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寻设计师不可替代的超能力之路上

在这个“AI时代”,我们设计师似乎一直在寻找自己的超能力(如果你不那么乐观,也可以称之为救命稻草)。问不同的人,答案不是品味,就是同理心。我决定不再袖手旁观,而是要跳进来加入这场辩论。我必须为自己找到答案,并决定带你一起踏上这段旅程。 坐稳了,这会是一段颠簸的旅程。

我们现在的立场是什么?

情绪高涨,有些人对我们当前困境的唯一解决方案坚信不疑。

强大的视觉设计师说:品味将拯救我们。这是我们与AI斗争的最后前沿。 面对AI生成的无尽选项,仍然需要有人决定哪个选项最好。那将会是我们,以品味作为我们不公平的优势。

我们中的UX设计师,那些将用户研究作为设计过程一部分的人说:同理心曾经是、现在仍然是我们最强大的技能。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用户并验证我们的方案时,我们才是安全的。我们需要迎合他人的品味,而我们只有通过同理心才能做到这一点。

退一步看,我们现在的立场就是我们一直以来的立场。没什么新鲜的。这不过是“设计师是否应该会编码”的另一个版本。或者这是“Dribbble设计师”与UX设计师之争的重演。唯一的区别——现在有了AI的加入,以及“培训班设计师”充当了反派。无论你怎么看,我们一直在与自己斗争。AI并不在乎。培训班设计师也只是人(设计师),和我们一样,试图养家糊口并找到成就感。

但回到品味与同理心之争……我对这个困境有什么感觉(和想法)?

冒着得罪两边阵营的人的风险,我认为两种论点都有缺陷。

为什么仅有好品味是不够的

我喜欢品味这个论点。我觉得它很诱人。品味无疑是让我们的设计从AI生成的糟粕中脱颖而出的一个因素。我也真的相信我们设计师比非设计师有更好的品味(总的来说,除了一些例外)。但我对这个论点有几个问题。

1. 品味是主观的
品味意味着拥有好的鉴赏力(以及随之而来的好的色彩搭配)。它也关乎拥有好的判断力。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不是。这已经是三种解释了,别人可能还有不同的解读。而我们才刚刚触及表面——讨论这个词的含义。继续深入,我的品味和你的品味不同。它们可能都好,也可能都坏,这取决于你问的人的视角(或鉴赏力)。对于什么是好品味,没有 universal 的标准,而且这个标准随着潮流不断变化。最后,把我们(设计师)从画面中拿掉,我们的品味如何与最终用户产生共鸣? 我觉得好的设计、我的同行也认同的设计,可能并不是我们的用户认为好的。他们可能有不同的鉴赏力。

Stripe与Jony Ive对话中的一个问题就涉及这个话题(是关于美的客观性,但品味是答案的一部分)。艾维爵士对此话题发表了精辟的见解。简而言之:谈论工艺和用心比谈论品味更具客观性。

2. AI可以学习品味
AI没有品味。它永远不会有,品味是人的东西。这重要吗?[AI可以在最好的设计上进行训练] 或者 [由最好的品味塑造者指导],然后输出有人可能会认为是伟大设计的东西。我们还没到那一步,但这可能会发生。我们无法免受其影响,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它可能无法创造出最美丽/惊艳/现代的落地页设计,但它可能基于定义的组件创建一个功能性的应用界面甚至整个流程。这对所有事情和所有人来说可能不够,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足够好了。它可能不值得获得苹果设计奖,但无论我们的品味多好,它仍然会取代我们中的一些人。

3. 品味被用作精英主义的论据
我周围看到的是,品味被用来以优越感和排他性说话,并被用作贬低他人的术语。而且不仅仅是在设计师与其他人的斗争中,也经常是设计师与设计师之间的斗争。这是精英主义的,令人沮丧。它说:如果你没有好的视觉设计技能,这里就没有你的位置;你应该另找工作。这不公平。视觉设计能力较弱的设计师已经并将继续带来有价值的东西。我们不应该用品味来鄙视我们社区中的其他人。而且,我们也不应该把品味当作喂养自我 ego 的机制。

4. 你的品味可能被否决
我们经常违背自己的品味。不幸的是,这就是我们世界的现实。你可能在某个时候不得不使用别人创建的设计系统,并觉得某些部分本可以设计得不同。你可能有一个客户(或CEO)的品味与你不同,而不能奢侈地仅仅因为品味差异就放弃那个客户。在这些情况下,你的品味没那么重要。

5. 品味主要关乎工艺和执行,较少关乎交互,当然不关乎产品价值主张
当讨论我们产品的外观和技术执行上的用心与工艺时,品味的论点绝对有道理。但这是应该稍后才摆上台面的东西。它关乎“正确地构建产品”以及产品外观和感觉中较窄的部分。它不关乎“构建正确的产品”。当然,它可能看起来令人惊叹,但它首先有意义吗?这不属于品味的范畴。

