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笔下的作品,充满了令人艳羡的灵性与才情,也蕴涵着难以想像的痛苦和磨难。

想了解这些,就要回溯时光、穿越千年,与艺术大师们同行,走上这一趟关于美的“文明奇旅”。

一种从木乃伊身上提取的颜色

木乃伊棕

研究古代艺术,古埃及是永远绕不开的时代。

就如同古埃及本身一样,它的艺术风格,也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在古埃及,画师工匠并不能随意使用颜色,也很少使用复色。

因为在那时人们的信仰中,每一种颜色都有其代表的寓意。不同的场合、身份、用途都有对应的颜色,不能出错。

640

这种信仰体现在另一个著名的古埃及象征物上,那就是木乃伊。

古埃及人将死去的法老等地位尊贵的人制成木乃伊,以便其在另一个世界可以转生成神。

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人对于古埃及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木乃伊不仅成为非常受欢迎的“药物成分”,几乎被认为可以包治百病。

后来还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好的颜料,有一个专有的名字“木乃伊棕”。

他们花重金在埃及购买木乃伊,然后研磨成粉,做药材、做颜料,这就是油画颜料“木乃伊棕”的来源。

据说木乃伊的肉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开裂,肉质越好,做出的颜色越饱满。

所以,木乃伊的肉质就被艺术家用来施釉、描绘阴影、表现肤色。

《克拉拉·赛琳娜·鲁本斯》就有开裂现象

在本杰明·韦斯特的自画像上额头出现细细的裂纹

《棕色宫女》

从一开始秘密调配这种颜料,到后来被越来越多的画家使用,颜料技师索性直接公开出售了。

1712年,一家巴黎艺术品商店正式出售这种颜料,后来出售木乃伊的商店就如同现在的便利店一样随处可见。

18世纪也是木乃伊棕最流行的时候,一些画家为了追求和名家一样的颜料,自然也趋之若鹜创作了许多棕色系的作品。

《厨房内部》

《自由引导人民》

但由于后期木乃伊需求供不上了,这种颜料就用得少了,之后有一些画家知道木乃伊棕里面含有人体成分后,也开始抵制这种颜料。

到20世纪初,原先生产木乃伊棕的独家经销商表示,目前木乃伊的数量太少了,以后不再生产。

到1964年,现存的木乃伊棕颜料全部卖完了。

米开朗基罗都买不起的颜料

群青

在众多蓝色颜料中,尤以群青蓝(Ultramarine Blue)最为昂贵。

米开朗基罗因为买不起群青,而没能完成《埋葬》这幅画。维米尔倒是大手大脚的用,然后就真变成穷光蛋了....

对于很多画师来说,要达成视觉效果的蓝色,只有靠群青;要制群青,必须使青金石。

不是因为难画,而是因为蓝色颜料过于稀有。

青金石原本是埃及人拿来做首饰给法老陪葬的,不仅生产过程艰难,生产地仅在阿富汗北部山区才有。

为了得到这宝贵的矿石,意大利的商人们需要千里迢迢将它从阿富汗经海上运到欧洲。

欧洲人给群青起名叫ultramarine,意思是“打海上来”,运起来千难万险。

《坐在维金纳琴前的女子》

而后,工匠们还需选取色泽最纯净、色度均匀的青金石,经过细致的研磨与油和腊的混合,才能得到一罐群青颜料。

因此群青也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昂贵的颜料。

所以当日欧洲画家用起群青来极为谨慎,后来形成了不成文规定:只有高贵纯洁如圣母玛利亚,才用昂贵的群青。

《祈祷的圣母》

《读信的蓝衣女人》

在维米尔使用群青的作品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这幅《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在这幅画中大家一眼能看出少女的头巾是用群青所绘。

但根据艺术科学家研究,少女上衣的土质色料中其实也混合了部分群青色料。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中世纪的权力核心是神学,宗教中的微小变动都可能引发蝴蝶效应,使得整个社会为之震颤。

