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认得这座乐高一样的建筑

上世纪70年代,以东京的急剧发展与人口流动为背景,日本中银房地产公司请到了在大阪世博会上崭露头角的建筑师黑川纪章,在寸土寸金的东京打造了两栋公寓——中银胶囊塔。

两座塔楼分为核心筒与胶囊房间两部分,其中核心筒由水泥浇筑,胶囊房间则是在工厂预制后运送到现场,直接组装在核心筒周围。

在黑川纪章的设想中,这一百四十个方块积木般的小单元存在的意义,即服务那些在大城市中独自奔波的、只需要一处极简栖息地的人们。

但时过境迁,当生活舒适安定,人们逐渐回归到以家庭为主的居住模式,加之胶囊塔本身逐渐破败,这座在三十天内搭建起来的大楼终究躲不过被拆卸的命运。

中银胶囊塔的兴衰自然而然地引发我们对建筑形式的一些思考:这种搭积木式的建筑在特定情况下的优势是什么?我们又能否吸取“积木”的优势,将其内化为当下建筑所需要的精神呢?

下文所介绍的几座建筑,就体现出了建筑师们在直接组装之外,关于“积木”的一系列奇思妙想。

01 House NA / 藤本壮介

空气积木与看得见的缝隙

黑川纪章大概想不到,在胶囊塔落成四十年后,本国会有一位建筑界新锐用最轻盈的方式去呈现建筑的体块感——而不是用真正的体块进行搭建。

出自藤本壮介之手的NA住宅颠覆了人们对于住宅的认知:我们会默认住宅是一种私密性极强的、相对封闭的建筑,但藤本认为,在这个空间中体验到的生活和瞬间,就像是古代先祖树居生活丰富性的现代改编。

“这是介于城市,建筑,家具和身体之间,平等对待自然与人造的存在。”

初看NA住宅,会感觉这是一个不真实的巨大的模型。纤细的钢架支撑着薄板,四面的阻隔都是通透的玻璃或轻量混凝土板,各建筑构件之间仿佛只是简单的搭接,仅用了极少的材料便限定出了丰富的内部空间。

藤本壮介在NA住宅中将被限定出的虚空作为了主角,白钢框架与横向的板材反而被作为“一棵树”,形成并联系了“枝干”之间的功能空间。

在这栋位于东京的小房子里,堆叠的是空气,轻薄的实体反而像是“积木”之间的空隙,最终达到了建筑师与业主共同追求的“分离与一致性的统一”。

02 森林之家与台北住宅 / 平田晃久

拼接的异形积木与以假乱真的方块堆

日本似乎有许多喜欢搭积木的建筑师,平田晃久就是另一位代表人物。

平田在表述自己的设计思想时说:“在我看来,‘新’不是从0到1,而是重新发现、认识原本就存在的事物,并以空间形式加以表现。”

于是,下面这座由多个异形混凝土盒子拼接在一起的森林之家诞生了。

这是一个八层的混凝土建筑,以住宅空间为主,并且在房屋底部作为商业出租和画廊空间。平田将多个盒子排列组合,并且用大量的绿植来填补空隙,创造了一个将室内外界限打破的花园空间。

平田在推敲建筑空间时,运用了类似于藤本的“树木”理论,稍有不同的是,平田是将树木生长作为体块组合的原则,旨在创造出一种与城市紧密相连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同时使建筑内部呈现出多变的结构与极佳的采光效果。

而另一栋位于台北的建筑则表现了这位建筑师的另一种手法:以假乱真。

台北住宅是一栋坐落于城市购物区中的12层住宅,一眼看去有点像升级版的NA住宅,但这二者的生成逻辑却大有不同——如果说NA住宅用空气搭积木的手法过于玄幻,那么台北住宅可以算是搭了一堆“假积木”。

仔细观察会发现,台北住宅怎么有点像一栋普通塔楼外面附加了几块遮阳板?

这时候建筑师就要站出来说话了。台北住宅实际上是一栋层层退台的建筑,主体由6m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网格形成,“遮阳板”则是3m网格的屋面框架系统,坡度固定但倾斜方向不同,组成了建筑的外排水系统。

而且,这座看似平平无奇的住宅楼,也是反复推敲才诞生的:

看了草图与平面图,就可以理解平田晃久“以假乱真”的搭积木思路了。

“积木”在台北住宅中更倾向于体现为内部居住空间的组织模式,而不是建筑外观的搭建表征。人们在这栋轻巧的公寓中生活,穿梭在规整又宜居的盒子空间中,感受着“21世纪亚洲高层公寓新原型”带来的便捷,才是建筑师想要达到的目的。