你可以争辩说品味是包罗万象的,更广泛地延伸到生命的意义,而我错过了重点,但这又回到了我最初的观点——品味是主观的。

关于品味的最后的话
我在这里概括一下,但我们大多数设计师,仔细想想,并不是正常的、真实的人。有好的一面。但也有坏的一面。我们为液态玻璃(liquid glass)而兴奋。我们为液态玻璃而愤怒。我们在一个技术泡沫中工作和生活。不是那种会破裂的股市泡沫(尽管这也不排除),我指的是更像一个穹顶的东西。我们每天花8小时以上在电脑前,乘着互联网的浪潮,设计它的未来。这就是为什么数字孪生和AI合成测试对我们中的一些人很有吸引力。也是为什么VR和AR看起来像活在梦里。不需要与我们穹顶之外接触!太棒了!但……这正是问题所在。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为我们穹顶之外的人设计。我们的受众并不由其他设计师组成。仅仅依赖我们的品味可能导致我们走向错误的方向,远离现实。

同理心来拯救了。对吧?对吧?嗯……

同理心在哪里止步

我们不是我们的用户;这一点已经很好地确立了。我们有知识的诅咒(curse of knowledge),而且我们情感投入太深。听到并感受他人使用我们产品时的情绪可能改变游戏规则。假设我们知道是不一样的。用户研究可以给我们所需的洞察和同理心,使我们的产品与现实世界匹配。这一切都很好,对吧?几乎。

哇,哇,在我因为说同理心“几乎”好而被抨击之前,让我解释一下。

你无法感受(和知道)一切
通过对我们关键流程进行几次可用性访谈,我们能说我们有同理心吗?通过在街上快速进行一轮随机的游击测试,我们能真正知道是否存在产品-市场匹配吗?将会有很多盲点。当然,你可以通过内部使用(dogfooding)来填补这些空白,或者更好的是,通过进行[持续探索(continuous discovery)]。但并非每个人都有资源来完全理解我们的用户。这引出了我的下一点……

真实的同理心不同于想象的同理心
创建用户画像或绘制客户旅程图是理解我们用户的一步,但除非经过验证,否则它不是真实的。设计师可能陷入陷阱,认为我们了解客户并感受他们的感受,但这可能完全基于幻想或不完整的信息。有研究总比没有研究好,当然([除了一些例外])。我想说的是,除非我们深入下去,否则不应该轻易使用同理心这个词,也不要只是为了打勾而做研究。

同理心排除了更大的背景
那更大的文化动力/时代精神(zeitgeist)呢?我们的行业、公司、部门和团队背景呢?那更大的背景呢(世界的状态)?可能有一些更大的力量在起作用,导致某人产生某种感觉,以及为什么某事不工作或可能工作。只关注我们的客户只是看一个方向。我们需要更广泛地理解世界。

同理心可能将我们困在框内
获得反馈不一定会激发创新,它可能只是引发对问题的修补和渐进式改进。这都很好,我们绝对应该做,但我们最终只会得到“更快的马”(faster horses)。

没有行动的同理心是无用的
你需要根据你的洞察采取行动(并且带着品味行动)。我们可以感受并呈现一个痛点。但我们需要设计并推出一些东西来解决它。没有设计去解决的洞察只是一堆PPT上的文字,或者是一张昂贵的、挂在办公室墙上的客户旅程图装饰品。除非我们专门从事UX研究或服务设计,否则我们不能仅仅依赖同理心。同理心可能是研究人员的护城河,而不是设计师的。

关于同理心的最后的话
如果我们解决了上面强调的问题,我们将与现实非常紧密地契合。我们将知道需要解决什么,以及什么创新是有意义的,这样我们就可以超越我们今天拥有的产品。AI无法复制这一点,无论它的研究有多深入。但这仍然将执行排除在对话之外。我们应该以“用心(care)”为目标,而不是同理心,因为:用心 = 同理心 + 行动。

跟着我念:用心 = 同理心 + 行动。

让我们现实一点

我认为我们一直忽略了就在我们眼前的东西。现实。

准确地说,我认为唯一能让我们安全的是:一剂健康的现实。 乐观地说,它不仅能保住我们的工作,还能让我们比现在更有价值。

我们有时对自己不够真实和诚实。而且我们的视角狭窄,源于我们的个人经历、职业和当前职位。我们完全可以扩展它并在这方面改进。

同理心和品味都是获得一剂健康现实的基本要素。 我们需要现实一点,明白我们不是我们的用户,我们惊人的品味和直觉 alone 救不了我们。另一方面,意识到我们只做了设计思维方法论的前半部分,而我们的设计却低于标准,是我们需要有的另一个觉醒/警醒。品味和执行至关重要。没有设计执行(design doing),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什么都不是。

