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现代工具的设计不是倒退——而是对技术强权美学的宣战

墨流工艺(Suminagashi)| 图片来源:youtube.com

大多数设计趋势都让我感到恼火——不是因为它们存在,而是因为太多设计师盲目追随而非创造自己的风格。当然,这也许只是我叛逆的天性在作祟。

借鉴趋势获取灵感或练习技巧本无过错。但若将流行美学当作个人标签?这简直是对"创意工作者"身份的亵渎——尤其当你自诩为专业人士时。

当技术吞噬灵魂:Airbnb的Lava图标争议

以Airbnb近期推出的Lava图标格式为例,这套引发设计圈热议的立体图标,看似突破了扁平化极简风潮,实则不过是Web 2.0美学的翻版。更关键的是,它们采用了一种定制动画格式——

不同于常规视频、Lottie或WebGL,Airbnb开发了专为UI图标优化的轻量级格式,通过自研播放引擎实现跨平台流畅运行。这确实是低调高效的技术方案。

够酷吗?当然。具有颠覆性吗?未必。

这不过是又一个将被设计师滥用的噱头,直到硅谷推出下一个"创新"——如果到那时人类设计师还未失业的话。不过放心,我们的AI主宰者或许会在脚注里提及我们的贡献。

Michal Malewicz的视频展示了AI生成这类动态图标有多轻松——或许过于轻松了。除了动画效果,这些图标让我恍如回到2010年——只不过当年设计师还在真正地"设计",而非依赖算法。

设计的困局:为何我们甘当趋势的跟屁虫?

这种现象让我深思:为何我们急于追随而非创造趋势?更可悲的是,为何要用正在侵蚀创意价值的技术来喂养这些趋势?这就像绵羊教狼群如何调味——完全是自掘坟墓。

设计师本拥有塑造未来的工具——实体的、情感的、文化的。也许是时候暂停技术狂奔,回归原始、手工与不可预测性。少关注结果,多重视过程。

我谈的不是手工课,而是锤炼的直觉——当愿景遇见材料,当作品背后的故事与成果同等重要,当选择媒介是为了意义而非便利。

当今所谓的"极简美学"并非原则,只是过眼云烟。我们标榜的"实用性",往往只是安全、无菌且惧怕突破的遮羞布。

是时候大胆、叛逆起来了。是时候拒绝让谷歌苹果这类技术寡头垄断设计的未来。

我们不需要许可,就能创造鲜活而私人的作品。

重拾手工的十种抗争方式

以下是能重新点燃创意火花的实践技巧——至少能在技术蚕食灵魂时,提供表达与实验的出路:

1. 有态度的徒手草图

图片来源:@gorillabrigade
不是线框图或占位符,而是作为最终美学选择。拥抱污迹、不均匀的笔触、失衡的透视——这些瑕疵正是人性的注脚。可以数字化,但别修正。不完美才是重点。

2. 墨流工艺(Suminagashi)

图片来源:suminagashi.com
这种[日本古老技法]{.underline}将墨滴入水中,通过呼吸或工具引导图案,再用纸张拓印。每一幅都是不可复制的流体诗篇。扫描这些纹理融入数字作品,能赋予设计不可预测的生命力。

3. 凝胶印刷(Gelli Printing)

图片来源:schack.org
通过[单版印刷技法]{.underline},在凝胶板上用树叶、线网等工具压印纹理,再转印到纸张。层次丰富的朦胧质感,最适合营造背景叙事或微妙情绪。

4. 木刻版画

图片来源:mokuartstudio.com
这种[最古老的印刷形式]{.underline}能在木材或橡胶上雕刻图案,通过油墨压力将不规则的边缘、晕染和错位转化为独特个性。数字化后能为冰冷界面注入温度。

5. 复印转印

图片来源:billchambers.net
将激光打印的图案面朝下放置,用丙酮或桉树油溶剂转印到新表面。这种[手工技法]{.underline}会产生粗粝、残缺的纹理,如同原作的幽灵,能为数字作品增添反叛的颗粒感。

6. 定格动画微交互

图片来源:Behance
用[逐帧拍摄物理材料]{.underline}——剪纸、黏土甚至咖啡渍,编译成GIF或Lottie动画。适用于加载状态、悬停效果等需要"呼吸感"的交互场景。

7. 实体拼贴

图片来源:reddit.com
撕杂志、剪老照片、叠加胶带与笔触。这种与媒介的物理互动会催生[意外并置]{.underline}——在网格系统中永远无法诞生的惊喜。

8. 胶片摄影纹理

图片来源:behance.net
拍摄35mm胶片并[交叉冲洗]{.underline}、[刮擦底片]{.underline},扫描后作为颗粒感纹理层。比数字渲染更真实的岁月痕迹。

9. 不完美手写体

图片来源:youtube.com
不是精致的书法,而是用铅笔、马克笔或毛笔书写的原始字迹——歪斜的基线、不规则的间距、毛糙的边缘。我们要的不是完美,是性格。

10. 拥抱失败的材料实验

漂白剂染色 | 图片来源:threadsmagazine.com
尝试[蜡染]{.underline}、[纸张漂白]{.underline}或焚烧纸板边缘。这些实验常会"失败",但意外往往是最动人的表达。

结语:在算法的时代守护设计的灵魂

AI当然能模仿这些技法的结果——但这完全误解了本质。这些不仅是美学选择,更是哲学宣言。它们抗拒便利,唾弃企业设计的无菌抛光,需要时间、意图与笨功夫——而这正是价值所在。

AI可以批量生产"合格"的设计,这对不重视创造力的公司或许足够。但对真正在乎设计的人而言,这种标准是种侮辱。我拒绝让技术剥夺作品的意义。

未来的设计师,应该以弄脏双手为荣——敢于犯错、挑战规范,在混乱中寻找意义。

真正的趋势从不诞生于Figma模板或企业手册,而可能来自一张撕破的纸、一团失败的墨渍,或一根固执的铅笔线。当我们停止追逐,开始创造时,变革才真正开始。

精选文章:

日式禅意室内设计:为何这种风格在2025年如此流行?

乡土建筑与人工智能:仅靠数据就能弥合鸿沟吗?

在人工智能时代设计一个能引起共鸣的个人品牌

用精细化设计打造“高能量家居”的八大核心要素,让你的家越住越旺,诸事顺遂

"放松一点":赫斯维克工作室重塑纽约珑骧旗舰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