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AI)日益深入社会,我们有必要停下来反思其赖以生存的基础及其延伸的维度。AI学习的核心是数据集,其结构和内容决定了这些系统如何解读和回应世界。这种依赖关系创造了一种深刻的相互依存——它不仅塑造了AI的能力,也定义了其潜在的盲区。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思考:这一过程可能排除了哪些不易以数字形式捕捉的认知方式?

土著智慧通过口口相传或日常实践传递,体现了对地域与历史的深刻联结。乡土建筑技术、本地材料以及根植于特定条件的居住方式,承载着一种集体记忆与智慧,而算法可能难以完全理解其文化和物质深度。我们是否捕捉到了这种物质记忆?即便捕捉到了,在转化过程中是否仍有遗漏或稀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针对AI提出质疑,尤其是在互联网内容日益数字化的背景下,这凸显了与传统知识体系之间复杂而脆弱的交集。

非洲赞比亚,茅草捆扎屋顶的施工过程。图片 © Jon Sojkowski via Zambia Architecture

技术与乡土之间的鸿沟在不久前就已显现。如今,随着AI的快速推进,这一鸿沟依然存在——甚至可能正在扩大。当创新向一个方向疾驰时,本地材料与乡土技术却停留在另一端,形成日益显著的差距。诚然,生成式AI可以识别视觉模式并精准复制卡塞纳部落的分形图案或蒙古游牧民族的自支撑帐篷,但它能真正理解背后的技艺或叙事吗?

基于用户提示生成的AI图像。图片 via ChatGPT

马里杰内大清真寺。图片 © Wikimedia用户Ruud Zwart,CC BY-SA 2.5 NL许可

集体智慧与建筑材料的情境化理解

对比“现代”材料与乡土材料时,知识传递方式的根本差异浮出水面。AI可以轻松处理现代材料——通过数据、产量和图像量化——而传统材料的知识则依赖于实践与共享经验的传承。

在乡土文化中,人们对材料的理解是深入且情境化的:气候、收获时节、热力学行为、可获取性以及象征意义。它们不仅是建筑对象,更是共享生态系统中的生命元素。这种知识远离系统化,它源于直接经验,扎根于日常生活,形成我们所说的集体智慧——一种从社区与环境的持续互动中涌现的智慧。

伊拉克中部马丹村的浮岛聚落。图片 © Agata Skowronek

图片 © Stefano Borghi

正如Juhani Pallasmaa在访谈中反思非洲传统文化时所言,当地的建造技艺更多通过触觉而非视觉符号或风格传递。教学不依赖于抽象或美学概念,而是通过触摸、感受和体验材料来完成。因此,我们理解“技艺”(téchne)与“知识”(logía)不仅限于图纸、数据和技术规范,更体现在与环境的直接接触中——这是一种可触摸的知识,代代相传的集体智慧,其传递不仅依靠理性,更是从身体到身体、从一代到另一代的传承。

难民儿童100间教室项目 / Emergency Architecture & Human Rights。图片 © Martina Rubino

当代技术:连接自然与人工的桥梁

与其将人工智能置于乡土传统的对立面,不如探索二者的交汇点。当代技术可以成为桥梁。根据视角不同,人们可能将其视为人工的产物,也可能视作扎根于技艺的工具。

从这个角度看,当代技术为乡土知识的记录、分析甚至生产提供了新途径。例如,LiDAR(激光雷达)扫描技术能够实现空间的高精度3D测绘与数字化,这对建筑的保护与研究至关重要,生成的详细数字模型为分析提供了宝贵数据。类似的技术还有摄影测量法,它通过照片和软件从图像中创建三维模型,帮助数字化记录与复制建造技艺。这些技术收集的数据可与人工智能结合,预测材料在变化条件下的耐久性、行为或适应性,从而优化其使用。

威尼斯圣乔治岛的全岛色调地图。图片由Factum Foundation提供

代尔祖尔遗产图书馆团队通过摄影测量制作的模型。图片由代尔祖尔遗产图书馆提供

但记录只是交汇的一部分。要将这种融合转化为实体,数字制造等技术在连接材料与技术系统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增材制造(如使用土基材料的3D打印)能够复现手工难以完成的复杂形态,这些技术为基于乡土技艺的原型或建筑构件创造了可能,使其适应新需求。

TOVA原型平面图,展示打印半径。图片 © Posgrado 3D Printing Architecture IAAC

生长建筑”项目 / 2022耶路撒冷设计周,以色列。图片 © Dor Kedmi

无论是扫描、记录还是制造/打印,在此过程中必须不断追问:为什么?这种追问支撑着批判性反思。当代建筑生产若要融入情境化的建造技艺,必须通过对气候、地域关联乃至社区生活的理解。唯有如此,它们才能被视为活的遗产。若缺少这些元素,一块土坯不过是模具中压缩的矿物集合。

这类知识或许无法完全转化为数字环境,也未必需要被人工智能“理解”。最重要的是,作为人类,我们应认识到这些元素对环境建设的价值。常言道,面对环境退化、气候危机等紧迫问题时,历史知识能提供宝贵指引。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智能”的定义——将其视为适应环境的能力,并与多学科及多元知识形式互联。

TOVA原型,西班牙 / Posgrado 3D Printing Architecture IAAC。图片 © Gregori Civera, Mehdi Harrak

精选文章:

在人工智能时代设计一个能引起共鸣的个人品牌

用精细化设计打造“高能量家居”的八大核心要素,让你的家越住越旺,诸事顺遂

"放松一点":赫斯维克工作室重塑纽约珑骧旗舰店

悉尼新地标图书馆:让公共空间焕发建筑生命力 类别: 建筑设计

Snøhetta的Aura系列:探索光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