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抵抗精神与再生能量交织的柏林,iF设计奖与趋势论坛再度启幕。这座经历过分裂与重生的城市,为探讨设计如何回应文化冲突与技术变革提供了绝佳舞台。当2000余名与会者齐聚时,我们关注的不仅是获奖作品本身,更是设计重塑社会现实的深层力量。
社区主义:从设计理念到运动
iF团队带领我们探访了本地设计师与建筑师的工作现场。在由Johanna Meyer-Grohbrügge和Sam Chermayeff设计的Kurfürstenstrasse社区(下图),私人业主联合购地共建的混合空间打破了传统住宅范式。当被问及管理规则时,Chermayeff的回答令人深思:"我们只约定能做什么,而非禁止什么"——这种积极建构的思维恰是柏林设计精神的缩影。
金奖作品:服务而非取悦的设计哲学
在具有百年历史的弗里德里希皇宫剧院,iF CEO Uwe Cremering揭晓了75项金奖。这些跨越视觉传达、产品、UX、建筑等领域的作品,共同诠释了"设计当为解决问题而生"的命题:
DRAM5威士忌社交化包装
美国Etherway Studio与NeueForm设计的环保包装,将品酒体验转化为社交活动。可降解材料与明快色彩的碰撞,重新定义了酒类消费场景。
大众集团全球字体系统
柏林Studio René Bieder打造的集团定制字体,支持200余种语言的无缝切换,成为跨国企业视觉统一性的典范。
B-Reader盲文即时翻译器
大连民族大学与深圳C60设计合作的文本转盲文设备,通过扫描技术实现A4书籍的即时转换,让知识获取不再设限。
咖啡气候工具箱
汉堡Melting Experience开发的渐进式网页应用,为面临气候威胁的咖农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证明设计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推手。
趋势论坛:创新背后的责任拷问
当话题转向AI,会场呈现微妙张力。视觉艺术家Shane Griffin(Grif Studio创始人)展示AI如何加速3D创作流程时,福斯特建筑事务所研发主管Martha Tsigkari发出了警示:
"在这个技术呈指数级发展的时代,我们必须主动定义颠覆性技术的伦理框架。设计师若放弃话语权,就将沦为算法的附庸。"
——Martha Tsigkari,福斯特事务所应用研发组负责人
柏林启示:设计作为柔性的抵抗力量
这座见证过极权与分裂的城市,如今正通过设计重建社区纽带。当全球面临威权主义抬头与文化割裂,iF论坛揭示出设计的深层价值:
用包容性设计捍卫多元价值
以系统思维应对气候危机
在技术狂潮中坚守人文立场
正如Chermayeff所言:"设计的意义不在于制造物品,而在于创造可能性。"在2025年的柏林,我们看到了设计作为社会对话媒介的终极形态——它既是批判的武器,也是愈合的良药。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