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P中标的苏博西馆效果图
随着苏州城市发展,苏州博物馆2.6万㎡的建筑面积和3600㎡的展陈面积开始显得捉襟见肘。于是,2017年苏州启动苏博西馆设计的国际竞赛,在一场神仙打架的评选之后,最终德国GMP赢得了竞赛。苏州博物馆西馆于2018年3月动工,并于2021年9月开业,展陈面积差不多是老馆的4倍,作为曾经在苏州求学5年,并在德国求学的我此次迫不及待地要去参观这个由德国GMP设计的融汇东西方的设计。众所周知,苏博老馆是贝大师呕心沥血融汇中西的作品,于是我特别想看一看德国人如何在苏州的土地上续写新的苏博传奇。
但是当我参观完苏博西馆以后,心里稍微有点落差,相对于国博项目上的成功,感觉一向以严谨理性著称的德国建筑师这次交上的答卷并不“严谨”,比起贝老的诚意之作,这次的西馆只是差强人意。和很多在国内做设计的外国事务所一样,并没有深入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文化的表达流于表面。
GMP设计的国家博物馆改扩建,以严谨的比例和精妙的细节著称
本文准备以区位,设计手法,体量,展陈空间设计,馆内咖啡厅的设计以及门厅的设计几个方面来探讨新老馆的异同,大家也可以比较一下贝大师和GMP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所采取的策略的差异。
1.建筑区位
苏博老馆处在历史街区,紧邻拙政园和忠王府。
位置敏感,对设计的挑战很大。做得太现代,会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做得太传统,完全是个老古董,没有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贝聿铭大师用“不高不大不突出,中而新,苏而新”的概念出色地完成了设计,让人们在参观中感受到粉墙黛瓦的苏州民居的氛围。
苏博西馆处于高新区中央商务区,几乎没有任何设计限制,但是在苏州这个有着悠久的建筑文化,并且有贝老的旧馆作为珠玉在前,即使场地没有限制,但是随便做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在传统和现代的压力下,德国GMP使用了他们擅长的网格来解决设计问题,一共十个盒子,10个25米的方形建筑和5.8米宽的“巷陌”,形成了建筑的网格体系。
苏博西馆区位
2.建筑设计手法
苏博老馆选取了江南民居中的粉墙黛瓦,形成了独特的而建筑形象
无论老馆还是新馆,都需要面对如何融汇传统与现代的问题。苏博老馆,选取江南民居中的粉墙黛瓦,借鉴传统园林中的布局和空间手法,利用轴线,庭院,廊和亭,组织起所有的展示空间,左中右三条轴线和旁边的忠王府交相辉映。
贝大师是经典现代主义建筑师,原本应该是排除装饰,但是其晚年的作品如伊斯兰博物馆,苏博都用了一些历史符号去装饰建筑,比如坡屋顶,菱形窗等(加图),有点偏向后现代主义,为的是更好的与历史形成联系。
苏博老馆中使用菱形窗框景
而苏博西馆主体是厚重的方盒子,而盒子中间的空隙来表达苏州传统的街巷空间。虽然苏州古城有水陆双棋盘的布局,但是仅用10个规整的盒子以及中间的空隙就能表明城市肌理了吗?
苏州古城水陆双棋盘格局
网格是德国人做设计的时候经常使用的手法,从Ungers到Max Dudler,GMP,不仅平面上会使用网格,在立面上也会使用网格。
Max Dudler设计的作品,网格用于立面上
同时这种手法其实国内很多建筑都可以找到影子,比如汪曾祺纪念馆和吴中博物馆都有使用。以此来看GMP没有深入研究苏州城市的特点,所阐述的设计理念也有点牵强附会,和贝老的倾注心血之作相比,虽然都用的现代主义形式语言,但是前者的设计深度明显比后者要单薄,同时作为一个扩建的新馆,同时冠名于苏博的名称下,但从手法上和旧馆基本没有联系,不能不说是一个败笔。
同济院设计的汪曾祺纪念馆,同样采用了堆叠盒子的手法
3.体量
老馆和西馆两者都是用化整为零的手法来消解体量,但是后者体量还是要比前者大很多,其一因为老馆在历史街区中,需要控制建筑高度,其二前者和后者的展品类型和规模都不一样,前者主要展示精细的小展品,而后者偏向于大展品。
苏博老馆采用分散式布局,并压低整体建筑高度,通过廊和庭院组织空间
前者中的轴线,游廊环绕着庭院,让人感受到步移景异的传统的氛围,而后者感觉一个个盒子像碉堡一样,人在中间的“巷道”围绕盒子行走,
苏博西馆营造的“街巷”尺度远超传统街巷尺度,已感受不到传统
