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技术与设计范式的新浪潮
当科技从业者担忧最坏情景(AI统治世界与大规模失业,没错,我说出来了),我不禁想到:这样的焦虑我们早已历经过。
AI或许是技术狂热者最新的玩具,但这既非人类首次面对创新浪潮,也非人机交互设计范式的第一次变革。
远非如此...
只是我们似乎遗忘了这段历史。
如今每次打开Medium或LinkedIn,我总会陷入AI末日论的漩涡:
2025年预言 —— 作者制图
从担心AI夺走工作的帖文,到Clone Robotics公司抽搐的人形机器人的恐怖视频,再到设计师因AI能生成线框图而愤怒,开发者因"氛围编程"取代无代码工具而焦虑...更不必说有人用ChatGPT-O4剽窃宫崎骏与吉卜力风格创作图像。技术洪流中,2025年才刚刚开始。
按下暂停键:历史启示我们驾驭而非沉没
几个世纪以来,技术突破持续重塑人类生活。正如理论家所言,我们处于创新浪潮或周期中。
从古腾堡印刷机到电灯再到个人电脑,每次技术革命都伴随对旧秩序的颠覆。巴克莱银行2018年研究显示,每次突破都带来生产力跃升:
巴克莱图表显示五百年间技术突破与生产力关系
若将时间线延伸至2020年代,随着AI能力爆发,2025年或将成为曲线陡升的拐点。历史总在重演——新技术总伴随恐惧,而人类最大的进化优势正是创造工具改造环境的能力。
如今的不同在于:我们处于7×24小时超连接状态,技术迭代速度已超越人类理解能力:
人文科技中心提出的"智慧鸿沟"理论
重构认知:AI本质是工具集
人类构建工具的历史已延续千年。AI不过是更复杂的工具集——如同瑞士军刀,包含多种功能模块,关键在于人类如何选择与使用。
顺便说:并非所有产品都需要AI,尽管科技狂热者试图让你相信相反。
关键不在工具,而在使用者——作者制图
人机交互设计四浪潮
回溯计算机技术与设计的演进,可划分为四个主要浪潮,我们正站在第四浪的开端:
人机交互设计四浪潮 —— 作者制图
第一浪:计算机作为专业工具(1940s-1980s)
早期计算机是军方与学术机构的专属品,操作需专业训练。1958年斯坦福教授John E. Arnold首次提出工程设计应关注人类需求,Don Norman随后普及"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概念。
第二浪:个人计算与早期HCI(1980s-2000s)
图形界面(GUI)与个人电脑(PC)的普及,催生人机交互(HCI)学科,目标是让"非专家"也能轻松使用技术。
第三浪:以人为本设计时代(2000s-2020s)
IDEO与斯坦福d.school推广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UX设计师角色正式形成。2016年AlphaGo击败李世石,标志着AI开始进入主流视野。
第四浪:以人为本AI的边疆(2020s-至今)
2020-2023年机器学习能力大爆发,世界分裂为:
AI乐观派:热衷探索潜力
AI怀疑派:担忧伦理与失控风险
AI不可知论者:尚未理解正在发生什么
设计师与开发者正处于塑造这一新范式的关键位置。
以人为本AI(HCAI)新框架
面对AI的渗透,学者们提出以人为本AI概念,将用户体验设计原则迁移至AI时代,核心是:
从技术中心转向人类中心
增强而非取代人类能力
预防AI对个体与社会可能的伤害
"这项技术由人类创造并为人类服务。如何创新、如何使用、如何设置护栏,最终取决于人类。"
——李飞飞博士
HCAI设计十原则
HCAI设计十原则 —— 作者制图
AI发展张力矩阵
通过两个维度评估AI工具:
纵轴:人类控制 vs 机器自主
横轴:取代人类 vs 增强人类
人机动态矩阵 —— 作者制图
给设计者的结语
在HCAI的萌芽期,设计师拥有塑造未来的珍贵机会。与其像鸵鸟般回避,不如聚焦AI可能带来的变革:
革新医疗
加速科学发现
提升教育可及性
催生新艺术形式
这需要我们:
持续学习新技术
保持批判思维
坚守伦理底线
我们今天的工作将影响无数后代的生活。 请怀着这份责任感,为更美好的世界而设计。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