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灵活工作模式本应兼顾自由流动与线下协作的火花。但随着重返办公的趋势回归,企业仍需争夺顶尖人才——尤其是科技领域。如今,他们还需要说服这些人才重新走进办公室。

仅提供一张办公桌和一台像样的咖啡机早已不够。办公室已成为更具象征意义的存在:一种让人认同的理由。这个空间需要体现公司的理念与身份。正因如此,曾经只是损益表上一项支出的商业地产,正悄然转变为人才品牌平台。

若认为此言过甚,不妨观察高端办公和复合空间市场的现状。尽管办公空间整体过剩且远程办公持续盛行,纽约、迈阿密、洛杉矶等核心市场对优质楼宇的需求依然旺盛。因为这些建筑提供的不仅是面积,更是将职场转化为文化与联结的体验——一种主动选择,而非强制要求。

人才需求驱动的地产竞争

疫情前,甲级开发商已开始通过设计与生活方式寻求差异化。但后疫情时代,赌注更高了。在高端市场,最成功的商业地产开发商正以精品酒店品牌的思维运营:策划体验、设计健康场景、规划空间,以契合重视自主性、联结感与价值感的职场人群。哈德逊城市广场的“互联社区”理念,布鲁克菲尔德地产(纽约布鲁克菲尔德广场与伦敦主教门100号的持有者)打造“全新工作方式”的使命,皆是明证。

在与铁狮门、SL Green等客户的合作中,我们亲眼见证酒店业长期秉持的待客之道,如何被用于将商业空间重塑为人才磁石。这些空间不再是工作的被动容器,而是争夺文化、协作与竞争优势的主动工具。

关键不在于打造“高端”办公室,而在于构建既能助力企业招募顶尖人才,又能激励他们线下相聚的环境。这超越了屋顶花园或健身工作室的堆砌(尽管这些确有助益),更关乎这些元素讲述的故事——它们如何呼应关于工作、生活与归属感的深层承诺。

从资产到体验

以铁狮门旗下、BIG建筑事务所设计的纽约The Spiral为例。其阶梯式螺旋结构让每层直通户外绿地,如同高线公园向空中的延伸,将自然“缠绕”进建筑。这不仅是设计巧思,更传递着新鲜空气、光线与开放感,向员工宣告:“这里会让你更好。”

我们参与合作的另一铁狮门项目摩根北塔,在历史悠久的邮局屋顶打造了占地数英亩的公园,于曼哈顿核心区营造出意外的宁静与避世感。这些绝非噱头,而是与目标人才价值观(健康、联结、灵感)相呼应的精心策划。

SL Green开发的麦迪逊一号则更进一步:屋顶法式花园、切尔西码头高端健身、名厨Daniel Boulud的餐饮,甚至专为租户打造的奢华配套楼层。这里不仅是工作场所,更是人们心之所向。

空间即品牌维度

地产品牌曾被视为短暂的存在——仅为招租而生的临时营销。但这个新时代需要更持久、更用心的塑造。当品牌与空间完美融合,它便成为产品本身的一部分,不会因满租而褪色,而是持续滋养其中人们的日常体验。

这正是待客之道的精髓所在。它不在于表面功夫,而在于如何通过空间策划传递深层意义。某种程度上,这已超越传播层面的品牌塑造,更是通过环境宣告企业的特质与适合的人才。

在此语境下,待客之道不再是比喻,而是方法论。它要求以主人待客的思维设计办公室:他们需要什么?如何让他们感到受重视、受启发、受关怀?

投资回报何在?

常有人问:这真能提升效率吗?如何证明职场体验的高投入合理?

简言之,优秀空间不会分散注意力,而是创造可量化的运营杠杆。当员工能漫步花园、在休息区工作、享用顶级餐饮或足不出户健身时,他们的效率、忠诚度、联结感与返岗意愿都会提升。

更重要的是,这些空间向现有和潜在员工传递信号:“我们重视你的体验,希望你高效工作,同时享受生活。”在人才稀缺、期望高涨的当下,这正是强大的竞争优势。

创始人该思考的问题

若你是创始人或人力资源负责人,关键问题不应是“我们需要多大面积、提供哪些福利”,而是“我们创造何种体验,这又体现了怎样的企业特质?”

由此,办公室成为雇主品牌的核心支柱——不是背景板,而是舞台。它助力企业讲述故事,也帮助员工沉浸其中。当这一切到位时,不仅是现有和未来员工会注意到,投资者、客户与合作方亦然。

在最成功的项目中,品牌不仅体现于名称或标识,更贯穿整个用户体验,如同顶级酒店或娱乐场所。从大堂到休息区,从健身到餐饮,每个细节都是宏大故事的章节。

若你的地产仍在讲述“有空位”的故事,已然落后。新一代职场空间正在书写关于目标、活力、社群与关怀的新叙事——而这正是顶尖人才渴望加入的故事。

精选文章:

无障碍设计并非可有可无:设计人人都能使用的产品

2025年全球50佳餐厅名单公布

动态品牌营销的时代:品牌为何需要迎头赶上

巴黎圣母院将迎来微软打造的超高精度AI数字孪生体

数字化并非21世纪品牌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