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海外科技公司也掀起了裁员潮,马斯克之后,扎克伯格警告员工:不想干可以走。
从国内到国外,互联网裁员的消息已经看麻了,但又有多少人关注过设计师呢?
在过去十年里互联网人尤其大厂人普遍站在同龄薪酬塔的顶端,从来不愁工作。
比如年初刚从深圳某大厂被优化的Mizz,拿到N+3的赔偿后直接前往海南化身海之子,放飞自己。
赔偿金花掉一半后Mizz便回到深圳开始找工作,他给自己定了几条标准:
·同级别大厂,接受30%内薪资涨幅
·独角兽公司,薪资涨幅至少30%
·初创公司,涨幅必须50%以上,且要谈更多红利
带着这三条简单朴素的标准,Mizz收到7家面试邀约,终于在失业半年后拿到一个传统行业的降薪offer。
这波裁员潮打得多数大厂人都缓不过神,在经过现实捶打后终于忍不住承认一句:互联网寒冬真的来了,互联网人太惨了!
其实相比之下,同样身为打工人,互联网er的惨起码有人关注,而又有几个人关注过设计师呢?
设计师的工作强度并不比互联网人低。当互联网开始叫苦996的时候,设计行业的996在更早的几年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上个月我们面过一位设计公司5年工作经验的设计师,面试那天他面容憔悴,说自己已经连续7天加班赶项目到下半夜。
你以为设计师这么辛苦一定赚了很多钱吧,并没有。2022年设计师的平均薪资更是比2021年还下降了9%!
要知道设计行业也是有过黄金时代的,拿视觉设计举例,2000年前后,可以说是平面的黄金年代,设计还没有靠拼体力的地步,设计师走出去都是挺胸抬头,自带BGM的。
然后2010年前后互联网进入黄金年代,不少平面设计师都转行进入互联网。
一个行业一旦进入黄金时代就会有大量人才涌入,大家从拼智力拼创意变成拼体力拼耐力,不得不努力用更短时间完成更多设计,也就是卷。
几年前大家感慨,年轻人好像不爱待设计公司了,相信马上也会有声音说年轻人好像不爱待互联网公司了。
任何一个行业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因发展的成熟而成为基础行业,它的薪酬体系会从过去的虚高走向正常,从业人员也会从野蛮生长发展为专业化成长。
某种程度而言,互联网的寒冬可能更容易让行业内外的人认清现实,脚踏实地,或许还能缓解外界对薪资的焦虑。
当成为基础行业后,所有职位职能都会更具通用性,融入各行各业,就像设计师不再扎堆在设计公司里一样,而是走进传统行业、走进甲方、走进各类机构,利用往前所接受的专业培训、职场捶打、思维模式,在新行业里继续发光发热(卷来卷去)。
因此曾身处黄金行业的大厂人或者设计师需要在心态上进行调整,并且做好相关准备:
·放弃换工作=加薪的心态,没有哪个行业能一直保持薪资水平稳涨不减,毕竟连上海公务员都开始降薪了。
·对自己的能力模型进行梳理,理清核心竞争力及优势能力分别是什么,这样即使更换了行业也能够发挥所长。
·想清楚自己选择这个行业究竟是冲着高薪还是真的热爱,来决定是否要继续坚持这条路,真正热爱设计就跟着行业一起升级。
一个成熟的行业绝对不是靠拼体力来竞争的,更不该存在什么35岁就没了竞争力的荒谬说法。
尤其设计师,如同医生一样,经验的长时间积累总会成就价值。
想起我们所分享的文章《每个设计师,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中,作者李楠(《梦想改造家》明星设计师)所说:
看起来设计的“黄金时代”似乎也一去不返,然而,危机总是与机遇并存,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这个职业,是浑浑噩噩混日子打发时间;还是怀揣梦想,苦心修炼,为不远的未来做好储备?
欲先攻其事,必先利其器。
未来可期,我们能投资的,只有自己。
任何行业对优质创意设计、项目管理人才的需求都是缺口。
那些找到了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人,只要坚持提升自己、带好项目,做好作品,就能应对每波浪潮,逆势乘风破浪。
精选文章: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大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