从十二世纪开始,蓝色逐渐成为圣母、皇室,亚瑟王、贵族们的代表色,而画家们也利用这个全新的颜色来展现自已精湛的技艺。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夫人》

《伞》

《加拉的玻林娜·埃莲诺尔》

我们不知道维米尔偏爱蓝色的原因,但他对蓝色的细腻把握令人惊叹。

维米尔选择了群青这种昂贵而费时费力的颜料作画,证明了他对艺术毫无保留的奉献,也为后人留下了这种惊艳的蓝色。

最重口味的颜色

红色

除了蓝色以外,红色深受画家们喜爱。

17世纪时,巴黎皇家挂毯厂特供给国王路易十四的墙面涂料里大量使用了红色。

只不过这种红在制作过程中,除了用到茜草根茎以外,还加入了牛血、牛粪、羊粪等肥料。

在保存下来的那张世界名画上,路易十四披着缀有法国王室象征的鸢尾花的天鹅绒,戴着浓密的假发,穿着白色吊带丝袜,一双猩红跟的高跟鞋,两条腿还一前一后摆了个放在当下都不过时的造型。

这个老汉的造型,简直是现代女装的鼻祖啊。

古埃及人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就开始使用它,用茜草根印染的布料曾出现在图坦卡蒙的墓穴中。

印度人用茜草红为印花棉布染色;中世纪的人用它为婚纱漂染上一种喜庆的颜色。

《 Eleonora da Toledo 》

《 Vase and Flowers 》茜草红还被当成胭脂虫红的廉价替代品,用来印染英国军人的制服。

后来,各路文明均发现了胭脂虫的色彩的秘密。

18世纪前,它染红了16世纪中叶出现的著名的威尼斯天鹅绒,支撑了荷兰染料业。

让罗马天主教的主教们穿上了红色长袍,也让女人的脸蛋儿有了一抹玫瑰色的红晕。

《 The Dancer Anita Berber 》

胭脂虫同时还被应用在医药产业。

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身体抱恙时,医生给他开了令人作呕的药剂,这种药是用压碎的胭脂虫和食醋混合制成的。

《圣母与鸢尾花》

后来胭脂虫被贩卖到柬埔寨和暹罗;1700年,大清的康熙皇帝提到了一种名为“ko-tcha-ni-la”的异邦染料,它后来被重新命名为“洋红”。

有味道的颜色

印度黄

画家维米尔也很爱用名叫印度黄的颜料。

印度黄,最早可追溯到15世纪,当时用“peori”“puree”等多个单词来表述,这种黄色在阳光下会呈现出艳丽透亮的光泽。

说起这种颜料的制作过程,也真的于心不忍,只用芒果叶喂养母牛,致其严重营养失调,收集尿液,再提炼加工,就成了黄色颜料。

除了维米尔,英国著名风景画家威廉·透纳也在作品中大量使用印度黄。

万万没想到,透纳画中那些大气磅礴的场面背后竟有如此“骚气”的操作。

《被拖去解体的战舰无畏号》

一直到20世纪初,画家们还在使用印度黄;1908年,出于爱护小动物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做法被禁止了。

《纯真年代》

印度黄只是有味道,而铬黄是有毒。

有科学研究表明,伟大的画家梵高极有可能就是中了铬黄的毒,以致精神失常、割耳朵、最终自杀的。

《向日葵》 

《午间休息(临摹米勒)》

铬黄是一种被铬酸处理过的有毒铅,大量接触会导致铅中毒。

铅中毒对于以前的画家来说是很普遍的职业病,但他们对颜料的毒性浑然不知。

《拾穗》

《不对称的婚姻》

1713年,一位意大利医生在其著作《工人的疾病》中,描述了艺术家的身体异常:“在我所认识的画家中,几乎无一健康……

他们多数都体质孱弱、面容苍白、多愁善感,其罪魁祸首就是那些有害的颜料。”

