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末上映的香港电影——《破·地狱》,又一次掀开了死亡的话题。
电影围绕港粤地区“破地狱”这一习俗展开,
把葬礼仪式搬上荧幕,让观众重新认识死亡这件事。
狂揽2.1亿元票房,豆瓣9万人评分,高达8.5。
「破」指开启九幽地狱之门,让亡者摆脱苦难,重获光明,进入来生。
「破」让死者体面离开,更让生者释怀。
「破」的不仅是死人的地狱,更是活人心中的执念。
影片借这一道教仪式,讲述生死观,致敬殡葬行业从事者。
电影播出后,令不少人开始更深入地关注丧葬文化。
不同于传统习俗中繁杂的形式,新型丧葬文化注重简办、节约、生态、尊重科学。
新型丧葬文化的出现,让不少现代人开始构想——
死后,我能以什么样的形式被怀念?
新式葬礼用品
粉色骨灰盒
传统骨灰盒是对生命终场的遗憾,而这款粉色骨灰盒则蕴含了来世的美好期许。
其设计上完全打破传统,大胆采用柔粉色外壳,一如传统文化中粉色所代表的美好、浪漫、梦幻。
粉色结合木材细腻自然的纹理,让生命最后的美好永驻在这个容器里。
看到这个盒子,便能想起曾经热烈如梦如幻般的生命。
烧纸套盒
这款在清明节之际推出的「清明烧纸套盒」,集合了市面常见的烧纸类用品。
例如,纸钱,元宝,表文。
对于新一代的年轻人来说,这种形式的套盒,使用起来更方便,也更体面。
都说清明节祭拜不在形式,而更在于心意。
将传统用品的核心用意整合后,以新面貌延续,将在年轻一代中更好地延续中国人的情感。
居家灵龛
一款来自年轻设计师为自己父亲设计的灵龛。
考虑到部分家庭的习惯,这款灵龛可开合,可抽拉,
便于日常祭拜,放点食物,点柱香即可。
且产品的造型和日常家居环境的适配度很高,就像另一个专为已故亲属造的“小家”。
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中“落叶归根”的理念,让逝去生命的爱无形中延续在这个家中。
楼阁式灵盒
这款灵盒的造型灵感来自于古代的楼阁,如一座木质亭台,庄严地容纳骨灰。
黑色的外壳搭配木质材料,整体肃静、高雅,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
正前面类似门的矩形设计,设计师对其赋予“灵魂之门”的寓意。
相比于传统雕花的灵盒,这款产品设计更为简洁,又不失古典美,且很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
葬礼用品买手店
全国第一家葬礼用品买手店——
归从哈尔滨品牌专卖店。
包含了殡葬、祭拜的全品类产品,如灵盒、灵龛、手艺、纸扎、灵牌等等。
不同于传统拥挤、窄小的丧葬品店铺,这家全新的葬礼用品买手店与街头品牌专卖店并无区别。
明亮的灯光,舒适的温度,简约的配色,为逝者亲属提供了一个从容的环境,挑选更符合逝者喜好和个性的物品。
长此以往,挑选丧葬用品不再是被忌讳的话题,而是生命这场话剧的重要收尾仪式。
“奇葩”葬礼
新型生态葬
来自西雅图的Recompose,其作为全球首家生态葬殡仪馆,早有耳闻。
在绿植环绕的告别厅里,亲人围绕着正中央的遗体做告别,
遗体上摆满了木屑,紫花苜蓿和稻草。
仪式结束后,遗体将进入白色不锈钢容器,通过微生物分解技术转化为土壤肥料,回归自然。
这一葬礼形式诞生后,很快被不少人接受。
花7000刀,就能把家属的遗体转化为土壤肥料。
有人选择将“土壤”用于种植,造一片小森林,将这里当成亲人的纪念地。
也有人选择将“土壤”捐给生态修复项目,例如被破坏的山林。
自然界的生命受土的滋养而来,当逝者零落化为泥土,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滋养新生命的方式呢?
