空间,不再单一服务于家庭生活,而是承担起情绪连接与公共交流的功能。建筑师在保留原始空间比例与布局节奏的前提下,引入新的功能节点,使整个院落既能容纳品牌故事又能成为城市美学空间。

▲中庭

▲建筑内部

如同日式“借景”之法,观夏的设计围绕着“在地性”与“适度留白”展开。香气作为品牌介质,空间则是叙述者,共同构建出一种缓慢而非商业化的体验感知。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设计强调了温润而不过度修饰的理念。新材料不过于干净锋利,而是有意使用略粗糙、有机的肌理与老屋对话。通过对原有中庭开口的优化设计,自然光从屋脊落入院落中心,使香氛试闻区域被柔和的自然光线包裹,形成时间缓流的视觉场域。

▲观夏的四合院格局

▲屋檐的原始瓦片

观夏这家店不仅仅是一个香氛品牌旗舰店,也是一次社区空间的更新实验。原本封闭破旧的私宅门头如今摇身一变成为社交打卡墙,院落中的一步一景,吸引大量用户自主在社交媒体传播,省去广告成本的同时,反而也增加了品牌亲近感。

02

Lemaire成都太古里精品店

在成都太古里这样一个人潮汹涌的都市核心,Lemaire选择了一块格外“安静”的地段落脚。不是主街,不是临街橱窗,而是一间曾经不起眼的餐饮门面,藏在一道退让的界面之后。

正是这一份“退后”,给了F.O.G. Architecture设计的起点,在城市热土中创造片刻的静谧。

▲建筑外观

▲Lemaire成都太古里店剖面

在整体设计策略中,“入口的仪式性”成为核心议题之一。团队决定将店铺立面整体内退,以形成一处“小花园”式的景观空间。这个过渡区域不仅模糊了室内外边界,也通过空间节奏上的“慢下来”引导顾客进入一个更加静谧、自持的内部世界。

入口并非直接通达,而是通过两级台阶——顾客需先上一个平台,再缓步而下进入店内。这样一上一下的动线设计,不仅强化了空间的过渡感,也赋予心理缓冲的仪式性。这个小尺度的建筑动作,打破了当代快速消费语境中的“平进平出”,为消费者身体感知提供了更多时间与层次。

▲入口的台阶与酱缸里的植物

▲店内陈设

Lemaire品牌强调“日常性”,因此设计团队在材料使用上特别注重生活肌理与当地文化的结合。竹子,作为四川常见材料,被广泛用于地板、踢脚线、门框、栏杆等部位,并以“可识别”的细长竹节或编织感形式出现在多个空间节点。

而非遗元素,如四川凉山彝族查尔瓦被毡、慈竹竹编纹样等,通过与手工艺者合作,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墙面饰面与家具细节,讲述了只属于成都的日常与手工传统。

▲店内陈设

▲店内饰面

在这个不到百平方米的空间里,F.O.G.没有强调空间利用最大化,而是构建出场效,探索空间如何从街区的热闹中切出一段安静时光。

Lemaire太古里精品店并不大,而设计团队却巧妙地结合材料、动线、结构构造了一个关于节奏、文化与身体感知的成都叙事。

03

Element上海愚园路店

在快速更迭的城市商业空间中,那些隐于街巷小型商业体,往往比高调出位的大型商业综合体,更能展现城市肌理中的生活感与建筑感。

Element愚园路店正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它并不位于人流密集的主街,而是内退于愚园路的一处三层老式居民楼中。它原本平凡无奇,甚至隐蔽,但在tao+c西涛设计工作室的手中,这座建筑完成了一次从城市缝隙到微型城市空间的更新。

▲建筑外观

▲内部阶梯

这栋建筑形体规整,立面简陋,宛如一栋八九十年代常见的住宅。面对经济条件有限与城市更新语境下的审慎逻辑,设计团队刻意避免“大拆大建”,而是尝试从建筑原貌中提取设计语言。

在几轮改造遗留下的钢梁、逃生门、空调机、消防栓等元素上,设计师并未回避,而是以重新涂装、组合、重构的方式加以呈现,使之作为“时间的标记”保留在空间叙事中。

通过外挑金属框架与雨棚构造,重构立面秩序与遮阳系统。这一立面金属结构,不仅整合了一至三层的窗洞关系,还兼具展示品牌LOGO、悬挂海报、构建门头界面的多重功能。

▲建筑外观

▲建筑外观LOGO

结合草坪、咖啡窗口与雨棚下的驻足空间,建筑与街道形成了界面模糊但互动性极强的灰空间。这是对城市缝隙地带生活气息的捕捉,也是对旧建筑“非标准正立面”的回应。

Element愚园路的街区原本混合着住宅、门面与底商,各类生活杂物如晾衣杆、外机架、雨篷、空调管线纵横交错。tao+c并未试图消除这些城市的“杂音”,反而将其纳入设计考量之中。

▲雨棚下的空间

室外的金属结构像极了放大版的鸟笼,或是一件布满生活痕迹的“装置”。设计不是掩盖旧物,而是让它们重新“上场”。在保留老建筑肌理的基础上引入最小增量的当代语言,空间被激活,气息得以流通。

▲建筑外墙

▲建筑外墙

相比观夏书阁所代表的“东方情绪叙事”与Lemaire太古里店的闹中取静,Element愚园路店则是对城市街区碎片空间的一次建筑性回应。它没有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没有崭新的功能需求,有的只是对“此时此地”的细致观察与温柔调和。

这正是小体量商业空间的魅力所在。它们不靠造型取胜,而是靠与城市缝隙共生,在边角中生长出新的故事。

结语

空间仪式感不必高调,只需要恰到好处地捕捉到人细微的情绪变化与感受。

当今城市语境下,小型商业空间的价值并不止在于售卖,更在于它是否有能力成为当代生活方式的载体。建筑本身就可以成为品牌的最深层表达。

资料引述:

1.《改与留、新与故的对话——基于四合院改造的观夏旗舰店设计 / F.O.G. 建筑事务所》

2.《从闹市到日常 - Lemaire 成都太古里精品店/ F.O.G. 建筑事务所》

3.《F.O.G. 对谈 | LEMAIRE成都太古里店的设计思考》

4.《tao+c新作:Element Oasis,社区店的自愈式更新》

编辑 | Andrea

责编 | 杨卓航

初审 | 袁兆童

终审 | 黄   山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匠山行记

精选文章:

液态玻璃与新拟态:平衡视觉优雅与可达性

新粗野主义:大声打破规则

自然灵感与有机设计:回归本源

腾讯开源3D场景生成AI"混元世界模型1.0"

空灵优雅:揭秘Christine的AI艺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