所以,那些艺术家最终变成怪人,很可能是颜料的锅。

昂贵到影响世界

紫色

法国博纳博物馆有一幅名为《紫色的发现》(Hercules' Dog Discovers Purple Dye)的油画,由著名画家鲁本斯于1636年绘制而成。

画中描绘了公元前2世纪希腊语法学家、哲学家波力克斯(Julius Pollux)写的一则神话故事。

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神犬咬碎并吃掉了被冲上海滩的一只海螺,随后神犬的鼻子被海螺流出的液体染成了紫色。

于是,可以用于制造象征显贵和尊严颜色的一种紫色染料便诞生了。

《紫色的发现》

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无比迷恋一种叫做“皇家紫”的紫色。

这种颜色被她用到极致,她的帆船、沙发等各种东西,都被染成这个颜色。

在公元前48年,凯撒大帝来埃及,也被这个紫色迷住了魂魄,规定它为罗马皇室专用色。

Empress Theodora mosaic, Basilica di San Vitale.

25万只染料骨螺中,只能提取大概14.17克染料,只够染一条罗马长袍。

所以连皇室都对紫色染料求而不得,更别说当时那些穷画家了。

但重点来了!

海螺本身的体味就恶臭,提取的颜料在制作的过程就更加臭气熏天,所以染料提取制作的过程都是在远离宫殿的城郊进行。

让人惊掉下巴的是,哪怕染色的布料上会有种海洋生物的腥味,却丝毫不影响爱美的罗马王室贵族们对紫色的喜爱。

宁愿忍受着难闻的气味也要穿上身!可真是苦了爱美的罗马人啊。

历史上一贯奢华无度的埃及艳后,对紫色又痴迷到了什么程度呢?

她直接下令让整个宫殿内的沙发窗帘,甚至是船帆都染成紫色。

虽然服饰时尚随着时间改变,但因为骨螺紫的产量仍然低下,仍然非常贵重,因此很长一段时期都被古罗马最尊贵的那批人用在自己身上。

从此,紫色和皇室便在欧洲人的心中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路易十四

公元前27年,屋大维获“奥古斯都”称号,建立起专制元首政治的罗马帝国。

当时,罗马的骨螺紫染色消费已经成为社会隐忧,价格不断上涨,消费极度奢侈,而骨螺紫资源日趋枯竭。

为此,屋大维颁布实施了骨螺紫消费禁止令,同时对骨螺紫染色做出明确规定——

紫色以法律形式确定为只有罗马的元老、地方法官和常胜将军才能穿着的颜色,而只有皇帝才能穿全紫的衣服。

紫色的流行其实也都是物以稀为贵的作用。

紫色相较于蓝色和红色,的确是很美丽的一种颜色,不过随着后来的染料技术的发展,紫色在欧洲也变得寻常起来。

莫奈一生最爱紫色:“我终于找到了最有氛围感的颜色,那就是紫色,紫色是新鲜空气的颜色。”

不论是睡莲还是其他风光之间。画中层次丰富的紫弥漫着雾气一般,阳光透过这些紫让它们尽显浪漫本质。

莫奈的睡莲

马奈也说过:“最完美的气息就应当是紫色了。”

《年轻女子在窗户旁阅读》

1856年,一个新的紫色偶然出现,打开了诸多合成色素的大门。

物以稀为贵,紫色很快与其他颜色一样平淡无奇了。

虽然这些油画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但我们依然能够从中感受到颜色的光芒,而这或许也正是珠宝的魅力所在吧。

从古至今,寻找更加丰富、更加明亮的色彩素来是艺术的基本使命。

资料来源:

1、《色彩的秘密生活》.作者:卡西亚·圣克莱尔

2、《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作者:菲利普·鲍尔

作者:智妍 

责编:若林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印客美学

精选文章:

极简包装的魅力,为什么我们钟情于极简?

高奢品牌都在玩的围挡营销,是新晋流量密码?

“美丽”的设计绝不是华而不实的

建筑中的超大镜子:创造更大更明亮的空间效果

数字艺术与建筑融合:城市画布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