所以看起来同理心需要品味,品味需要同理心。本质上,我们需要研究和理解,我们需要最高标准的执行。就这样,对吧?不。要完成拼图并变得现实,还缺少一些基本的东西……

缺失的部分

照片由 [Jackson Simmer] 拍摄,发表于 [Unsplash]

我们作为设计师,在不知不觉中带来的远不止这些。 我们是复杂的、多层次的人类。而这正是让我们不可替代的原因。

要获得一剂健康的现实(并保持不可替代),我们缺少的是:

考虑结果(Outcomes)

在设计时,我们必须将业务目标作为我们过程的一部分。我们的工作需要与之对齐。画面中不仅仅是我们和用户,还有支付我们费用的企业或客户。虽然品味可能是主观的,我们可能在同理心方面存在差距,但数字不会说谎。现实是客观的——它要么有效要么无效,我们的产品要么转化要么不转化。构建一个最优流程不是主观的。我们可以优化业务指标,也可以优化UX指标([这里有一个非常有用的速查表])。它能引起共鸣吗,是合乎逻辑还是无意义的提议,会有人购买或使用它吗?最终的检验在于数据(和金钱)。

理解我们的业务背景(Business Context)

我们需要意识到我们现实的一部分,即我们的产品被构建的地方——我们企业的团队、流程和文化。这个业务背景将影响我们的组织是否支持将同理心和品味作为过程的一部分。我们将需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进行优先排序。即使在AI提升生产力的世界里,我们仍然需要像现在每天做的那样进行权衡和妥协。业务背景的一部分也包括其他人,这引出了下一点……

拥有软技能(Soft Skills)

除非你是自己包办一切的企业家,否则你将与其他人一起工作。我们也需要理解并同理他们,而不仅仅是我们的用户。并且我们需要尊重他人品味(或论点)并找到妥协。容易相处可能被一些人视为弱点,但我确信这可以是我们工具箱中最强大的技能之一。

能够宏观思考(Think Big)

拥有一剂健康的现实并不意味着你不能宏大的思考和梦想!你需要一只脚踩在现实中,另一只脚踩在未来。我们也需要一剂健康的“妄想”(delusion)。我们工作的战略部分应该基于洞察(和同理心)混合直觉、大胆和风险。哦,对了,同时还要美丽、简单、有品味地执行。我们的愿景应该激励一个团队或整个公司站起来做180度转弯,或者以10倍的速度朝同一个方向前进。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下一个技能……

拥有强大的演示和销售技巧(Presentation & Sales Skills)

我们需要具备行业内最好销售人员的演示和讲故事技巧。那些能够吸引观众并说服他们相信我们正在销售的是世界上最好交易的人。这将使一切变得更容易,从说服我们的利益相关者接受一个小的设计变更,一直到需要一个公司整体转向的愿景。这将让人们接受我们的提案(和品味),让人们感受到我们的感受,并获得我们拥有的洞察。没有这些技能,房间里声音最大(且薪酬最高)的人无疑会获胜。

综合一切(Synthesising Everything)

我们是拼贴画制作者,组装者,理清一切,吸收一切,混合直到它工作起来并且看起来不错。这一点是关于把上面的一切拿来,并从中创造出一些东西。我们应该能够放大细节,也能缩小看大局,并确保一切契合。我们设计师之外没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

保持适应能力(Be Adaptable)

所有这一切的一个先决条件是我们应该谦虚并保持适应能力。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尤其是如果我们缺少我在这里提到的拼图碎片。我们可能擅长视觉设计,但在战略思维上有所欠缺。你如何改进这一点?像其他一切一样——努力 work 通常是答案。另一个例子:我们的工具箱和流程随着AI而变化。当甚至我们的工作角色都在转变时,你如何掌握新工具和新技能以保持相关性?我们在科技行业工作,科技在不断演变。它不会止步于AI。你应该在扎根于一直有效且永远有效的东西的同时,不断发展和适应。

总结

现实会提出无聊但决定性的问题: 这在我们的泡沫之外有效吗?会有人选择它、为之付费、再次使用它吗?我们的团队真的能构建、发布并支持它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完美的品味和完美的研究都无关紧要。

设计不能仅靠品味或同理心拯救。 它通过与现实的接触而获救——那些你无法用AI伪造或生成的东西:结果、约束、选择、软技能、适应能力以及所有这一切的复杂综合。

设计也通过我们提升设计工艺和设计社区而获救。 通过彼此友善、尊重和帮助。通过理解不仅仅是自己的视角。现实比那更复杂。

精选文章:

编舞空间:建筑与舞蹈的跨学科实践

探索室内设计中的纹理三大趋势:瞬间改变你的家

AI即将进军婚礼摄影领域?谷歌Gemini趋势激发DIY婚前拍摄新风潮

困于玻璃笼中:设计是否已失去其魅力?

放下南瓜:秋季装饰应避免的 5 个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