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糕到极致,反而成了刻意为之的美
在这个充斥着柔和渐变、圆角边框和像素级完美模板的网络世界里,一股新的设计浪潮正故意反其道而行——刻意为之。他们拥抱尖锐的线条、冲突的色彩、原始的HTML代码,以及仿佛在对你吼叫的版式。这种风格被称为新粗野主义,如今它已席卷数字设计领域。
既然称之为新粗野主义,就不得不追溯它的起源。为此,我们需要回到很久以前。
首先,“粗野主义”从何而来?
材料的诚实性
70多年前,二战后的欧洲面临材料短缺、住房危机和经济压力。混凝土因其廉价、耐用和可塑性成为解决方案。法国-瑞士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从中看到了潜力——不仅是实用价值,更是一种新的建筑表达形式。
对柯布西耶而言,混凝土不仅是功能性的。他主张“材料的诚实”——不加装饰,不伪装。这一理念与现代主义运动不谋而合,强调清晰、功能,以及他所说的“真实呈现材料本质”。
马赛公寓(1947-1952年)是“裸露混凝土”(béton brut)与粗野主义建筑的标志性作品(来源:say hi to_)。
从“裸露混凝土”到粗野主义
原始混凝土——béton brut——成为柯布西耶的标志。他的建筑暴露纹理、展现瑕疵,结构大胆而醒目。这种风格迅速流行。
1949年,瑞典建筑师汉斯·阿斯普伦德戏称一栋粗糙的混凝土房屋为“粗野主义”,这一名称从此被沿用。英国建筑师艾莉森与彼得·史密森后来严肃地接纳了它。1955年,建筑评论家雷纳·班汉姆在《新粗野主义》中正式定义了这一运动,将其根植于结构清晰与原始表达。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粗野主义的演变
为何不大胆张扬?
粗野主义诞生于现代主义的理想——真实、功能、清晰——但并未止步于此。到了1970至1980年代,设计师开始反抗现代主义的严肃性与过度秩序。
后现代主义以叛逆姿态登场。它拥抱矛盾、讽刺、装饰与混乱,并质问:为何不能古怪?为何不能喧闹?为何要遵守规则?
后现代主义的先驱罗伯特·文丘里用一句标志性口号挑战了现代主义的教条:“少即是乏味。”
文丘里设计的范娜·文丘里住宅被视为后现代建筑的开山之作,打破了现代主义的刻板规则(图片来源:ArchDaily)。
孟菲斯设计小组:让设计喧闹起来
这种叛逆精神不仅限于建筑。1980年代,意大利设计师埃托雷·索特萨斯创立的孟菲斯小组彻底颠覆现代主义的“高雅品味”,拥抱冲突的色彩、狂野的图案和卡通几何。
与文丘里一样,孟菲斯小组抛弃规则手册,质疑功能,刻意制造不适感。而这种混乱而富有表现力的态度,正是当今数字新粗野主义的精神内核。
孟菲斯小组的作品集(图片来源:Wikipedia)。其 playful, postmodern approach made an unexpected comeback
网络粗野主义的初次登场
在新粗野主义成为焦点之前,网络早已经历过一次低调的粗野主义浪潮——始于2010年代中期。像Craigslist、Drudge Report或LingsCars这类网站并非追求时尚,它们只是纯粹的功能至上,常被视作“丑陋”。
随后,一些网站将这种原始风格转化为宣言。2014年上线的BrutalistWebsites.com收录了一批拥抱原始HTML的数字空间——未修饰的链接、生硬的方框、系统字体,以及毫不妥协的错位版式。
这波早期的网络粗野主义并非潮流,而是一种反抗。对年轻设计师而言,将这些原始、未经打磨的网站重新定义为“粗野主义”,反而成了一种对抗网络同质化的新鲜灵感。
sshh.nyc是brutalistwebsites.com收录的典型代表。
现代网络变得乏味
千篇一律的设计
随着数字设计的成熟,它也变得越来越“安全”——标准化网格、圆角阴影、“简洁”的UI套件、“友好”的无衬线字体……一切看起来都像是不同色调的LinkedIn。
设计师们感到厌倦,部分人转向实体产品或实验性艺术创作。用户也察觉到:网络失去了锋芒。
用意图打破沉默
新粗野主义对此发起反击。正如现代主义演变为后现代主义,粗野主义如今也蜕变为一种更张扬、更夸张且自知的风格。
新粗野主义嘲弄精致。它不追求平滑,而是玩弄不适感,即使这对某些人来说显得混乱或丑陋。但单纯的“丑陋”或打破规则并非其本质。与反设计不同——后者可能为混乱而混乱——新粗野主义仍有规则,只是选择大声打破它们。
打破规则意外降低了设计门槛
其魅力之一在于,新粗野主义让非设计师也能参与创作。无需纠结完美的边距或像素级对齐,只要忠于核心信息,尽可堆砌原始元素与粗犷装饰。这种对僵化规则的解放,让更多人敢于创造——但要想有效打破规则,仍需先理解规则。
如何识别新粗野主义?
新粗野主义表面看似随机或混乱,实则有一套鲜明的视觉特征。
1. 对默认元素的趣味改造
它摒弃过度打磨的现代风格,拥抱原始HTML基础——默认按钮、复选框、链接。但并非原封不动,而是通过粗边框、高对比色或夸张间距强化其粗糙感。“默认”成了美学,而非限制。
cyanbanister.com:复古UI元素与模仿原始HTML的设计是新粗野主义的常见手法。
2. 超大且张扬的字体
字体是主角。新粗野主义的字体往往巨大、等宽、怪诞或全大写——凭借体量与重量强行吸引注意。
sui.io/overflow
3. 鲜艳色彩、高对比与极简样式
它崇尚极致对比:黑白配霓虹色或冲突的原色。刻意避免和谐——没有柔和渐变,没有微妙过渡。若使用渐变,也是大胆而直白的。
99percentoffsale.com运用了醒目的高对比色彩。
4. 粗边框与硬朗阴影
新粗野主义依赖粗轮廓、实心容器和生硬的投影来突出元素。效果如同线框剪贴或早期桌面UI,每个交互都被锐利地框定,令人无法忽视。
Gumroad的阴影并非柔和模糊,而是色彩鲜艳、边缘锋利。
5. 几何图形与视觉噪音
象征性斑点、僵硬矩形和突兀圆形频繁出现。这些图形故意打断视觉流,通过冲突的色彩与玩味形式吸引注意。
Halo Lab为Cyboro设计的品牌与网页。
6. 刻意制造不适
新粗野主义拥抱摩擦感——古怪的滚动、别扭的间距、错位的对齐,或令人意外的悬停效果。它不是为了取悦,而是为了呐喊。
byooooob.com的图形元素会追踪鼠标移动。
新粗野主义的意义与未来
新粗野主义正在成为……新模板
讽刺的是,随着流行度的上升,新粗野主义也形成了自己的公式——超大字体、等宽字体、冲突色彩和过度使用的网格。它本为反抗同质化而生,却可能沦为新的陈词滥调。
或许下一波浪潮不再关乎“粗野”或“美观”,而是彻底拒绝潮流。又或许——它会提醒我们,最初为何要打破规则。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