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是玩乐之物,如今却以专业身份登场——昔日的玩具产品,如今已成为建立信任标准、引领设计趋势、定义创意产出未来的中坚力量。
使用 Google Imagen 4 制作
人工智能驱动的创意正在高速变革。不久之前,它还只是一个供你玩耍的玩具——你输入一个有趣的提示词,算法就会生成一张图片,要么完全符合你的要求,要么就随机跑偏到滑稽的领域。但在短短几年内,昔日的派对把戏已变得至关重要。科技巨头和初创公司正在激烈角逐,以定义视觉创作的未来。这不再仅仅是输出漂亮的图片,而是关乎哪些公司将在我们用于创作、编辑的工具领域脱颖而出,或许最重要的是,关乎我们能够信任哪些图像。在这场理念之战中,Google DeepMind 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他们以典型的科技风格,将一项严肃的创新以“Nano Banana”这个 playful 的名字包装起来。起初这看起来像是一个内部玩笑,但实际上,它是 Gemini 2.5 Flash Image 的代号,这是一个用于AI图像编辑的下一代系统。
在我们轻松的呈现方式背后,实际上是对视觉内容处理方法的重新思考——它比我们使用了几十年的工具更快、更精确,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更可靠。
过去,文生图工具的主要业务是用几个词拼凑出完整的场景。结果往往天马行空、难以预测,有时简直令人惊叹。但Nano Banana并非如此。它并不试图无中生有地创造艺术——它的强项在于精确、可信和编辑。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永不疲倦的专业级照片编辑器。使用Nano Banana,你可以输入一张图像并要求进行通常需要设计师数小时才能完成的修改。你想改变背景但保留主体?很简单。你需要同一个人脸在多轮编辑中保持一致?没问题。你想将多张参考照片融合成一张浑然一体的图片?它也能做到。
而且,这一切都在几秒钟内完成。过去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工的工作,现在瞬间即可完成——其效果足以满足商业项目或专业设计的需要。另一个关键特性是我们嵌入每一幅作品的SynthID。我们加入了可见和不可见的标记,指明它是由AI生成的。与那些专注于抽象和天马行空的艺术生成器不同,我们更倾向于成为一个超级增强版的Photoshop助手模式。我们快速、一致,并且能精准理解您作为用户对系统的期望。
技术内幕:这些系统如何工作
目前,我们用于图像生成的主要是扩散模型。可以想象,起点不是空白画布,而是完全的静态——就像电视机超出接收范围时的模糊嘶嘶声。AI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步一步地对此进行“去噪”,直到您所要求的图像显现出来。这就像看着雕塑家从大理石上一点点凿刻,直到一个人像显露出来。
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扩散模型与Transformer的结合——Transformer正是支撑GPT等大型语言模型的革命性架构。Transformer非常擅长处理细微差别和上下文。这意味着模型不仅能理解“椅子上的猫”,还能解读形容词、风格、情绪以及您话语中的精细细节,从而产生更好、更连贯的结果。在编辑方面,我们看到它们通过上下文学习更进一步。与从零开始生成所有内容不同,AI会记下关键元素——您的脸、您的衣服、背景——并且只更改您要求更改的部分。这正是Nano Banana最擅长的地方。它可以在保留您微笑的同时换一个新发型,更换背景天际线,或者在图片中加入另一张照片,而不会丢失细节或真实感。这就像有一个能读懂您心思的助手。
竞争激烈但引人入胜的格局
目前AI图像生成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领域,每个平台都在各自的方向上取得成功——我们看到:
Midjourney v7 —— 是艺术家和插画师的首选,在绘画风格化输出方面表现出色。
Ideogram 3.0 —— 在图像中生成清晰文字方面取得突破,使其非常适合用于海报、广告和标识。
Stable Diffusion 3.5 —— 是开源且非常灵活的,这是希望拥有完全控制权的开发者和爱好者的选择。
Adobe Firefly —— 与Photoshop和Illustrator环境无缝集成,还提供法律保障和企业级信任。
Leonardo.ai —— 面向需要品牌一致性和大规模、可重复生产的 studios(工作室)。
在可能性的边缘是Runway Gen-3、Pika和Kling,它们正在将静态图像带入动画和视频领域。这是下一个重大步骤:从静态图片到动态故事。该领域分为开放和封闭系统、艺术性与企业级可靠性、静态与动态。但非常明显的是,这个领域正在成长,创意可能性也在不断增加。
真正驱动这些公司的是什么?
AI图像生成不仅仅是为了制作漂亮的图片。我们看到,对于开发这些工具的公司来说,主要问题在于控制从创意萌芽到编辑结束直至最终交付的整个创作过程。它们旨在成为所有视觉内容创作的首选,就像Adobe或Microsoft以其一体化解决方案所做的那样。大客户需要可靠性、法律保护以及可以在平台中添加水印。创作者希望工作流程顺畅。平台公司希望创建能够锁定用户并收集数据以改进模型的生态系统。真正的竞争不在于哪个AI能画出最好的猫,而在于信任、集成度,以及哪家公司将在视觉内容的未来中胜出。
未来展望?
未来的12到24个月内,AI创意将以超越图像质量的方式发生变革。我们正处在几场大规模变革的边缘:
• 万物皆可动画化 (Anything to Animation) —— 我们看到静态图像工具采用动画功能,视频平台将多个参考整合到单个流畅序列中。这是从静态到动态图像的飞跃——只不过是以机器的速度进行。
• 角色一致性 (Consistent Characters) —— 告别每次都不一样的面孔,迎来跨输出保持同一身份的角色。这对故事讲述者、营销人员和游戏开发者来说是革命性的。
• 来源透明化 (Transparent Source) —— 就像我们处理数码照片的EXIF数据一样,图像将带有水印和凭证以指明其来源。这不是为了扼杀创造力,而是为了在一个不能只看表象就相信视觉内容的世界中建立信任。
• 设备端创作 (On Device Creation) —— 我们将看到更小、更高效的模型直接在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上运行。好处是处理速度更快、隐私性更强,并且无需云服务器即可更广泛地使用强大工具。
• 智能设计助手 (Smart Design Assistants) —— AI将不仅仅是生成图像。它还将帮助进行布局、排版和管理品牌资产——从资产生成器演变为真正的创意伙伴。
最后感想
从Google playful 的“Nano Banana”的发布,到Midjourney的艺术性,我们看到AI图像世界已经远远超越了新奇阶段。重要的不仅仅是哪个系统能生产出质量最好的图片,而是哪些系统最能融入创作者的日常工作中。非常明显的趋势是向多模态平台发展,这些平台包含图像、视频甚至3D,同时也嵌入了来源追踪和信任信号。创意的速度在加快,访问的便利性前所未有,协作程度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对创作者而言,问题不再是AI能否生产出他们需要的东西,而是哪种工具将在你的创意工具箱中占据永久的一席之地。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