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每日呼吸超过23,000次,每一次吸气都在触发一场隐秘的感官仪式。当空气穿过鼻腔,气味分子与嗅觉上皮的受体结合,信号直达大脑边缘系统——这个掌管记忆与情绪的核心区域,让嗅觉成为连接外界与情感的最直接通道。不同于需要聚焦的视觉,气味以弥散的方式重塑空间氛围,瞬间唤醒尘封记忆,激发愉悦或警觉,甚至改变我们对温度、洁净度的主观判断。

Mon Parnasse花店 / Canobardin. 图片 © Imagen Subliminal (Miguel de Guzmán + Rocío Romero)

这种通过气味塑造空间情绪的能力,构成了"嗅觉设计"的基石。德国哲学家格诺特·伯梅提出的"氛围美学"认为,空间是通过感官感知的弥漫性存在。正如Archdaily文章《触摸它,嗅闻它,感受它:为感官而生的建筑》所述,当代建筑正从视觉主导转向全身心体验——嗅觉正是其中最具穿透力的媒介。

作为建筑工具的气味

建筑理论家尤哈尼·帕拉斯玛在《皮肤之眼》中批判现代建筑对视觉的过度依赖:"相比形状与色彩,气味更能唤起建筑中的记忆"。嗅觉设计与多感官营销相辅相成:电影院爆米花的奶油香激发消费欲,面包房的小麦芬芳延长停留时间,4S店的"新车味"成为品牌印记。临床研究显示,薰衣草精油可降低手术患者焦虑,办公室的柑橘调能提升15%工作效率——这些发现让医院、商业空间开始系统性地将气味纳入环境设计。

Breadway面包坊 / Lera Brumina + Artem Trigubchak. 图片 © Mikhail Loskutov

嗅觉品牌化(Scent Branding)正在奢侈品行业形成标准动作:丽思卡尔顿用定制香氛浸染床品,新加坡航空在机舱释放镇定人心的竹林调,香奈儿甚至将5号香水的气味注册为商标。这些案例印证了气味作为"嗅觉LOGO"的独特价值——它比视觉符号更易触发情感记忆。

科技赋能与伦理考量

智能香氛系统正推动嗅觉设计进入精准时代。通过APP控制的数字扩香器能依据人流量、温湿度自动调节气味浓度,博物馆开始用气味标记不同展区的时间叙事。虚拟现实技术更将橙花、海风等气味编入数字代码,创造"可嗅探的元宇宙"。

贝西克塔斯鱼市改造 / GAD Architecture. 图片 © Alp Eren

但合成香精的潜在危害也引发争议。欧盟已对封闭空间内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实施严格限制,尤其在学校、医院等敏感场所。设计师必须在沉浸体验与健康安全间寻求平衡——天然植物萃取虽环保却成本高昂,而人工香料的稳定性与致敏风险仍需攻克。

正如彼得·卒姆托在2011年蛇形画廊中用潮湿泥土与苔藓构建的嗅觉诗篇,真正的嗅觉设计绝非简单添加香氛,而是将空间升华为记忆的载体。当建筑突破形态与光色的局限,气味便成为叩击人类情感最深处的密钥。

精选文章:

从亚马逊到Adobe:2025年正在掀起"静默品牌焕新"风潮?

重塑现代建筑的10个日式设计典范

从执行脚本到自主思考:代理型人工智能的崛起

Airbnb拓展服务与体验领域,计划推出更多社交及人工智能功能

20件颠覆平凡的奇妙雕塑:当日常物品遇见艺术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