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柏林到纽约,再回到柏林,Studio Gruhl 正在全球创意领域掀起波澜。我们与创始人马尔特·格鲁尔(Malte Gruhl)聊了聊亚文化美学、坚持精品工作室的初衷,以及为何每个项目都是留下印记的机会。

Studio Gruhl 很难被简单归类——而这正是创始人马尔特·格鲁尔所追求的。这家总部位于柏林的工作室,客户遍布美国、英国和欧盟,游走于品牌设计、广告策划与数字体验的交叉地带,将设计精度与情感共鸣完美融合。它既像设计实验室,又像文化翻译官,一切都充满深思熟虑。

在柏林、伦敦和纽约的设计机构工作十年后,马尔特决定放慢脚步,深耕创作。“我希望专注于工艺,先以自由职业者身份起步,再逐步组建团队,”他解释道,“我们想做些激动人心的项目,融合概念,打造能引发情感共鸣并留下记忆的作品。”

早期客户多来自音乐和时尚领域——比如电子音乐厂牌、生活方式媒体——这种能量始终延续至今。工作室的美学风格既活泼又精致,富有表现力却扎根于系统思维。无论是雕塑般的标志设计,还是动态呈现的广告 campaign,其作品总透着一股触手可及的质感。

马尔特用三个词概括他们的理念:构建视觉世界。“我们更认为自己是一家创意工作室,而非传统设计公司,”他说,“如今,品牌重塑离不开内容和动态设计,数字项目也必须考虑品牌层面的思考。”

这种混合思维贯穿于工作室的流程中。Studio Gruhl 不会将策略与执行割裂,而是同步推进,将创意锚定于文化洞察,再延伸至各个触点。“通过整合不同领域,我们交付的是客户能直接落地的东西。”马尔特补充道。

尽管项目多元——从地下科技平台到成长型品牌——但 Studio Gruhl 始终坚守深思熟虑的工艺精神。马尔特认为,每个项目都是在喧嚣中创造记忆点的机会。“我们热爱设计系统,但也追求作品的情感联结。设计的终极意义,是可视化行为、展现品味层次、传递文化归属的信号。”

关键在于,这种创造力从不与商业目标冲突。“创意与商业的平衡很有趣,”马尔特说,“因为创意不会阻碍商业目标——它恰恰是实现目标的途径。”

正是这种“设计兼具表达性与功能性”的信念,吸引了多元合作者。“我们与客户是紧密伙伴关系,需要彼此认同、目标一致。”无论是企业团队还是小众文化机构,理想客户都乐于探索。“每个新项目都是潜入全新环境的机会,必须理解语境细微差别,解读并连接历史参数。”

尽管扎根柏林,工作室的视野和团队却国际化,而这座城市的精神依然塑造着作品。“我们感兴趣的美学与秉持的价值观,与柏林的驱动力高度契合,”马尔特解释,“这里总能成为创作的起点,混搭出有趣的参照系。”这种广纳百川的开放态度,正是 Studio Gruhl 作品常葆新鲜感的秘诀。定制字体、3D 视觉、插画、动态设计——每项工具都被视为建立联结的手段,而非风格标签。

“我们总试图为项目增添新意,”马尔特说,“需要通过非常规组合,或从另类视角审视领域,来制造张力。”工作室的成长并非依赖某个“重大突破”。“或许老套,但推动我们的从不是单一项目,而是一连串起伏,引领我们不断向前。也许我们学到的就是——永远别安于现状。”

不盲目追逐趋势或扩张,Studio Gruhl 在“保持小型”中找到力量。“我们逐渐意识到,永恒增长并非目标,”马尔特坦言,“我们主动选择维持精品规模,这反而带来自由。”这一决策让团队能优先保证质量,在变幻的行业中保持敏捷。“我们只想成为设计的沃土,而非在追逐其他事物的路上迷失。”

关于趋势,马尔特格外清醒:“追逐趋势的时代已过去。品牌必须与文化定位相连。创造全新视觉趋势并‘占有’它的想法,如今已行不通了。”

对计划创立工作室的新人,他的建议务实而温暖:“事情需要时间,理想状态下你永远在路上。维护人脉网络,他们才是成就你的人。少说‘不’,多说‘可以,但……’。还有——记得休假。”

在同行争相扩张的浪潮中,Studio Gruhl 以“限制即创意工具”的姿态脱颖而出。不建帝国,只求与作品、语境和周围的人们保持深度联结。

精选文章:

奶油黄装饰:15种方法为家居注入这抹阳光色调

新用户体验规则:人工智能推荐如何改变设计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将香港休闲综合体设计为"空中村庄"

过去15年,时尚行业的多样性大幅提升,但AI模特可能让一切倒退

人工智能乐队开启音乐产业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