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特·德莱赫斯特、郑苏文和琳达·杜尼亚等56位艺术与科技先锋入选英国文化协会最新研究,他们向Dazed讲述了艺术家在塑造人类未来中的关键作用

1968年,伦敦当代艺术中心(ICA)举办了一场名为《控制论的偶然性》的展览,展示了艺术家运用机器人、算法和计算机图形等新技术的实验。英国文化协会艺术总监露丝·麦肯齐在最新报告《科技为何需要艺术家》中回顾这场展览时写道:"这场展览集结了作曲家、艺术家、电影人、工程师、科学家和学者,引发了一场跨越多个大陆的对话,探讨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它突破了计算与创造力结合的极限。"

如今,在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创新的推动下,"计算"与"创造力"的纠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但问题是:当技术加速发展时,这场对话是否跟上了步伐?

《科技为何需要艺术家》试图回答这一问题,汇集了来自20个国家、五大洲的56位艺术与科技领袖的40份观点陈述。其中,LAS艺术基金会反思了与利比·希尼、劳尔·普鲁沃斯特等艺术家合作探索量子技术的实践;艺术家保罗·西里奥则谈到如何通过挑战新技术的使用与认知,直接介入"正义与福利衰退"的社会变革;作家兼翻译家亚斯纳亚·埃琳娜·阿吉拉尔·吉尔主张夺回被资本主义私有化的"技术公地"。

利比·希尼,《Ent-(多路径版本)》(2022),采用虚幻引擎4与量子计算代码的交互应用,时长可变 | 艺术家惠允

英国文化协会的报告表明,关于技术与艺术的广泛对话仍在持续。这种对话也体现在针对Midjourney、OpenAI等科技公司的法律诉讼,以及反对艺术界拥抱AI的公开信中。但报告中一些艺术家指出,公众视野中那些简单化(且过度悲观)的叙事,往往忽略了艺术与技术的复杂关系——包括艺术家影响技术发展的能力,正如新技术影响艺术一样。那么,哪里能找到更 nuanced、更乐观且充满想象力的未来图景?英国文化协会认为,答案就在艺术本身。

"艺术家是技术重塑与再造的核心,"报告指出,"只有通过对艺术实践及其支持者与机构的长期投入,才能实现技术与想象力的真正飞跃。"

例如,报告中重点介绍的艺术家马特·德莱赫斯特和霍利·赫恩登通过2024年蛇形画廊展览《召唤》,探索新治理框架与协议,为AI时代艺术家与集体的创作提供了蓝图;郑苏文则探索机器人作为艺术工具的边界,突破人类身体的极限;设计师琳达·杜尼亚凭借生成艺术对抗科技巨头的偏见数据与商业逻辑,获得国际认可。

下文将呈现马特·德莱赫斯特、郑苏文和琳达·杜尼亚对艺术与技术关系的深度思考,探讨技术如何被艺术家(误)用于实现创作目标,以及他们对未来的乐观从何而来。

《天空花城》,2024年,郝瑞昌,徐冰空间艺术驻留计划 | © 徐冰工作室

自1968年《控制论的偶然性》展览以来,艺术家与技术专家的关系是进步还是退步了?

琳达·杜尼亚:我的第一反应是,如今比以往更容易同时成为两者。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已有足够多的"双栖者"范例——1968年时我父母尚未出生——让我渴望成为兼具技术思维的艺术家。如今科技公司常设艺术家驻留计划,或邀请艺术家与工程师、设计师交流。科技行业已认识到艺术在探索机器意义中的力量,而艺术家也成功让技术对大众更易理解。

马特·德莱赫斯特:我不刻意区分艺术家与技术专家。1960年代这两个领域界限分明,如今已完全交融。工程师的公众影响力空前,年轻一代的技术素养也极高。

郑苏文:技术兴趣与普及度远超1968年,技术获取也不再是障碍。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在技术洪流中实现有意义的探索。

若不懂支撑文化的技术系统,你将难以理解或干预文化

在你们的职业生涯中,这种关系如何演变?

马特·德莱赫斯特:我初入艺术领域时,它还是个孤立的圈子。iPhone与社交媒体席卷全球后,一切改变了。现在,若不懂技术系统如何支撑文化,几乎无法真正理解或干预文化。

琳达·杜尼亚:1968年展览策展人贾西亚·莱夏德在序言中写道:"那些从不提笔作画的人,如今也能创作出被称为'艺术'并进入美术馆的影像。"生成AI的普及重现了这种革命性——又一波非艺术家获得了创作工具,且规模空前。与需要编程基础的计算机艺术不同,AI只需自然语言,技术门槛彻底消失。

《云端之下》实地调研,2023年,中国数字基础设施考察 | 英国文化协会

如何在技术边界探索与艺术保护之间取得平衡?

