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礼记•乐记》

2019年4月,我们作为策略定位和设计顾问参与上海音乐厅(以下简称“音乐厅”)为时18个月的修缮工程。

△上海音乐厅大厅  

这次修缮于2020年9月结束,而时至今日(2022年8月),我们依然和音乐厅管理团队同力协契,用心经营,按照我们的初心和计划,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持续每年打造推出一两个新产品,努力保持这位92岁“老人”的青春与活力。

建筑从不会老,需要更新的是思维和认知。——李楠

△“消失”的大厅座椅“原貌”归来

“平移”

关于音乐厅,最为传奇的一段历史便是“平移”:当时上海市政府决定对市中心进行综合改造,其中一个重点项目就是把从虹桥机场至外滩的延安路整体拓宽,而音乐厅刚好处在拓宽路线上。

2002年9月1日音乐厅歇业,同年12月平移工程开始,经过200个日日夜夜,音乐厅整体向东南方向移动了66.46米,并抬高3.38米,抵达现在的位置。

△当年《新民晚报》报道图片

平移的过程十分顺利,由于精密计算,计划周全,基本没有遭遇什么突发问题或难以解决的状况。砖木混合结构,最怕摇晃散架,于是用大量钢架分别从内、外把每一堵墙撑住,再从建筑底部切割,然后用千斤顶将建筑物顶升起来,再用钢筋混凝土做一个新的底盘承托并固定整个建筑物——

是不是听起来原理也是相当简单朴素,感觉和过家家搭个筷子屋,固定结实后再用铲子铲起来换个地方差不多——

然而事实是,这座重5650吨的老建筑平移成为当时上海历史上耗资最多、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建筑平移工程,也是上海科技成果领域的一颗耀眼之星。

△“特殊工艺”使建筑外立面焕然一新

修旧如旧?or 整旧如旧?

在中文语境的历史建筑保护领域,“修旧如旧”几乎成为运用次数排名首位的高频词汇,经常见诸于媒体和报端。然而,早在1951年,梁思成先生在清华大学讲课时就曾说过:“整旧如旧”与“修旧如旧”不可混为一谈。

“整旧如旧”重点是保持古建的原结构、原形式;而“修旧如旧”来自造假古董的“作旧”手法。

1964年《威尼斯宪章》提出“真实性”(authenticity)等要求,要求“补足缺失的部分,必须保持整体的和谐一致,但又必须使补足的部分跟原来部分明显区别,防止补足部分使原有的艺术和历史见证失去真实性。”

△1964年《威尼斯宪章》编写核心团队合影

我国的主要官方条例和准则中,也从未将“修旧如旧”列入其中。1982年《文物保护法》中规定“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的时候,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并未提及“修旧如旧”作为原则或是“作旧”作为修复方式。

或许是“修旧如旧”这样的四字表达,朗朗上口,更具有成语般的简洁流利、意味深长和独特的历史语言魅力,反而“真实性”、“完整性”、“可逆性”、“可识别性”等国际准则,因为直译而不具备这种语言上的优势,因此在大众参与的文化传播中,导致声韵和谐的词汇“修旧如旧” 使用谬误,并持续影响着大众传媒对保护工程的认知。

2020年9月,“整旧如旧”的音乐厅,作为上海的文化地标之一,在经历了修缮后焕发新生、华丽归来,继续讲述她的传奇经历和上海这座海派城市的文化故事。

△大厅座椅细节 △东厅水磨石地面修复,还原成1930年原迹 △1F南厅 △2F南厅 △2F东厅 △1F西厅过道 △1F西厅 △1F贵宾室 △1F女卫生间 △2F男卫生间

除了2000平米的“文保区域”,另外还有“非文保区”,

一半文保,整旧如旧;一半扩建,古木新生。

△非文保区域B2小厅重新装饰装修 △B2咖吧 △B2观众休息区 △B1演员休息区Green room △B1大化妆间

整旧如旧  够不够?

