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辣警报 🔥🌶️ 为何2025年的工作、用户和设计师都如此倦怠?让我们回归本源
没错。为何如此多的产品设计从业者濒临崩溃?我必须声明:设计没有死亡,但我们确实迷失了方向。
2023年Airbnb CEO布莱恩·切斯基曾说:"设计师必须要有胆识"。曾几何时,我们确实充满这种无畏的锋芒——那种颠覆现状的半疯狂快感。"创造惊喜与愉悦"、"极致精美又简约*"始终是我带领设计团队的信条。
我已深陷营收导向的设计模式窠臼
不知何时,在无休止的会议、OKR和盈利报表的泥沼中,在设计部门被边缘化的现实里,这种锋芒逐渐消逝。我们从合作无间的摇滚明星,退化为解决问题的齿轮,最终沦为生存主义者——因为机器正在接管一切。
现状观察
坦诚地说,这些年来我也陷入了营收至上、设计模式复用的陷阱。设计系统(DS)本应是激动人心的工具,却成了在固定成本下批量产出的流水线。"提高营收!优化利润!快速迭代!既然要创新,为何还要重复造轮子?"
耳熟吗?
这就像兔子洞般令人沉沦。与同行交流后,我们都有相同困惑:
为何对UX/UI设计感到厌倦,尽管这曾是我的热情所在?
为何对现行设计方法论充满挫败感,尽管它们看似有效?(真的有效吗?)
为何工作不再为创意电池充电,尽管我依然热爱设计?
为何怀念互联网蛮荒时代,尽管那时充满不确定性?
设计无处不在,但它是否已经死亡?
如果用设计系统方法论制作专辑,每首歌都会技术完美,但听起来千篇一律。用户怎会愿意循环播放?我们的设计叙事已然破碎。
正如艾维所言:"企业议程已将设计创新的重心从使命转向利润"。追逐营收令人精疲力竭,创意 troubleshooting 被误认为真正的创造力。在PM基于看板混乱的微观管理、闪电式发布节奏、MVP地狱、无意义的A/B测试中,整体创新方案总被所谓"安全"的快速修复所扼杀。代价则是:更少灵感、更少能量、更少善意、更多压力、更多自我设限、更多模仿、更多复杂而平庸的用户体验。乏味至极。
转变契机
最近一周,我的观点开始转变。某游戏巨头面试时,团队唯一关注点就是如何创收——用户需求、工作乐趣、体验价值全然无人提及。这绝非个例,两种现象正在蔓延:
设计文化中的趣味性与愉悦感荡然无存
人类价值行为被置于情感需求之上
而我们都在无意识助推这种趋势。人类本质是情感优先的物种——即时感知远快于逻辑判断,这本是进化优势,却在我们设计方法中严重缺失。
我们必须重拾大胆直觉,再次唤醒感受力。
如何破局?
两个案例给我极大启发:
谷歌新版Material设计系统中打破常规的"发送"按钮
乔尼·艾维在Stripe会议的访谈
二者都强调"愉悦感"与"火花"的设计本质。谷歌不惜自破规则打造独特数字体验,最终获得4倍参与度提升;艾维则让设计回归"推动人类进步"的初心。
数字时代初期,没有数据、KPI或流水线方法论,只有基于品牌价值、功能与实验的设计。HTML和Flash两种代码基础催生了令人兴奋的多样性。简单易用的网站与应用,没有算法干扰,充满人性温度。
我们只想打造让朋友惊叹的酷东西
设计师与工程师围坐讨论,作为合作伙伴共同实现野心勃勃的创意。正如艾维所说:"设计应为人类服务",我们同时也想"做些同行热议的酷玩意儿"。如今像Acorn和Airbnb这类打破常规的品牌已属凤毛麟角。
终极颠覆者:AI
我们正为此疯狂。长期安全至上的设计系统方法论让我们丧失应对能力。五年内,传统产品设计形态必将消亡——这本令我恐惧,直到直面这个事实:
无需再建模式库、不必反复迭代数据、告别熬夜写策略文档。这些本就不是设计,而是苦力。让机器代劳吧!我终于能回归本质:用智慧、想象力和经验推动变革。何乐不为?
设计的未来?
我们不再打破规则,而是遵循基于指标的群体审美;困在专业孤岛中,用耗时方法论产出想法;沉溺于细节迭代,却拒绝跳出框架。回望设计史,所有伟大设计本质上都是颠覆性的——敢于宏大思考,探索新边疆。可悲的是,我们已对这种本质过敏。
"命运眷顾勇者"——无论此言出自谁口,我誓要将这种精神重新注入我们的世界,带回我的工作。
让我们颠覆自己的思维定式。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