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力量远不止于建造房屋——它是一种塑造人们生活、互动和社区繁荣的实践。建筑也可以成为社会创新的工具。通过理解以人为本的设计流程、参与式设计和社会科学,从业者可以应对孤独、不平等和公共健康等社会挑战,将空间转化为促进社会公平与互动的载体。建筑在塑造社区未来中的角色,正是对人类需求和社会变革的直接回应。
Bang Nong Saeng幼儿园,设计:Sarquella + Torres Arquitectes。图片 © Beer Singnoi
在奥斯陆设计机构Comte Bureau出版的《建筑的人文视角》中,建筑与设计的历史通过关键节点被重新审视,展现了其满足人类需求和愿望的潜力。从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希腊和罗马的古文明,到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与现代主义,建筑始终在回应社会变迁。然而,20世纪的现代主义虽追求效率与社会进步,却常因缺乏人情味而受到批评。
Ku.Be社区中心,设计:MVRDV与ADEPT。图片 © Ossip van Duivenbode
Comte Bureau的合伙人兼建筑师Joana Sá Lima表示:“建筑史是人类需求、社会理想与建成环境之间持续的对话。”该机构通过设计思维推动空间设计创新,将服务、组织与物理环境融为一体。《建筑的人文视角》旨在为建筑师和设计师提供实用指南,帮助他们在项目中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弥合传统设计与现代挑战之间的鸿沟。
重建社会连接
Comte Bureau的试点项目《SIT - Nardovegen 12-14》展示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如何应对孤独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群体。Sá Lima指出:“解决孤独不仅需要物理空间,更需要能促进互动的环境。”
旨在减少孤独感的学生公寓。图片由Comte Bureau提供
该项目通过参与式设计,让学生直接参与设计过程,深入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团队假设公共空间能通过自发社交减少孤立,并通过用户行为地图验证了这一想法。研究发现,学生更喜欢多功能空间,例如将洗衣与社交结合的区域。灵活性和个性化同样关键——可移动家具和可调整布局让学生对共享空间产生归属感,从而更频繁地使用并互动。
学生公寓的共享空间设计。图片由Comte Bureau提供
这一过程是循环而非线性的,每一阶段都基于前期的认知,逐步深化。
以人为本的设计:包容、共情与参与
建成环境中的不平等常表现为边缘群体难以获得优质空间,加剧社会分化和贫困循环。以人为本的设计通过共情与理解多元体验,为改变这一现状提供了可能。例如,将废弃地块改造为社区中心或公园,既能服务弱势群体,也能促进社会融合。
图片 © Iwan Baan
参与式设计是社会创新的核心,它赋予边缘群体话语权,确保他们的需求被纳入设计。这种协作不仅强化了社会纽带,也营造了真正的归属感。
Bang Nong Saeng幼儿园。图片 © Beer Singnoi
结合建筑、设计与社会科学的跨学科方法,是应对社区复杂挑战的有力武器。在技术革新与全球趋势中,以人为本的解决方案始终致力于提升生活质量,并维系人、环境与地球之间的深刻联系。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