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占美国人口15%的神经多样性群体而言,神经包容性设计可能决定了一个产品是能够打开机遇之门,还是将其拒之门外。因为对于那些神经典型人群来说显得大胆、有冲击力的界面,对神经多样性人群却可能意味着感官过载。

但神经包容性设计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责任;它同样具有良好的设计意义。一种更宁静、更智能、更人性化的方法能够提升所有用户的体验。

更广泛的包容性设计也是如此,例如电视字幕。最初为失聪和听力障碍用户设计的功能,如今已成为帮助所有人在任何观看环境下跟上对话和剧情的工具。同样,清晰的移动端布局、易读的字体和良好的对比度,在我们早上通勤边点咖啡边浏览邮件时,对所有人都有帮助。

希望将神经包容性设计融入您的品牌?以下是一些需要牢记的原则:

降低感官过载的风险

想象一下走进一个房间:音乐声太大,有人在大声讲电话,灯光闪烁不定。而在这片嘈杂声中,你却被要求专注于手头的任务。这就是一些数字体验给神经多样性用户带来的感受。

自动播放的动态效果和声音、刺眼的配色、侵入式广告以及闪烁的横幅都可能导致感官过载。对于自闭症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人士来说,这些不仅仅是干扰,还可能引发焦虑和情绪失调。

有几种方法可以限制感官过载。提供关闭自动播放的选项是其中之一。自动播放视频可能看起来很棒——但设计师应始终给予用户选择关闭的权利。即便是以自动播放影视剧预告片著称的Netflix,也给了用户按下暂停键的选项。

在光敏感度方面,高饱和度的配色方案可能是个问题,因此在适当的时候,设计师应考虑使用柔和、低刺激性的颜色。更宁静的色调能减少认知负担并限制干扰,使数字环境对更广泛的用户群体更加友好。

以Spotify 2015年的品牌更新为例,该公司将其柔和的绿色用户界面配色换成了更鲜艳的色调。这一看似细微的品牌转变,却对使用该服务的用户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社交媒体用户也借此呼吁关注为感官敏感人群进行深思熟虑的UX设计的重要性。

Spotify细微的配色变化对用户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社交媒体用户借此呼吁关注 Intentional UX 设计的重要性。

保持简洁

如果一项服务的设计让用户需要费力思考该做什么,他们很可能在开始之前就放弃了。这对于患有ADHD、阅读障碍或执行功能挑战的用户尤其如此。对这些受众而言,密集的内容、复杂的流程和缺乏节奏感的设计会令人精疲力尽。

挑战往往不在于内容本身,而在于其呈现方式。设计师应建立起一种"下一步是什么"的预期和舒适的节奏来引导用户,无论是在浏览目录页还是执行一系列特定操作。对于较长的任务,可以分解为易于理解的步骤,同时可以使用手风琴式菜单或选项卡来隐藏暂时不需要访问的内容。

Shopify的结账流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没有用一个冗长的表单淹没用户,而是引导你一步步完成:首先是联系信息,然后是配送详情,最后是支付。通过只在流程的每个步骤提供必要信息,神经多样性用户感受到的压力得以减轻。

部分用户还需要系统确认操作是否按预期执行。细微的提示能起到很大作用;例如,Gmail和WhatsApp会确认消息已发送或已删除。这类通知可以减轻焦虑,让用户对服务或产品本身留下良好印象。

意思要明确

神经多样性用户可能在阅读、处理和解读语言方面有所不同,尤其是那些有阅读障碍、自闭症或其他信息处理挑战的用户。因此,表意清晰至关重要。冗长的文本、习语、隐喻和不清晰的说明可能让数字内容变得像需要破解的谜题。

内容应像交通信号灯一样:直接、明显、不可能误读。使用平实、直白的语言,避免行话或隐喻。清晰标注按钮和链接,并配以简单的图标和图像来减少歧义。目标是消除用户误解品牌意图的风险,而且坦白说,这对神经典型用户也绝非坏事。在注意力持续时间有限的时代,越简单总是越好。

内容应像交通信号灯一样:直接、明显、不可能误读。

遵循用户已知的惯例

当产品的行为符合我们的预期时,它们就赢得了我们的信任。当菜单移动、布局变化时,神经多样性用户可能会感到焦虑并可能脱离交互。Jakob Nielsen的第四项可用性原则——一致性和标准——在此适用。用户不应在不同的应用中重新学习操作方式;熟悉的模式可以节省脑力,并使设计对所有人都更易使用。

我们在为一家英国大型零售商设计员工体验应用时就应用了这一思路。面对涵盖不同角色、年龄组、认知需求和母语的用户群,我们必须依靠熟悉的用户界面模式和最佳实践的导航设计,以确保该应用能被最广泛的用户群访问。需要记住的一条关键建议是:一致性并不意味着乏味;它意味着可用性。

让个性化定制成为常态

"一刀切"的界面无法满足神经多样性用户,事实上也满足不了任何用户。设计师需要创造能够适应个体需求的体验,例如提供调整文本大小的工具,以及使用体贴的字体和颜色来帮助减少视觉疲劳、增强专注力并保持用户参与度。

这些功能应从一开始就成为设计讨论的一部分,并原生内置或通过可信赖的工具实现,确保任何使用该应用或网站的用户都能设计出符合自身需求的体验。

未来是神经包容性的

下一波包容性设计将比以往更加个性化、更具意图性和动态性:

感官"Cookie": 欧盟用户通过GDPR重新获得了对其数据的控制权,那么感官体验为何不可?这将使用户能够默认个性化设置动态效果、对比度和排版等;人们可以选择低刺激性的体验,就像我们现在处理Cookie一样。

AI驱动的感官控制: Slack和Notion的专注模式已经向我们展示了更宁静的数字空间可能的样子。但借助生成式AI,我们正在超越简单的开关切换。像Spectrum这样的应用已经能够询问用户并根据反馈调整AI的响应方式。现在想象一下将其应用于感官输入:当界面变得过于刺激时,AI可以帮助用户调低各种设置。

情感自适应界面: 如果我们接受AI能够响应用户表达的需求,那么想象一下如果它能感知用户的感受会怎样。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能够识别面部表情和姿势以监测用户反应的应用,动态调整布局、简化控件并根据情感线索做出调整。所以我们已经在路上了。AI可能很快就能无需用户额外输入,就使设计具有包容性。

这一切对设计意味着什么?首先,是减少杂乱,拥有更干净、更清晰的界面。但这也意味着给予用户更多控制权,让他们决定如何与你的品牌互动。

我们希望神经包容性设计不再被视为事后补救,而是被认可和欣赏其本质:它是更具意图性和影响力的设计。对神经多样性用户更友好的设计,对其他所有人也更好。

精选文章:

阿迪达斯推出全新宠物街头服饰系列,时尚“散步”

建筑和家居专业人士对2025年抱有不同程度的乐观态度

全球首发!日本最高设计奖GOOD DESIGN AWARD 2025百佳获奖作品精彩出炉!

“固定-灵活-自由”框架如何打造更具适应性的品牌

探索《怪奇物语》的美学:艺术家与设计师的灵感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