03炫酷塔楼与街区更新 / MVRDV

天马行空的积木爱好者

最近落成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山谷综合体一定令很多人眼前一亮。

三栋塔楼高度分别为67m,81m和100m,现代感极强的镜面玻璃与周边商业区的环境和谐相融,内部石材立面则透出截然不同的原始感,犹如崎岖的天然岩层。

MVRDV作为最富有想象力的积木爱好者,在设计之初就确定了塔楼未来的形态,将办公室、商店、餐饮、文化设施和公寓汇集其中,并为使用者设计了可以通向“山谷”的石砌楼梯。

选择“山谷”意向来设计这座巨大的综合体,是因为MVRDV希望进行一次为枯燥的办公环境重新赋予绿色与人文的尝试;所以,设计师在每块不规则积木的表面都附着了绿地,使整座建筑容纳了大约13500株幼龄植物、灌木和树木。

除了增加表皮绿化,参差不齐的“积木”的优越性还在于,这些悬臂式公寓使远离地表的住户能够在高空自由交流,彼此眺望,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在自家阳台上就可以享受呼朋唤友的乐趣。

而有别于山谷综合体通过凌乱的“随手一搭”来营造效果,在西班牙戈米拉街区更新计划中,MVRDV显然对每个积木块都进行了精心设计。

这是一个老旧街区改造与新建筑设计并行的项目,因此设计团队充分尊重了原有场地肌理和区域特色,又从当地元素中汲取灵感,将7块鲜亮的积木放进场地。

在设计这些鲜亮的建筑时,MVRDV仿佛乐高设计师,为房屋的每个边角都赋予了独特的含义,让它们看起来像是塑料玩具一样引人注目。

类似戈米拉街区彩色建筑的,还有位于纽约曼哈顿的瑞迪欧大厦,只不过MVRDV在设计大厦时将这些彩色的积木块竖向摆成了一栋塔楼。

瑞迪欧大厦的搭积木手法看起来更加直白,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每一个巨大的彩色积木块都呼应着塔楼所处街区内的小型建筑。因此,大厦明亮的立面色彩不仅是简单的垂直陈列,而是堆叠成的垂直村落,用颜色强调了片区内的城市个性。

04 绿之丘 / 同济原作建筑设计工作室

无意之间的积木式巧合

绿之丘的前身是始建于1995年的烟草公司机修仓库,建筑师在改造时保留其钢筋混凝土厂房的特色,将直对滨江方向的对立两面都做了斜面切割设计,形成了延伸的台地式景观平台。

绿之丘的积木感主要来源于滨江方向层层后退的立面,加之U形步道的“插接”,从特定角度看去,这就是一座大型混凝土乐高。

但详细研究建筑平立剖后会发现,绿之丘似乎并不是由数块“积木”搭建而成的——所以,将绿之丘也纳入“搭积木”范畴的原因不在于它是由几个体块构成,而是与其成形的整体思路有关。

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改造项目,绿之丘显然预先被梳理成了多个层次。

在拆除原来过高的第六层并对体块进行切削后,建筑与城市间的距离被拉近;而为了实现“绿丘中的小房子”,建筑师则在确定宏观体量后,在各层次中逐渐深入,通过对结构、空间尺度、交通构件以及绿化布置的把控,营造出了从外部看来整齐、宜人的积木状特色。

因此,绿之丘虽然未曾使用搭积木的方式进行营建,但却因分层深入的手法与应对景观的需要,使建筑具有了积木式的表征特点,也算是一种奇妙的巧合。

结语

从“真·搭积木”的东京中银胶囊塔,到日本建筑师偏好的轻盈质感的积木块,到MVRDV“随手一搭”的综合体与夸张又鲜艳的、乐高似的建筑,再到本土蕴含有积木精神的绿之丘,“积木”似乎是建筑界永远抛不开的话题。

从前我们提起积木,眼前总会浮现出单调的装配式建筑的样子;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们或许可以从新的角度去理解建筑与“积木”的关联,对那些已经被定义的建筑进行一场头脑风暴,重新思考或虚或实的“积木块”与人物活动之间的有机关系。

图片来源:

1.台北住宅 / 平田晃久建筑设计事务所 - 谷德设计网

2.“山谷”综合体,阿姆斯特丹 / MVRDV - 谷德设计网

3.戈米拉街区更新计划,西班牙 / MVRDV - 谷德设计网

4.MVRDV曼哈顿高层建筑瑞迪欧大厦部分完工 - 谷德设计网

5.绿之丘 – 上海杨浦区杨树浦路1500号改造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 谷德设计网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 辑  任广宁

责 编  胡佳琪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


精选文章:

2022年最后3个月,据说只有5%的设计师能够立住flag!

大疆总部大楼全公开!重塑了真正的「高技派」

未来新型面料!Coperni大秀,竟现场喷出一条连衣裙!

突发!神级画家金政基去世。再见了,不打草稿的速写之神

西南首家最美书店「茑屋」,如何为生活“提案”?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大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