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已经到来,声势浩大,并且对您的工作流程颇有“高见”。前一分钟您还只是用 Midjourney 这类模型来“寻找灵感”,下一秒您的客户就会问:“能不能直接用 ChatGPT 生成网站文案或社交媒体内容?”设计师们:这就是创意自动化的“恐怖谷效应”——它光鲜、快速,却也令人毛骨悚然。尤其是当比尔·盖茨声称只有 3 种工作不会被 AI 取代时,情况更显严峻。
先说清楚一点:AI 工具确实非常有用。Adobe Firefly、Copilot,甚至是那些“诡异”的 Figma 插件——它们能加速处理枯燥的工作。需要情绪板?一键生成。需要 20 个 Logo 变体?马上搞定。想看一只戴着意大利面耳环的麋鹿,风格模仿托马斯·庚斯博罗?别问为什么——输入提示,立刻实现。(耳环要圈式、垂坠式还是耳钉式?)
像 Adobe Firefly 这样的工具可以为创意构思提供帮助
(图片来源:Adobe/Future)
但问题是:AI 能输出“某些东西”,却无法判断什么是“好”的。它不理解细微差别,不关心品牌或情感价值。这才是你的工作。
更糟的是,我们越依赖 AI,一切就越开始变得……千篇一律。输入提示,输出平庸。刷五分钟 Instagram,你就明白我的意思了:无数个略有差异的 AI 生成 Logo,以及漂浮的、多长了几根手指的超现实人物渲染图。
当然,它可以用来娱乐,比如把全家福的笑脸换成狗头,但这不算工作,更不专业。这就像在加油站买的干巴巴三明治—— technically 是食物,但它真的能滋养身体或灵魂吗?
为什么所有 AI 生成的 Logo 看起来都一样?(图片来源:Eyeware/OpenAI/DeepMotion)
还有伦理问题。大多数 AI 模型的训练数据来自你或他人的作品(奇怪的是,它们还会用自己的 AI 生成内容来训练——这些内容已经泛滥成灾)。而且这一切都没有经过授权。当你还在为职业生涯奋斗时,有人早已将你的 Behance 作品集抓取到数据集中,现在又把它卖回给你。
再加上创意成就感的丧失、法律灰色地带,以及一种迫近的恐惧——你的下一次面试可能涉及“提示词工程”而非手绘草图。没错,这里陷阱重重(或许“陷阱”这个词还远远低估了这项技术颠覆行业的潜力——不过这个话题改日再谈)。
那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能做什么?答案是:使用 AI,但别依赖它。让它当个行政助理,而不是老板或创意总监。用它来探索、迭代和玩乐,享受乐趣,但保持“人类在回路中”。你的直觉、品味、道德和经验,依然是工具箱中最锋利的武器。简而言之:AI 能让工作更快,但只有你能让工作有意义。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