虽然提取了街巷的原型,但是缺少传统街巷的趣味性,比如街巷不一定笔直,行人才能下一个转角遇到惊喜,同时苏州的街巷尺度接近人的尺度,而这里面对的是两侧的4,5层高的高墙,所以传统市井氛围在这里完全不能感受到,和传统并没有形成共鸣,个人感觉更像欧洲的城市,一个个block,block之间是交通道路。
欧洲城市马德里的Block街区和街道
从这个角度来看,GMP用的是现代建筑的语汇,而连接词汇的句法也是西方的,反观贝老的苏博老馆,虽然一个个建筑用的是现代建筑的语汇,但是句法用的却是中式的,比如轴线组织一进进的院落,游廊连接一个个小展厅。
4.展陈空间设计的对比
西馆展示空间绝大多数完全人工照明,没有引入自然光,也没有向外的视线,在如此大的展厅里这样设计不仅让参观者感到单调沉闷,同时也让建筑的外观像一个个堡垒一样缺乏趣味性。相比之下老馆不仅改良了传统的坡屋顶,从展厅的上方引入自然光,对应了贝大师的那句名言“让光线来做设计”同时借景庭院中的景色,给人完全不同的空间感受,不知为什么,苏博老馆的光线处理让我想起了路易斯康的金贝尔美术馆,那同样是一件展厅中弥漫自然光的艺术品。
苏博老馆中通过改良传统坡屋顶从顶部引入自然光线
5.咖啡厅的设计
苏博老馆中的喝咖啡空间
苏博老馆嫁接了文征明的一棵紫藤,喝咖啡的空间布置在院落里,边喝咖啡边看着紫藤,(加图)颇有一番市井的味道,也契合了中国传统的院落文化,传统民居很多都是以中间的院落作为生活的中心,比如北方的四合院,以及南方的天井式住宅,只不过院落大小不同罢了。相比之下西馆的咖啡厅设计有点相形见绌,它用了一个4层通高的空间作为咖啡厅,这种夸张的纪念性的尺度过大,过空,并不适合一个咖啡厅的功能,咖啡厅更需要一种亲密的空间,让来客更加无间的沟通和交流,个人感觉GMP在设计这个建筑的时候很多功能空间没有严谨地推敲尺度,同时咖啡厅相对封闭,虽然有对外地窗户,但是和周围的展厅没有视线上的交流。
咖啡厅尺度(四层通高)设计不当
咖啡厅较封闭,和旁边的展厅没有视线交流
6.门厅的设计
老馆的门厅设计几何感较强,和前后两个庭院处在入口的轴线上,并直接借景后面庭院的景色,从第一个庭院就能透过门厅看到片石假山,虽然这样不太符合中式的建筑含蓄的特点,不会这么开门见山。
此外,我觉得贝老的美秀博物馆在几何外形处理上更好,苏博的门厅的外形设计有点抽象,不太能看出和中国传统建筑的关联,但瑕不掩瑜。
日本美秀美术馆,贝大师借用了日本传统古建的屋顶形式
与此同时,西馆的入口处于一个内凹的位置,有种引人进入的感觉,进入门厅以后,同样是一个四层通高的纪念性空间,有零星的光线从顶上泻下来,同时和2,3,4层的参观者有视线上的交流,这种空间不禁让人想起了古罗马的万神庙。
苏博西馆的门厅四层通高,有零星的光从顶上泻下来
门厅中不同楼层间产生视线交流
同时墙上通过开的横向窄缝窗引入光线,减轻了外墙的重量感。但是内墙的砖块模数好像和窄缝窗并不是十分契合,让人有点开窗很随意的感觉。所以我感觉西馆的门厅设计还是不错的,虽然并没有感受到太多中式要素,但整体的氛围和尺度感是可以的
开洞减轻实墙的厚重感,但开洞较为随意,没有对应整块砖,感觉没有模数的限制
7.尾声
通过这次的实际参观,我感觉西馆作为一个现代主义建筑是成功的,但是它的问题是这是在苏州,它就立不住脚了。
因为它的很多设计原型来自于西方建筑,然后设计者强行嫁接设计理念,给这个舶来品披上中式的外衣,就变成了一个中西合璧的建筑。
这其实也是很多境外设计事务所在中国做设计的时候的通病,试想一下,一个完全在异域文化种成长起来的建筑师怎么可能在短短时间内就精通中国的文化,或者放开手中其他的项目,专心研究中国的建筑文化,就为在中国做一个完美的中西合璧的设计,这是不现实的,所以最多的情况就是西式建筑披一下中式的外衣。
苏博西馆中明显的网格体系,同构于西方的城市
贝老虽然也是在西方成长的建筑师,他设计的也是现代建筑,相比其他西方建筑师,贝老有中国的根,所以他会花全力去研究中国建筑文化,并在苏博的设计中走出了一个新方向,就是用中式的空间组织方式去组织现代建筑,这个也证明是成功的。
新的不一定好,旧的不一定差,只有符合语境的新或旧才是有意义的。我们不对指望西方建筑师帮助我们重塑自己的建筑文化认知,对自己文化的挖掘只有靠我们自己本土的建筑师。
本期原创 / Hao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一只建筑精
精选文章: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大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