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建筑师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似乎很活跃,手机上经常刷到建筑作品的介绍贴,定睛一看,楼主竟是设计师本人。

建筑师马岩松在小红书粉丝数量高达2.3万,最近直向建筑的创始人董功也开通了社交媒体账号,在他的关注列表里还位列着许多国内外知名建筑师,他们不谋而合的像朋友一般对外分享着建筑师的日常,传播着“网红建筑”背后的设计理念。

借着“网红建筑”的东风,建筑师似乎也想分一杯互联网的羹。

当城市建设黄金期过去,当互联网与自媒体渗透进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建筑空间开始扁平化传播,互联网时代建筑师的角色定位是否需要有所改变?所谓“网红建筑”究竟为谁而红?

01网红建筑是抵达群众的捷径

或许因为建筑学学术素养与专业技能的较高门槛,建筑师群体总是囿于小众的“建筑信仰共同体”内部,专注于自说自话与美学构建而拒绝公众参与和认同。加上国内民众整体艺术、美学素养尚处较低的阶段,进一步加深了建筑行业与公众(甲方)之间的隔阂。

建筑师不去启发群众的建筑审美,自然会有其他利益集体去扭曲它们。我们摆出与世无争的骄傲心态,便自然而然也会被群众所抛弃。

而利用“网红建筑”塑造更加积极和正面的建筑审美,是一个对建筑师和群众都双向有利的举措。

▲盖里的中指

安藤忠雄就一直忙碌于让自己的建筑作品成为“网红建筑”。作为大阪人,安藤和东京建筑圈有很大隔阂。在出名前,他就在每天晚上九、十点钟轮流给主要的建筑杂志主编打电话,希望发表自己的作品。他有很强的意识,知道与群众对话的价值,并且从未放弃与媒体的关系。

▲安藤忠雄采访照片

出圈了的网红建筑在“圈外”负责挑逗观众情趣、撬开信息茧房,而建筑师也不必深藏在层层关系背后,通过社交媒体以“网红建筑师”的身份寻到一处抵达群众的捷径。

02观众需要被引导和启发

早在1996年庄惟敏教授就曾提出“建筑既是建筑师的作品更是建筑师的产品”,很有洞察力的发现了建筑作为一种社会生产资料,其具备产品属性。因此,作为生产者,建筑师要了解:我们生产的并非只是建筑,而更多的是一种建筑观。它与当今社会的文化观,消费观等观点共同结合构成了人们世界观的一部分。

没错,这么看来,群众似乎只是一只待宰的羔羊,没有自主的建筑审美和判断力。群众更多的是服从者,是需要被引导和启发的。

▲《乌合之众》封面

我们易受暗示,喜欢夸张和直率,缺乏理性但是又急于推理出简单的结论并以此为生。我们很多时候便是生活在这样的集体幻觉中。

而建筑是一个与群众无时不刻发生着密切关系的存在,在互联网时代下,这样的关系变得更加多维立体和复杂。

回忆起上世纪的IAUS:库哈斯,弗兰姆普敦,埃森曼,弗兰克·盖里等人年轻时围坐在长桌前富有激情地讨论建筑与城市理想,各种先锋理念借由当时的杂志报刊硝烟四起地碰撞与融合。那时候的他们不说无关痛痒的话,他们洞见深刻又富有感染力,他们在乎自己与大众之间发生的化学效应。

▲IAUS成员聚餐

而我们现在拥有更加方便和直达人心的社交工具,网络媒体,为何我们要客客气气,惜字如金呢?

营销本没有错,设计师需要利用一些方法传递设计想法,更重要的是让社会知道他们在做的事情,表达让所有城市都能更好向前的迫切渴求。

03舆论力量与注意力经济

就像明星带货一样,建筑师的圈外名气决定了他的舆论价值,而对于不同舆论的主导者有着不同的生产机制。

国内建筑设计师苦于扭曲设计的甲方已久,那必然不是因为业主太不懂情调,而是因为当今国内的建筑师话语权还远远不够——相比之下,国外的建筑大师们在这方面的压力便小了许多,因为他们的舆论力量早已可以弥补商业逻辑和公共逻辑的价值亏损。

▲纽约新地标建筑Vessel

都2023年了,深圳五分之四的新文化地标建筑还掌握在美英日法德等国手中便是一个充分的例子。

▲BIG谈对深圳文化的理解

国内设计舆论的崛起,是设计力量崛起的必然条件。

“世界上最孤独的图书馆”是阿那亚4000万烂尾盘升值到几十亿的精彩反杀操作中的一环,凭借直达内心“最孤独”的情感输送吸引了大批慕名而来的游客。此后,开发商不断与国内明星建筑事务所合作,先后打造了一系列有特色的社区配套建筑。

▲孤独图书馆照片

▲阿那亚活动“候鸟沙城”现场照片

“网红建筑”+“配套活动”的模式在有限场地内最大限度地吸引了用户和消费者的注意力,培养了潜在的消费群体,为当地带来了长久的经济效益。

在注意力经济状态中,打造“网红”建筑已然成为吸引大众注意力的手段之一,用来赢得在视觉上的争夺,而建筑师与传媒的合作,便是注意力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媒介。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建筑材料手感与氛围内核并没有太大意义,他们更关心在照片上自己和建筑发生了怎样的关系,这是一种个人化对空间的解读,建筑师无须再向群众说明空间的使用方式,建筑通过图像被解构了。

▲华伦天奴·阿那亚活动现场照片

结语

诚然,网红建筑并不是褒义词,但一定是建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是当今建筑师夺取舆论高地和话语权的必须手段。

以前我们常说建筑作为“机器”要形式追随功能。现在形式或许要追随媒体、追随群众注意力。

OK,最后浅总结一下“网红建筑”的几个特点,欢迎讨论:

1、有适合拍照的大墙面;

2、有一些洞,可以提供框景视点或是特别的光线角度;

3、有一个大的空间,通过一种奇观式的体验,使人们从日常生活中抽离。

资料引述:

1:《我们仍未严肃认识“网红建筑”》(https://mp.weixin.qq.com/s/ODO2rSQPESvXqx42n72LFg)

2:怎么看所谓的“网红建筑师”- 知乎 (zhihu.com)

编辑  王智源

责编  曹瑞文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匠山行记

精选文章:

建筑中的数学:斐波那契螺旋与园艺相遇

在画布上重塑身体和自我的超现实自画像

精灵幻想史:从文艺复兴的描绘到浪漫莎士比亚幻想

梅开二度?Prada 2024春夏女装秀的“银粉瀑布”

年轻人爱上刺绣,中国人自己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