生态葬创始人Katrina关注到城市殡葬资源紧缺,受农业堆肥启发而发展了生态葬技术。
据统计,美国每年火葬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相当于燃烧80万桶石油。
而每一人选择生态葬,就能减少约1公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毫无疑问,生态葬是一种可持续殡葬形式,不占用太多土地,且有助于生态修复。
蘑菇葬礼
同样对环境友好的葬礼,还是有品牌Coeio推出的蘑菇葬礼。
很容易理解,就是让蘑菇孢子附着在遗体表面,并吸收遗体的养分长大,直至覆盖整具遗体。
葬礼公司为遗体准备了特殊的衣服,衣服上附着蘑菇孢子和微生物,
微生物助于分解、中和遗体内对自然有害的物质,并将遗体分解后的营养物质转移到蘑菇上。
换个角度思考,人类的躯体不复存在,蘑菇变成了生命延续下来的新形式。
改葬礼形式推出后,美国演员Luke Perry成了早期尝试的一员。
他的女儿在父亲去世后,按父亲的遗愿,采用了蘑菇葬礼。
这一形式既环保,又有趣,看蘑菇渐渐长大,有一种新生命“重生”的力量。
气球葬礼
2011年,日本就出现了首例“气球葬礼”。
遗体火化后,将骨灰填充到特制的气球中,用氦气填充气球,直至直径达到2米。
伴随气球升空,骨灰也被送至蔚蓝的天空。
放飞约三个小时后,气球腾空至50公里的高度,
在压强的作用下气球爆炸,骨灰也随之散落在空中。
由于气球采用了可降解材料,骨灰的主要成分为磷酸钙,因此并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
这一葬礼形式技术难度低,价格也便宜,一次只需要24万日元(约1.2万人民币)。
因此,业务一经推出,就有超400人预约。
这些客户中,不乏旅行爱好者,飞行员。对他们来说,死后仍有机会自由地腾空,实在是浪漫又有意义。
烟花葬礼
最早提出这个想法的人是——美国著名作家亨特·S·汤普森 (Hunter S. Thompson) 。
早在1978年他就提出,希望自己去世后骨灰用一个大炮射向天空。
如此抓马的想法,在他2005年去世后,被家人实现了。
那天,在15层楼高的汤普森纪念碑上,他的骨灰被装入大炮,和34个彩色的烟花一起射向天空,化作漫天烟火。
从那以后,越来越多人选择用烟花葬礼,来为自己生命的最后一程绚丽谢幕。
52岁的莱斯利用烟花葬礼告别去世的丈夫,因为丈夫生前是个太空迷,曾梦想成为宇航员。
55岁的安妮特去世后,她的丈夫选择用烟花葬礼送别她,并且和岳父一起观看了这场烟火秀。
如今,烟花葬礼已经形成专业的服务一条龙,并被纳入合法的葬礼形式。
家属可以自定义烟火颜色、时长、形式、背景音乐等,
在一声声“咻——磅”中,与爱人亲人道别,看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张扬地腾空,又热闹地坠落,多么有生命力的告别。
钻石葬礼
相比于短暂的绚烂,钻石葬礼存在的时间更为长久,也更易储存。
其原理是提取骨灰中的碳元素,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将其加工成合成钻石。
亲属可以将其放置在家中,也可以随身携带。
日本知名漫画家MitsuPongPong在父亲去世时,得知瑞士推出了该服务,
于是她很快联系对方,将父亲的400个骨灰寄往瑞士,
前后耗时半年左右,做成了0.3克拉的纪念钻石,花费约8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4.2万元)。
纪念钻石在硬度、光泽上与天然钻石无异,并且由于骨灰中的硼元素,而散发出淡淡的蓝光。
有人说,这缕蓝光就像逝者留在这个世界最后的美好。
墓园设计
浙江遂昌县殡仪馆
出自建筑师王灏之手的“生命的剧场”,是中国殡仪馆的突破性设计项目。
占地几十万平方米,容纳一万多个墓穴。
包括庭院、灵堂、休息厅、告别厅、火化车间等多个部分,结构呈涟漪状层层递进,
由此组成一个宏大的穹顶状“部落”,展开生存与死亡的复杂叙事。
在这里,无论是逝者、亲属,还是工作人员,都被认真对待。
宽敞的灵堂和告别厅,留够空间为逝者组织一场郑重的道别。
庭院则留给生者,人们可以在里面散步和思考,调节心情。
当人们无法疏解死亡带来的痛苦时,看到周围绿植生机勃勃的景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被疗愈。
除此之外,遂昌殡仪馆最大的设计突破点在于他告别了传统殡仪馆单一的沉重氛围,
与农村和公园景观结合下的殡仪馆,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性。
这也是建筑师特意而为之,让葬礼不再成为流水线式的工作,而是以更当代的模样,体面地、认真地进行。
波兰拉多姆公墓
老龄化加速的当下,不少国家地区采用更密集的墓园,来尽可能地多的容纳骨灰龛。
位于波兰拉多姆的公墓,一改传统形式,采用开放式综合墓园。
在钢筋水泥上包裹色彩柔和的外壳,墙面采用当地的长方形砂岩块,
形成独具本土风貌的墓园。
一面面由骨灰龛组成的墙体,自动划分了墓园的动线。
灌木类绿植以及苏格兰松树从附近森林中迁移过来,构成了墓园的主要绿化,为墓园注入生机。
还设置了长椅,灯光,黄铜摆件等设施,丰富整个墓园的景致。
人们来探访亲属时,仿佛在庭院散步一般,安静又闲适。
这样的墓园存在,提醒我们墓园的设计相比于形式,更重要的内涵——
包括对逝者的尊重,以及对生者的宽慰。
让人们来到此地探访时,感受到城市基础设施对死亡这一话题展现出的人情味。、
瑞典林地公墓
拥有80多年历史的瑞典林地公墓,可以说是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典范,更是公墓设计中教科书般的案例。
开阔的山坡,山丘顶部的大树,以及造型独特的教堂,共同构成了公墓如油画般的景色。
在当时,设计师阿斯普朗德与莱韦伦茨做了大胆尝试,
保留了墓园选址地区原有的地形和植被,并将古典文化与北欧自然风光结合。
除了必要的设施,还新增了服务中心和员工中心,提供餐食,储物,衣物烘干等服务,
由此才诞生了这一在当时全新的墓园类型,展现了对自然、死亡和殡葬业从事者极大的尊重。
来到此地的人们,可以踩着台阶慢慢地爬上小山坡,
整个过程并不会令人感到疲惫,相反,人们可以在大自然中感受到治愈的力量,寻回内心的平静。
穿过森林后,抵达小教堂,和家人环坐在一起,与遗体做最后的告别。
在这里,人们共同抵抗悲伤,积蓄前行的动力。
无论是殡葬用品,仪式,还是墓园设计,
在这些案例中,死亡不再是避讳的话题,而是社会重新理解生命,定义殡葬文化的关键。
正如庄子所说的——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人生虽然短促,谁都无法避免死亡,但新的生命个体也正在被孕育,而文化和记忆将作为一种载体,生生不息。
图源网络
- END -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