马特·德莱赫斯特:这是同一过程的两面。我们深入技术内核,一旦理解其规则与潜能,便能推演它对艺术文化的意义。我不认为这是"保护",因为文化总会随工具与认知演变而改变。

琳达·杜尼亚:最初,用机器创作只是我理解技术的手段。学习编程时,生成艺术成了最佳借口;对AI好奇时,训练GAN模型顺理成章。我的目标不是突破技术边界,而是理解它们——在技术创造的语境中定位自我,也在我的语境中定位技术。这种批判性实践让我始终保持能动性。

构建包含智能技术的人类劳动未来,是所有人的责任。

谁该为人类艺术家的未来负责?政府、机构、艺术家还是消费者?

琳达·杜尼亚:这是全人类的课题。面对智能技术的多维挑战,唯有全球协作才能找到出路。我们身处史无前例的变局,必须汇集所有视角,探索一切可能性。

马特·德莱赫斯特:任何时代都会有艺术家,因为艺术家就是通过创作彰显时代独特性的人。即便未来我们精通AI模型,这一点也不会改变。政府与机构有责任避免让年轻人负债学习即将消失的专业——这在AI时代前已是严重问题。教育体系未能为学生适应互联网经济做准备,如今更显荒诞。你无法阻止人们使用时代工具,但可以减少他们对衰落行业的无效投入。

霍利·赫恩登与马特·德莱赫斯特,《召唤》(2024),蛇形画廊展览现场 | © Leon Chew

技术如何助力艺术家构想更乐观的人类未来?

郑苏文:每个创作行为内核都藏着希望——艺术不仅是表达,更是发明、韧性与社群的实践。我的作品通过融合人类双手与塑造世界(及未来世界)的技术,探索"手工"的未来可能性。我构建的技术微系统通过表演公开分享,邀请观众共同讨论技术在艺术文化中的角色。

马特·德莱赫斯特:理解技术原理后,你才能看清可能性。这是培育希望的前提,也是将乐观校准至可实践方向的基础。

琳达·杜尼亚:我更关注艺术家如何通过揭露技术的缺陷与可塑性,帮助人们重拾对技术的掌控——重构技术以传递意义,强行让它讲述本不愿讲的故事。

艺术家擅长将复杂系统可视化……他们不受学科教条束缚,能连接本无交集的领域

艺术如何塑造技术未来?它在这场对话中究竟有多大话语权?

琳达·杜尼亚:关于AI(及技术地位)的重要政治讨论正在线上发生,而图像(无论优劣)及其创作者是推手。艺术家擅长将复杂系统可视化,也能在小尺度具象化未来。他们跨领域连接思想的能力,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尤为关键。

马特·德莱赫斯特:最佳状态下,艺术与亚文化建立的新习惯与场景能深刻影响世界。iPhone问世20年来,应用开发者对世界的影响远超预期。如今无代码AI工具让构建创意更便捷。我们称这种实践为"协议艺术"——当你意识到技术协议是最具文化影响力的媒介时,在此实验便顺理成章。

郑苏文:艺术的力量在于其流动性——它难以定义,更无法量化。我的实践贯穿研究、绘画、机器人、传感器开发、表演与写作,形成自洽的文化意义生态系统。它 envision 的技术未来,不源自科技巨头及其子公司的价值观。

琳达·杜尼亚·瑞贝兹,《逝花标本集》,GNS012-041-042-047-057-058-065(2024) | 艺术家惠允

艺术家身份让你们对技术未来更乐观还是更悲观?为什么?

琳达·杜尼亚:我曾一度认为"末日心态"是唯一选择。但成为母亲后,这种态度不再适用。完全乐观显然不可能——技术始终与暴力、剥削纠缠。对我而言,"矛盾"才是恰当的立场:必须同时承认技术的失败与魔力。技术由人创造,自然承载人性:混乱、问题重重,但并非不可改变。技术与人性一样充满可能,但探索这一空间时不可放弃批判性。

马特·德莱赫斯特:我总体乐观,但我的乐观在于:即使前路坎坷,仍坚持创造有趣新事物的信念。艺术领域将面临巨变,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清醒认知世界,然后实现心中所想。

我们创造技术,所以它理应如我们一般:混乱、矛盾,但并非不可改变

精选文章:

如何为国际受众设计:跨越文化鸿沟的实战指南

探索比亚克·英厄尔斯:缔造"实用主义乌托邦建筑"的明星建筑师

暗黑极繁主义:15种大胆运用忧郁色彩的技巧,告别洞穴压抑感

品牌吉祥物的力量以及如何打造专属吉祥物

探访菲利普·斯塔克迄今最超现实的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