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设计师,我们常被教导要去寻找自己的风格,仿佛风格是道路尽头一个固定不变的目的地。但风格与其说是一种发现,不如说是一种修炼。它不会在某个顿悟的时刻突然降临,而是在日复一日的留意、选择、重复和精进中慢慢累积而成的。
起初的模仿,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固化成为一种可辨识的特质——一种声音、一种眼光,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设计师风格。
重复构建本能,而本能铸就签名
一件事做得足够多,就会成为第二天性。但关键在于,如果你只是无意识地重复,你将停滞不前。
风格若未被消化吸收,便无法真正形成
每个人在起步时都会借鉴。但如果参考对象从未被分解和吸收,痕迹就会显露无疑。问题在于,当参考从未经过你自己的思考推敲时——只借鉴设计而不问其为何有效、为何呈现如此样貌、为何在此情境下合理——这只会强化肌肉记忆,而非真正的掌握。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种美学风格才不再仅仅是模仿,而开始具有分量。
如何塑造你的美学风格
1. 建立个人参考库
开始像对待数据一样对待灵感。收集每一个你觉得有趣的设计、照片、空间或产品,这些都是揭示你品味偏好的线索。这个收藏就是你的视觉词汇库。
久而久之,你会开始在自己喜欢的东西以及喜欢的原因中发现规律。这些规律就是你美学风格的原材料。你的收藏越有目的性,你的品味就会越清晰。
收集并标记那些能打动你的设计,从而发现你品味中的模式。
2. 汲取跨领域养分
当参考仅限于相同的 Dribbble 画板或产品截图时,结果 inevitably 只是对熟悉事物的重新组合。
要跳出这个循环,开始观察你工作领域之外的设计。好的设计存在于你日常所做的每一件事中。
它可以是建筑、电视剧的视觉效果、你的电子设备、摄影以及其他日常所见。
你必须不断扩展自己的感知框架。
将目光投向你的领域之外:电影、建筑、摄影、日常视觉都可以锐化你的眼光。这是电视剧《大楼里只有谋杀》的片头视觉。
Canvs 的产品设计师 Hamsika 分享了她如何构建自己美学风格的想法:
"我的美学风格源于我自然而然喜欢的东西。其中很多来自我看的电影和电视剧,尤其是惊悚片和悬疑片,它们将我推向更暗黑、极简、电影化的风格。我也从周围环境中汲取灵感,仅仅是留意日常生活中的小图案、纹理或细节。
有时我会拍张照片、截个图,或者把它保存在 Pinterest 画板上,以便日后回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东西开始塑造我所偏爱的美学类型。"
3. 逆向解构你欣赏的作品
找一份你热爱的设计,然后剖析它。
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它为什么有效,直到你找到其吸引力的根源。
一旦你理解了吸引你的内在机制,你就可以开始将这些见解应用到自己的项目中,而无需直接模仿。提取其中的逻辑,让它滋养你自己的美学。
解构你喜爱的产品和设计,理解其成功背后的原因。(来源)
4. 进行快速、低风险的实验
不要等到大项目才尝试新东西。设置一些小型、低压力的实验、模型、个人项目,甚至是对现有工作的微调。每一次实验都会让你更具体地了解自己的品味,以及某些选择在特定情境下的效果。久而久之,这些微小的尝试将累积成更清晰的认知,让你明白什么才感觉像你自己的东西。
与其一开始就学习从头构建整个产品,不如从小的方面入手,比如卡片和图标设计。
(来源)
在 Canvs 担任产品设计师的 Akhil 分享了他如何发展自己美学风格的想法:
"对我来说,培养个人美学风格就像锻炼肌肉。这是我日常习惯的一部分。我确保每天至少花 5 分钟观看好的设计和艺术(甚至是我领域之外的),以此来训练我的眼睛,就像我们训练大脑一样。我有一个备用的 Instagram 账号。如果我遇到任何好的东西,我就会转发到那个账号,然后在周末全部查看。我也会体验新产品,在 Figma 或纸上复现设计,然后加入我自己的改动。这不是一个周末就能'得到'的东西,它随着每日的实践和好奇心而成长。"
美学风格是练就的肌肉,而非抵达的终点
你无法按部就班地形成一种美学风格。这个过程是混乱的、不一致的,而且常常令人沮丧。某天一个组合感觉很对,第二天又觉得不对劲。重要的是,你持续工作,不断质疑,让你的品味自然进化。你会注意到吸引你的事物中的规律,慢慢地,这些本能会开始不费吹灰之力地引导你的决策。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