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UBU最近简直火!炸!了!
你可以不买,但你一定刷到过它,从明星潮人到普罗大众,全球人类都为这个九颗牙尖耳朵的小怪兽沦陷。我们翻开LABUBU的设计史,发现它的爆红并不是一夜之间的奇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LABUBU究竟做了哪些层面的设计。
▲明星们戴着LABUBU
从Lisa、Dua Lipa、Rihana到范冰冰、王嘉尔、欧阳娜娜,大半个娱乐圈的明星都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的LABUBU, “明星+LABUBU”已经成了爆款图标组合,甚至有粉丝为此专门建了合集号记录。一众潮流 icon 的流量加持,让LABUBU彻底杀进大众视野,成为人尽皆知的时尚符号。
LABUBU的疯狂不止是潮流icon带来的惊人曝光量,更是直接点燃了市场热度。
▲在此之前,LABUBU对泡泡玛特的收入贡献并不明显。
▲MOKOKO FALL INTO SPRING系列,当前二手成交均价已超过2700元。图源千岛app。
▲LABUBU改变了热门IP盲盒占比过半的款式分布
今年4月底,LABUBU3.0正式发售,全球各地门店外大排长龙,官方App更是直接登顶美国App Store购物榜首,在二手平台,限量版LBB的价格甚至被炒到万元以上。这样一BU难求的火爆盛况,让泡泡玛特市值直接突破2300亿港元,赶超奢侈品巨头开云集团,荣获“塑料茅台”的称号。潮玩届的顶流女明星LABUBU简直杀疯了!
▲LABUBU价格
截至4月25日收盘,泡泡玛特(HK09992)报收172.3港元/股,今年以来增长近两倍,总市值达2314亿港元。
其实,LABUBU并不是一推出便火爆全球,顶流女明星也有过一段长达7年时间的“整容进化史”:
▲The Little Monsters Mini Series1-2
LABUBU的原型来自于艺术家龙家升2015年出版的绘本《神秘的布卡》里一群住在森林里的精灵族,它们拥有大眼睛、尖耳朵和9颗尖牙,性格有点邪恶,也有点善良,由黑白线条和狂野笔触塑造而成。
▲上:龙家升 下:LABUBU绘本形象
2019年,泡泡玛特与龙家升合作推出了LBB首款盲盒——Little Monsters Mini Series 1。
与我们现在熟悉的圆脸LBB不同,初代LBB脸型偏方、眼睛窄长,神态狡黠又带点邪气。三庭五眼比例相对工整,体态也更瘦长,整体视觉语言仍偏“丑怪”。
在当时讲究萌、精致、可爱的盲盒市场中,LABUBU的长相有些不合群,甚至被认为有点吓人。
▲Mini S1设计细节的信息可视化
▲The Little Monsters Mini Series3
LABUBU在2020年推出的Mini Series 3迎来首次设计调整,标志着从小众“丑怪”向大众“怪萌”形象转型。
▲The Little Monsters Mini Series3-4
色彩上大幅提亮,引入大量柔和粉彩,视觉风格变得清新梦幻。
▲LABUBU-看不见我系列
脸型由方变圆,眼睛放大为圆形,神情从狡黠变得呆萌。五官比例更加夸张,几乎占据了整个面部空间。体态更短小、比例更卡通,整体观感亲和不少。在这一阶段,LBB标志的面部特征基本定型。
▲ Mini S3-4设计细节信息可视化
▲主流阶段的LABUBU
Mini Series 3之后,LABUBU面部形象趋于稳定,但真正推动其从收藏品走向大众、成为爆款IP的关键,是在材质与产品形态上的突破。
▲LABUBU毛绒搪胶系列
这一时期,LABUBU从单一的搪胶摆件扩展出毛绒与搪胶结合的版本,并首次以挂饰、钥匙扣等配件形式推出,脱离纯摆件属性,融入年轻用户的日常穿搭与背包装饰中。
←滑动查看
同时,LABUBU拥有更多主题场景与动态造型,如2.0坐坐派对里的坐姿款,提升了故事感与角色表现力,IP形象也因而更加饱满立体。
五官比例更协调,收敛了早期过度夸张的“占脸型”,身体变得更加圆润饱满,如同一个婴儿般亲切可爱。色彩语言也进一步梦幻化,大量使用马卡龙配色,强化“柔软+可爱”的氛围。
▲LBB S3 设计细节信息可视化
LABUBU之所以成功,不止靠丑萌的外表,而是它背后还有一整套系统性的策略设计。但它的成功,也并非没有代价。
▲LABUBU形象演化
LBB最初的形象其实有点“怪”:尖牙、大耳、呆笑、猴子般的肢体,带着典型怪物的特征。随着版本演化,它的眼睛变得更大,轮廓更圆润,配色更粉嫩,唯一保留下来的怪物特征,是它的9颗尖牙。
这种张力正是它的设计核心。太可爱会淹没于千篇一律,太丑则容易被排斥。比如,同样走“丑萌”路线的2025年大阪世博会吉祥物,它的视觉刺激虽强,却容易引发审美反感,反而被广泛吐槽。
▲大阪世博会吉祥物
LABUBU的聪明之处在于平衡:它用尖牙制造辨识度,用大眼、圆脸和毛绒质感带来亲近感。80% 的可爱 + 20% 的丑感,恰好踩在大众接受的审美平衡点上。
LABUBU不仅是盲盒,也能变成钥匙扣、包挂件,从静态展柜走进生活。
←滑动查看
相比只能“摆着看的”角色,它通过“可移动”“可佩戴”的设计打通了更多使用场景,也使其成为一种社交媒介,扩展了IP的生命周期。
泡泡玛特最引以为傲的盲盒机制,在 LABUBU 系列里被玩到极致。系列更新频率高,隐藏款层层嵌套、限量稀缺、联名跨界,让每一次开盒都像在抽奖。变数带来快感,也推高了购买频次。
←滑动查看
隐藏中的隐藏让人上头,更让人破防。不少玩家表示:“买LBB是为了快乐,结果越买越焦虑。”对比 DIMOO、MOLLY 等其他 IP 的售卖机制,会发现LBB的“饥饿营销”更激进——它激发了收藏欲,也引来了不少反感,甚至脱粉。
回头看 LABUBU 的爆红,确实和明星带货的偶发传播有关,这种运气成分我们很难复制,但它背后在视觉设计上的调优,以及一整套系统性的设计策略,才是值得我们关注和讨论的地方。
这些手法,是泡泡玛特的成熟运营思维,但它们背后也伴随着“越买越焦虑”的争议,让一些用户开始远离这个 IP。
对我们来说,LABUBU并非唯一的答案,但它确实有可取之处的设计思路。例如,在东西制造局设计混果汁三眼仔的过程中,我们也曾面临类似的思考:我们想创造一个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但又不希望它落入“标准可爱模板”的雷同感的IP角色,“丑萌”便是一个很好的设计思路。
怪一点、不完美一点、像个外星人,反而能让IP拥有更强的记忆点和辨识度,也更能和用户建立不一样的情感连接。与LABUBU的“丑萌”概念不谋而合。
LABUBU背后的视觉设计与策略逻辑,或许并不适用于所有IP,但它的思路和方法,确实提供了一种值得借鉴的路径。希望这些观察,能为大家在IP设计中带来一点思考或启发。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设计便利店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