衣服旧了要换新,城市旧了要更新,然而“更新”并非仅仅是指物质环境的改善。吴良镛教授把城市比作有生命的机体,需要新陈代谢,但是这种代谢应当像细胞更新一样,是“有机”的,而不是“生硬”的旧城改造。

“有机更新”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即按照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把城市看作动态发展的有机体,其自然生长、生存规律需要尊重符合城市中人的生活需求变化,符合活动所应具备的尺度和功能,符合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从而产生更广泛的社会与经济复兴意义,并可持续发展。 

按照这个脉络,我们的上海音乐厅,它的城市职能和市场角色定位又该有哪些针对性策略呢?

△上海音乐厅与同类竞品的对比调研

纵观上海音乐厅(以下简称“音乐厅”)与其他类似竞品演艺空间(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等)相比,无论是建筑体量,建声硬件,观众席位等,统统不占优势。

它的真正优势是“地段、历史和声誉”——中国第一座音乐厅;被誉为”上海的巴黎歌剧院“;上海市民喜爱的“城市音乐客厅”;人们心中的古典乐圣殿;见证了中国文艺的兴盛繁荣......

然而作为演出场地,如果仅仅在演出时段开放,人们需要身着华服,走上高高的台阶,来听一场古典音乐——这样的习惯设定模式和传统互动方式,是否有点可惜,是否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又是否扬长避短的发挥了她的最大价值呢?

音乐到底应该是“曲高和寡”还是“普渡众生?

我们不禁要问:上海音乐厅,历经90年沧海桑田,她在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属性和全新职能究竟应该是什么?

建筑从不会老,需要更新的是思维和认知。

将原本只有演出时段才开放的“音乐圣殿”打造成“目的地”式表演艺术中心——真正的美不是殿堂里高高挂起的金丝裱框艺术作品,而是黄昏时分升起的炊烟和远方悠扬的晚钟,是静谧夏夜里萤火虫照亮的夜空…

如果你认为艺术高高在上,那是因为你和艺术不熟。

“Music for everyone.”

这是我们给音乐厅的slogan,代表我们共同的心愿:音乐厅不是“殿堂”,而是滋养千家万户的平台——

姿态何其优雅~

音乐是属于群众的,这是人人有份的。——威尔第

除了演出时段观众可以触及的区域,音乐厅该有深藏闺阁的鲜活风姿~

首先把音乐厅按照“演出”、“展示”、“餐饮”三大主要功能板块,经打散分布在全部6个楼面,使其每个平面都成为复合空间;

接着,按照纵横交错维度,排兵布阵:

在计划中,我们大家有事没事到这里来喝下午茶,泡咖吧,希望年轻人来打卡,希望这里亲切,时尚,友好,好玩,充满独树一帜的吸引力和不可替代的魅力。

另外,我们给音乐厅一些新建空间重新做了定位,比如“大师营”、“Master 1 to 1”——大师来演出,给仰慕者提供一个亲密接触,1对1指导的机会;

另外还有孩子的小班音乐教学,音乐主题活动、沙龙......这些非常适合零碎时间去参与,而且参与度极强。

从水平到垂直,室内到室外,常态到间或,以观众的体验为导向,管理流程、制度、现场规范,一切皆为吸引观众反复再来作为设计出发点。

开放式空间,自主策划内容,多元和包容性,艺术生产和观众培养机制,大量开发合作伙伴......

最终,“目的地”式的艺术集群运营模式将让艺术真正融入大众生活。

其实,人人都是艺术家

项目名称:上海音乐厅更新工程

甲方单位:上海音乐厅

项目地址:上海

设计顾问:李楠

软装陈设:上海李杜设计

项目负责:李茂清

竣工时间:2020年9月

摄影:阿骏

内容经授权转载自“李杜设计”


精选文章:

巴黎世家七夕又整活了,看完我直接裂开......

最新!2022 core77设计奖揭晓

家的特写|海边古堡,与艺术相伴的“心灵之境”

建筑师为动物盖房子!

日本平面设计与印刷的极限边界在哪里,这个项目告诉你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大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