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里斯·范·荷本(Iris van Herpen)与生物设计师克里斯·贝拉米(Chris Bellamy)联手打造了一件由1.45亿个生物发光微生物构成的礼服。在登上T台前,这件"活体高定"曾险些夭折。

超模斯特拉·麦克斯韦(Stella Maxwell)在黑暗中完成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换装。为了维持"永夜"幻境,造型师们仅能借助微弱的红光为她穿上开场礼服。当衣料触及肌肤的瞬间,整件礼服开始泛起幽蓝光芒——这并非普通面料,而是由会"呼吸"的触敏型发光生物织就的活体艺术品。

这件革命性作品于7月7日巴黎时装周首次亮相,作为范·荷本2025-26秋冬系列"共生创世"(Sympoiesis)的开场造型。设计师与生物工作室Bio Crafted创始人贝拉米合作,将1.25亿个"新月甲藻"(Pyrocystis lunula)封存在透明膜材中。这种深海微藻进化出了独特的防御机制:当受到外界压力时,会通过化学反应发出冷光,以此吸引更大型捕食者吓退天敌。

[摄影:Rob Rusling/由艾里斯·范·荷本与Bio Crafted提供]

寻找"生物暗物质"的冒险

拥有工程学背景的贝拉米,始终致力于探索可持续材料的边界。从参与研发捷豹首款电动车I-Pace,到为Salomon设计可回收登山鞋,他逐渐意识到传统材料的局限:"真正的可持续不应依赖人类的回收行为"。

在创立Bio Crafted后,贝拉米将目光投向了"生物勘探"领域——寻找具有特殊功能的未知微生物。"我们已知的生物可能只占自然界总数的十万分之一,"他解释道,"那些未被发现的'生物暗物质'中,或许藏着治愈癌症的钥匙,或是超越想象的创新材料。"

2023年,贝拉米在法属波利尼西亚的莫雷阿岛找到了答案。他与当地学者合作"清醒生命"项目,利用土著智慧将两种发光藻类转化为活体艺术品。这些深海微生物遵循着与人类相似的昼夜节律,需要通过光合作用维持生命。经过18个月实验,贝拉米最终发明了将藻类封存在营养凝胶中的专利技术,其制成的发光泳衣成功吸引了范·荷本的注意。

"当艾里斯提出要做整件礼服时,我手头的技术只能制作小块面料。"贝拉米回忆道,"但她系列主题'Sympoiesis'(共生创世)与我的研究完美契合——这是对自然互联性最生动的诠释。"

[摄影:Rob Rusling/由艾里斯·范·荷本与Bio Crafted提供]

与时间赛跑的生死时速

范·荷本的设计草图让挑战陡然升级:礼服需要呈现从肌肤"生长"出的立体波纹效果,这完全突破了贝拉米原有的平面纺织技术。团队在阿姆斯特丹大学建立了专门的藻类培育基地,贝拉米甚至搬进实验室,设置了每两小时响一次的闹钟监测培养进程。

"公寓里堆满了实验样本,最后关头才突破技术瓶颈。"贝拉米透露,"艾里斯可能至今不知道,首个成功样本是在材料交付截止前夜才诞生的。"

当1.25亿个微藻终于转化为可用面料,新的危机接踵而至。巴黎热浪导致礼服胸前的藻群突然"失活",贝拉米不得不连夜重启培育系统。四位设计师带着抢救出的藻种乘坐夜间大巴奔赴巴黎,在秀前72小时完成了礼服重建。

[摄影:Rob Rusling/由艾里斯·范·荷本与Bio Crafted提供]

会"发脾气"的生命织物

为确保正午秀场上的发光效果,贝拉米通过气候培养箱逆向调节了藻群的生物钟。当麦克斯韦最终身着"星云"步入暗场时,观众目睹了时尚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观——模特指尖轻抚之处,礼服如呼吸般泛起涟漪般的蓝光,仿佛有生命在其中流淌。

这场跨界合作彻底改变了参与者的认知。"工作室团队开始用'它们今天心情不好'来形容藻群状态,"贝拉米笑道,"有人质疑我们拟人化微生物,但正是这种情感联结,让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材料的关系。"

这件划时代的作品寿命尚未可知,但它已然证明:当时尚与生命科学相遇,连微生物都能成为最动人的艺术媒介。

[摄影:Rob Rusling/由艾里斯·范·荷本与Bio Crafted提供]

精选文章:

2025年世界插画奖入围名单揭晓,视觉盛宴来袭

用这15种时尚设计风格解锁你的下一个大创意

垂直城市中的村庄:大坑与香港本土建筑的生命力

深远影响——为什么设计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证明其价值

今年戛纳国际创意节的六大设计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