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异言的引入

一次无声的对话

穿行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如同进入了一个由王澍定义的哲学世界。在这里,路径是迷宫,墙体承载着时间的重量,建筑并非被建造,而是从土地的记忆中苏醒。

当目光转向山坡之上,隈研吾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民俗艺术博物馆悄然伏于茶园之间。初见之时,人们很容易视其为王澍建筑世界的一次唱和。但当身体浸入其中,深刻的“异言”便开始浮现。这并非一次简单的风格并置,而是深刻的哲学诘问:

在普世技术的浪潮中,如何回应建筑的在地性?在一个由图像主导的时代,如何捍卫建造的真实性?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如何重构山水精神?

同一份来自东方的问卷,却诞生了两种大相径庭的哲学回应:一个走向了实体的沉重,另一个走向了现象的轻盈。象山之巅的无声对话,从此开始。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民俗艺术博物馆鸟瞰

01

关于“在地性”的辩论

—— 物质的深耕 vs 符号的重写

▲象山校区建筑的墙体局部

建筑应该全然地属于当地,还是仅仅是关于当地的一番言说?

王澍的回应,更像是一场耐心的考古。他以拾荒者的姿态,从江南大地被遗忘的角落,拾取那些承载着真实生活痕迹的物质残片。这些旧砖、断瓦、残损的木料,并非被视为废弃物,而是被看作这片土地最诚实的记忆。

他将这些破碎的时间与记忆重新组织起来,让建筑成为一座记忆的复合体。墙体由此成为这片土地的年轮,一道道砌筑的痕迹,便是一次次对过往的追认与重构。

他的建筑,并非关于此地的一篇注脚,它就是此地本身,从土地的物质性中重新生长而出。

▲民俗艺术博物馆局部

隈研吾则选择成为一位优雅的译者。从江南文化的肌理,提炼出“瓦”这一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语汇。他并未沉湎于“瓦”的物质过往,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可以被当代转译的文化符号。

他用一种普适性的技术语言——精密的悬挂系统——将“瓦”这一古老的词汇,从其沉重的历史中解放出来。一片片瓦被重新编码、组合,编织成一张全新的、轻盈的皮肤。

这并非要复刻一段历史,而是要重写一种意境。隈研吾的建筑,由此成为一篇关于此地文化的隽永说明。它并非土地本身,而是对这片土地的一次温柔言说。

▲民俗艺术博物馆的瓦悬挂系统

02

关于“建造真实性”的辩论

—— 实体性的生长 vs 现象性的转译

▲象山校区建筑屋顶的变化

面对建筑“真实性”的追问,王澍选择将建筑视为一种“生长之物”。设计的思考与建造的行动,在此并非泾渭分明的上下游,而是在营造的现场,相互渗透,彼此生成。

象山校园中蜿蜒的路径,便是在这场对话中诞生的。其形态并非源自图纸的先验命令;每一级台阶的顿挫,每一个转角的迟疑,都是身体的真实感知向土地发出的诘问。

建筑的真实,由此被一寸寸地编织进材料的记忆与工匠留下的痕迹之中。这是一种在过程中浮现的真实,无法被图纸全然预言。

▲象山校园的变化

隈研吾则在象山的回应中,展现了另一条路径。在这里,建筑的真实,并非诞生于营造的漫长过程,而是闪耀于最终被感知的、轻盈的现象学效果之中。

设计的“知”是一个被预设的、关于光影与透明性的梦境;而建造的“行”,则是动用一切现代技术,将这个梦境忠实地转译到现实世界中的实践。民俗艺术博物馆的瓦网就在这种思想中诞生。

▲民俗艺术博物馆内景

瓦从物质的历史与构造的宿命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纯粹的文化符号。它被转译、重写,编织成一张巨大的、半透明的光影纱幕,其唯一的使命,便是调节光线,过滤风景,为体验者营造一个被精心守护的、均质而宁静的内在世界。

建筑的意义,最终归于其所创造的氛围。这是一种现象学层面的真实。

▲民俗艺术博物馆外景

03

关于“山水精神”的辩论

—— 身体的漫游 vs 视觉的凝视

建筑的营造,最终要回归到身体的感知。“山水”的精髓,是一种不可预知的动态体验,还是一种被静观的和谐氛围?

▲象山校园一角的变化

王澍将“山水”理解为一个动词。在他营造的世界里,山水精神并非被框定于画框之内,而是需要在行走中被身体不断发现的体验。

象山校区是一座邀请人漫游、甚至迷失的迷宫。路径并非为了效率,而是为了展开叙事。身体在穿行、转折、上下的求索中,成为丈量空间的尺度。

空间的意义,不在于某个终点的完美图景,而是在与建筑、庭院、山坡的一次次不期而遇中,被主动地感知和发现。这是一种充满时间性的体验,是园林叙事的当代回响。

▲象山校区教学楼内部

隈研吾则将“山水”凝练成一个静谧的名词。在他构建的场所中,山水精神并非在身体的跋涉中被探寻,而是在静观中被心灵感受的意境。

一张巨大的视觉滤网覆盖在民俗艺术博物馆之上,将外部世界的纷繁柔化、打散,均匀地洒入由连续坡道和菱形网格构成的、充满韵律的内在世界。身体被平缓地引导,而非被挑战。建筑成为一个邀请人停留、凝视的场所。

▲民俗艺术博物馆平面图

▲民俗艺术博物馆内部坡道

一种被精心守护的安宁,一种近乎永恒的静谧。这便是他对山水的回应,一种属于“观”的诗学,是隈研吾对日本美学中“间”与“静”的当代诠释。

结语

一方水土,两种回响

有一种真实,诞生于营造的漫漫过程,邀请身体在王澍的迷宫中漫游。亦有一种真实,闪耀于最终呈现的结果,让精神在隈研吾的光影中凝视。这是当代东方建筑在面对“传统”这一母题时,展现出的两条殊途:一条走向实体的深处,一条走向现象的远方。

这场在象山之巅的无声对话,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评判高下。它的可贵,是以极高的水准,将一个深奥的哲学问题,化为一段可被我们亲身感知的空间旅程。

面对未来,东方的建筑将走向何方?是在王澍的“重”中,继续深耕土地的记忆?还是在隈研吾的“轻”中,探索现象的无限可能?或许,允许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哲学在同一片土地上共存,彼此凝望,本身,就是一种更为深邃的智慧。

▲象山校区一角

▲民俗艺术博物馆内景

引述资料:

1.《虚拟城市 / 王澍》

2.《造房子 / 王澍》

3.《负建筑 / 隈研吾》

4.《走向一种批判的地域主义:抵抗建筑的六个要点 / 弗兰姆普敦》

5.《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 王澍+陆文宇》

6.《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成长’,2007与2021对比》

7.《中国美术学院民俗艺术博物馆 / 隈研吾建筑都市事务所》

编辑 | 李宇飞

责编 | 陈   诺

初审 | 袁兆童

终审 | 黄   山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匠山行记

精选文章:

不止“一捆螺纹钢”这么简单,50亿建的“第一高银行总部”暗藏玄机

从包豪斯到反弹:反现代主义的回归

品味与同理心

编舞空间:建筑与舞蹈的跨学科实践

探索室内设计中的纹理三大趋势:瞬间改变你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