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心理障碍与提升可及性的图书馆设计启示

在最新出版的《Meet Social Value(遇见社会价值)》系列第六辑中,我们探索了"包容性图书馆"的理念——一个让所有人能充分参与的公共空间。从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Oodi到马尔默市立图书馆,再到日本石川县立图书馆,全球图书馆正在重新思考可及性,拥抱通用设计,重塑"真正公共空间"的定义。本期通过全球案例,展示如何通过领导力、设计与社区参与,将图书馆转变为平等、归属感与社会价值的载体。

什么是包容性图书馆?

听到这个词时,你脑海中浮现什么画面?或许我们该先思考"包容"的本质。韩语中的"包容"是汉字词,本意为接纳与收容,这容易让人误解为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慈善行为。但在现代社会,重点应是平等——无论种族、年龄、性别或残障状况,所有人都能平等参与。因此,"包容性图书馆"也有多元解读。

本书关注的包容性图书馆,是让需要身体、感官或认知支持的人能自由使用空间、享受服务并随时参与其中的场所。需要身体支持者包括行动不便人士;感官障碍者涉及视听觉受限人群;认知差异群体则涵盖ADHD、阅读障碍或自闭症等非显性需求者。

马尔默市立图书馆通过专职协调员持续改进可及性 | © 马尔默市立图书馆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13亿人(占人口六分之一)属于上述群体。国际图联将难以获取传统印刷资料的人群称为"印刷品障碍者"——例如无法翻书的肢体障碍者,或需要盲文、有声书的视障者。

为何需要包容性图书馆?

虽然可以从人口结构或伦理角度论述"包容"的必要性,但这里我们聚焦图书馆的公共性。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定义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人人可自由使用,且使用互不干扰。公共性基于平等,因此图书馆应是无论身体、感官或认知差异都能享受的场所。当图书馆作为公共枢纽却排斥特定群体时,便背离了其本质。

石川县立图书馆致力于服务残障人士、育儿家庭、孕妇及老年人 | © 石川县立图书馆

空间美德

相比过去,图书馆的显性设施已大幅改善:地面门槛消失,轮椅坡道与可调节高度终端普及。但我们访谈的对象表示,隐形障碍依然存在——使用拐杖或电动代步车的人担心噪音破坏图书馆宁静;发育障碍青少年因无意识发声遭受侧目。如何消除这些心理屏障?

图书馆设计初期的可及性测试 | © 石川县立图书馆

欢迎所有人的场所

受访图书馆的共同目标是成为"欢迎所有人"的空间。这意味着接纳与尊重访客的所有特质:允许合理音量交谈,同时设置绝对静音区。这对习惯安静阅读的韩国人颇具冲击,却有效缓解了使用者的心理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设施具有包容性,设计过程本身也贯彻这一理念。石川县立图书馆与残障人士共同测试设计方案;赫尔辛基Oodi图书馆通过公开竞赛收集数千条公众创意;马尔默图书馆则设立可及性协调员岗位,持续咨询残障群体意见。

赫尔辛基Oodi图书馆明确宣示"欢迎所有人"原则 | © Kuvio

领导力与变革

我们发现领导力是推动变革的关键。当图书馆负责人将包容性列为优先事项并主动行动时,改变随之发生。本书最后探讨了图书馆如何通过领导力转型,采访范围从韩国创新实践者到国际知名图书馆专家,也包括视障青少年、轮椅使用者、特教教师和聋人社区成员等直接受影响群体。

本书虽以图书馆为载体,本质上探讨的是社会应有的价值观:一个无论身体、感官或认知差异都能自由访问与参与的空间,究竟该是怎样的?

精选文章:

艺术如何帮助我们引领新技术革命时代?

如何为国际受众设计:跨越文化鸿沟的实战指南

探索比亚克·英厄尔斯:缔造"实用主义乌托邦建筑"的明星建筑师

暗黑极繁主义:15种大胆运用忧郁色彩的技巧,告别洞穴压抑感

品牌吉祥物的力量以及如何打造专属吉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