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to动画总监圣地亚哥·阿维拉深入探讨:动态视觉如何从附加功能升级为战略刚需?品牌为何需要构建"动态优先"的识别体系?动态品牌营销的未来将走向何方?

品牌识别体系早已不再静态化,这已是公开的秘密。动态视觉成为品牌在数字与物理世界沟通、互动并保持辨识度的核心手段。

尽管行业开始觉醒,多数品牌仍将动态元素视为点缀——生硬地插入品牌宣传片、产品演示或一次性社交媒体内容,而非系统化构建。现实是,大多数品牌已然落后。它们把动态效果当作金粉,在最后阶段草率添加,而非融入品牌基因。这种本应承担重任的传播形式,正被轻视、误用,甚至完全忽视。

在这个屏幕主导、注意力转瞬即逝的时代,动态视觉不应止步于美观。它关乎品牌如何实时呈现自身、传递动态、建立连接。十年前的数据就显示:33%的用户会在30秒后停止观看视频,45%在一分钟后离开,60%在两分钟后退出。如今这些数字必然更加严峻。视频仍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媒介——Wistia最新《视频营销现状报告》印证了这点。但太多品牌仍未能将动态元素有效整合至识别体系,即便尝试也常缺乏一致性。

研究显示,叙事营销可使产品价值提升高达2706%。动态品牌营销能让故事更锐利、更丰满、更具沉浸感。静态资产根本无法与之抗衡。问题在于:品牌如何趁差距尚未扩大前迎头赶上?

从附属品到战略基石

首先需要明确:动态视觉并非新事物。从广播电视包装到动态Logo,它作为品牌元素已存在数十年,但鲜少被系统化对待。历史上,它只在需要时出现:电视广告、体育赛事、现场活动中,扮演辅助角色。

游戏规则已然改变。品牌如今活跃于数字广告牌、信息流、产品界面等屏幕媒介,也存在于物理环境。内容需要灵活性、适应性和瞬间吸引力。动态视觉不再是执行层面的选择,而是基础设施。

金融科技、软件和人工智能行业已率先行动。OpenAI便是典范:其几何极简的动态语言摒弃浮华特效,仅通过干净利落、声效驱动的运动建立信任感。面对未来感美学的诱惑,他们选择了永恒性——这对AI产品而言意味深长。

无论行业差异,动态整合必须始于品牌战略。核心创意先行,继而定义动态原则——描述品牌运动方式和情感特质的准则。这些原则转化为具体行为,即关键触点的动画动作。整个过程需要结构化、一致性、表现力,且必须紧扣战略。

动态品牌营销的商业逻辑

这不仅是创意命题,更是商业决策。

优秀的动态设计能强化记忆、驱动互动、助力系统扩展。以Deezer2022年品牌升级为例:动态视觉并非后期添加,而是从最初就作为核心身份存在。战略理念围绕"音乐即律动"展开,衍生出节奏感、模块化、响应性等原则。继而发展出脉动变化的几何图形——快节奏短促爆发对应电子舞曲,流畅舒展的线条诠释爵士乐。若缺少动态元素,整个故事将黯然失色。

Figma同样典范。其动态体系兼具表现力与功能性:旋转线条呼应绘图工具,扩展形状模拟选择操作,自由流动的形态暗示协作。抽象却扎根产品机理,实现叙事功能而不显冗杂。

构建动态优先识别体系的要诀

建立强有力的动态识别体系需遵循几项关键原则:

识别度:系统需跨平台保持一致性,但绝非单调重复。最佳动态体系往往简约、独特且可扩展。
目的性:每个动作都应有其功能——引导交互、深化叙事或强化识别。动态设计需意图明确,多未必益善。

谷歌、IBM等产品驱动型品牌将动态纳入设计语法体系,每个转场、文字运动或交互模式都经过定义优化以提升可用性;体育直播类品牌则依赖浓缩的机械美学,如强排版系统与可扩展的符号行为。

平台适配:TikTok短视频的套路未必适用于APP或户外广告。核心元素需灵活应变,但品牌身份必须始终如一。

最关键的是:动态设计不能事后补遗。唯有让动态设计师早期介入,才能收获不仅是更好的动画,更是更强大的品牌。

动态品牌营销的未来

面向未来的品牌必须"动起来"。我们正迈向实时自适应的动态系统——品牌识别不仅是动画化的,更是响应式的、鲜活的、数据驱动的。

但最激动人心的转变在于文化层面。未来脱颖而出的品牌,必将战略级动态体系与平台原生美学相结合:既有TikTok的活力又具系统思维,粗粝与精致并存,连贯而不僵化。

AI已开始涉足该领域,但尚未成熟。它擅长内容生成,却难担构建动态系统之责。战略仍需人类主导。当AI能基于数据塑造动态体验时,真正的变革才会到来。

Spotify年度回顾便是典范:通过动态视觉实现个性化、表现力与情感共鸣,让用户成为故事参与者而非旁观者。动态优先的 branding 并非新概念,但终于获得应有重视。有些品牌正在领跑,有些奋力追赶,更多仍困于将动态视作装饰品的旧思维。

核心结论很清晰:在注意力稀缺、互动至上的时代,动态视觉不再是加分项,而是新常态。

精选文章:

巴黎圣母院将迎来微软打造的超高精度AI数字孪生体

数字化并非21世纪品牌的全部

弧形家具潮流:17件柔化现代锐利线条的家具

掌握内容优先的设计艺术

密斯·凡·德·罗的建筑:现代主义的浮夸与比例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