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网页设计师”曾是你所能拥有的最酷职位吗?那时 Photoshop 7 还是尖端科技,Template Monster 就是我们当年的 Dribbble。如果你在点头,那你很可能和我一样,是一位千禧一代的设计师,亲眼见证了现代史上最剧烈的职业转型之一。
最近我时常回想这段旅程,尤其是看着新晋设计师们直接投身于“产品设计”这类我入行时根本还不存在的岗位。意识到我的职业路径读起来就像整个设计行业演进的时间线,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
Template Monster 的年代
让我们回到一切的起点。那是在2003年,我是一个眼里有光的年轻设计师,手握盗版 Photoshop 7,梦想着创造出下一个伟大的网站。“网页设计”在当时就是字面意思:设计网站。不是体验,不是用户旅程,不是转化漏斗。就只是网站。
所有东西都是方方正正的。我是说,所有东西。用表格做布局、固定宽度的设计,如果你真想炫一下,或许还会加一个 Flash 片头,让访客等上30秒才能看到网站内容。我们那时觉得自己就是艺术家。
Template Monster 是我们灵感的圣杯。花上数小时浏览“商业”、“个人”和“娱乐”等类别,每个模板都比上一个更精美。说实话,我甚至不确定那个网站现在是否还存在,但它塑造了整整一代设计师,那时我们认为渐变和阴影就是最高级的。
最棒的部分是什么?大多数美国公司都把这类工作外包给了像我这样的印度自由职业者。我们参与了这场不可思议的全球转变:只要你有 Photoshop 和稳定的网络连接,设计工作可以在任何地方完成。回首望去,我们早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了远程工作的先行者。
平面设计的淘金热
随后在2005年左右,情况发生了变化。大公司开始设立印度办事处,突然之间出现了一个叫做“平面设计师”的新角色。美国人出概念,我们负责执行整个 campaign:宣传册、传单、名片、整套品牌视觉识别。
这成了新常态,说实话,感觉就像中了头彩。网页设计很酷,但平面设计?那可叫专业。那是与真实品牌合作,做真实的 campaign。
我记得我当时疯狂学习 InDesign,因为突然之间每个人都需要印刷物料。从像素到点,从 RGB 到 CMYK,从为屏幕设计到为纸张设计。感觉就像在学习一门全新的语言。
到了2010年,平面设计无处不在,工作量惊人。我在德勤期间,每天要赶出1-2本手册。不是因为我速度特别快,而是市场需求如此。纯粹的量。更多的 campaign,更多的物料,更多的一切。
我们是生产机器,并且我们乐在其中。
充满困惑的“UX”年代
接着到了2015年,突然每个人都在谈论一个叫“UX设计”的东西。
说实话:我当时完全不知道UX是什么意思。用户体验?这到底涉及什么?我们做网站的时候不已经在设计体验了吗?
但设计行业就是这样,你要么适应,要么被落下。所以和其他人一样,我开始在简历里加上“UX”。不是因为我懂,而是因为这似乎是行业的大势所趋。
好笑的是,我们当时都在装懂。职位描述要求“UX/UI设计师”,我们都点头附和,仿佛这就是我们整个职业生涯一直在做的事。盲人引领盲人,但不知怎的,居然也行得通。
Coursera 证书竞赛
时间快进到2020年,谷歌在 Coursera 上推出了他们的 UX 设计专业证书。七门课程,号称能把你无论之前是做什么的,变成一名正规的 UX 设计师。
随之而来的是我见过的最激烈的在线学习竞赛。LinkedIn 被记录自己学习谷歌UX课程历程的人淹没了。每个人都在冲刺,争当第一个完成课程、晒出证书、证明自己是“真正”UX设计师的人。
2020年和2021年的 LinkedIn 非常疯狂。我的信息流里全是谷歌UX证书。就像看着整个行业在疫情期间集体决定重塑自我。从某些方面看,这很美。从另一些方面看,这完全是一片混乱。
平心而论,这个课程确实不错。但每个人都把它当作通往UX正统地位的“黄金门票”,这种方式既滑稽,也说明了在这场转型中我们有多迷茫。
AI 产品设计时代
现在我们到了2025年,游戏规则再次改变。AI 不再只是一个流行词;它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技能,正在重塑我们所做的一切。大多数UX设计师都已转向产品设计角色,因为,面对现实吧,我们现在都在构建AI驱动的产品。
但有趣(也略带 depressing)的地方来了:我们遇到了内容过载。
现在就去 Behance 搜索“网约车应用”吧。我敢打赌,你会找到成千上万个看起来惊人相似的案例研究。相同的用户流程,相同的解决方案,相同的设计模式。曾经独特的洞察,已经变成了模板化的方法。
我们从用 Template Monster 寻找网站灵感,变成了用 Behance 模板做UX案例研究。媒介变了,但模式依旧。
每个人都在设计相同的金融科技应用、相同的外卖平台、相同的冥想应用。曾经定义优秀设计工作的原创性,已经被民主化到不再特殊的程度。
这一切意味着什么
回顾这20年的旅程,我意识到我经历的不仅仅是一次职业演变,而是好几次完整的行业重塑。从网页设计师到平面设计师,再到UX设计师,再到产品设计师,每次转变都感觉像是从头开始。
但我学到的是:核心技能不是 Photoshop、InDesign 或 Figma,不是知道衬线体和无衬线体的区别,也不是理解色彩理论。核心技能是适应性。
每隔几年,行业就会要求新的东西。新工具、新方法、新的问题思考方式。蓬勃发展的设计师不一定是最有才华的,但他们是最能适应的。
如今成功的设计师不仅仅是拥有最好作品集的人。他们是那些预见到AI浪潮并学会与之协作而非对抗的人。他们在构建产品,而不仅仅是界面。他们在解决商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东西变好看。
设计进化的未来
那么下一步是什么?如果历史可以借鉴,我们可能离下一次巨大转变还有五年左右。也许是AR/VR界面设计,也许是我们现在还无法想象的东西。
作为千禧一代设计师,美好之处在于我们已经证明了自己可以重塑自我。我们已经做了四次。无论接下来发生什么,我们都能搞定。
但有时我确实会怀念那份简单。早期的网页设计时光有一种纯粹感,那时我们最关心的是网站在1024x768分辨率下看起来好不好。而现在,我们要为无限的屏幕尺寸、多平台、AI交互以及跨越物理和数字世界的用户体验而设计。
进步是美好的,但也令人疲惫。
你的故事
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亲身经历了从网页设计师到AI产品设计师的完整进化。这个过程混乱、困惑、兴奋,有时也让人不知所措。但我不会用这段旅程交换任何东西。
今天的行业与我起步时几乎毫无相似之处,而这正是它如此迷人的原因。我们不仅仅是为当下设计;我们正在为未来的一切奠定基础。
你的设计进化故事是怎样的?你是否从表格布局开始,最终却设计起了AI产品?你是否经历了2020年伟大的“认证热潮”?你还在试图弄清楚“产品设计”到底是什么意思吗?
在评论中分享你的旅程吧。经过二十年的不断变化,唯一不变的是,我们都在共同摸索前行。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