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型广告集团不断合并、重组甚至关停,一场创意人的迁徙正在悄然发生。我们邀请行业专家共同探讨:为何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策略师选择自立门户?独立工作室能提供哪些大厂无法给予的?
过去几年,创意人正从大型广告集团持续流出。当媒体聚焦于并购、裁员和AI驱动的架构调整时,一场更深层的变革正在酝酿——越来越多人选择挣脱传统模式,构建属于自己的事业。
这不仅是关于冗余岗位或成本削减,更反映了创意从业者对工作方式、价值取向的集体转变。灵活、协作、人性化的独立工作室正在崛起,而某些行业巨头却疲于维持存在感。但这场迁徙的真正驱动力是什么?
对许多人而言,始于一种不满:臃肿的集团体系已与创意工作的本质渐行渐远。
Koto悉尼工作室董事总经理Damian Borchok
大厂教给我的事
Damian Borchok如今执掌Koto悉尼工作室,但过去15年都浸淫在广告集团体系中。他曾在朗涛(Landor)和Interbrand组建策略团队,后联合创立For The People公司,最终加入Koto主导亚太区扩张。回顾大厂生涯,他直言不讳:"如果要给集团企业的优先级排序,大概是:投资者第一,客户第二,作品第三。"这种层级关系与他理想中的创意工作室格格不入。"电子表格和报告养不出伟大的创意事业。"他补充道。
类似地,Unfound Studio创始人兼创意总监Jay Topham也曾就职于全球最大设计公司之一。"我曾被顶尖人才和知名品牌项目吸引,"他说,"但自立门户后才发现:自由度高得多。你从庞大机器中的小齿轮,变成了流程的设计者。"
这并非否定大厂价值。Blurr Bureau创始人Jessica Dimcevski坦言:"还有什么比向规模化运作的行业巨头学习更好的起点?"但随着时间推移,光环逐渐褪色。对她而言,策略与设计间的割裂日益明显:"层层官僚主义下,真正服务客户变得困难重重。"
Unfound Studio联合创始人Jay Topham
重构创意流程
在独立工作室,创意工作的面貌截然不同:策略与设计不再割裂,汇报不是表演艺术,时间线也不受控股集团财报周期支配。
Jessica的Blurr Bureau刻意规避了大厂的弊端。这个精简的全球化团队汇聚了墨尔本与纽约的50余名远程创意人。"我们砍掉所有繁文缛节。从第一天起,策略与创意就同处一室。我们的策略师不仅写方案,还亲自操刀文案——一切皆为实用,而非作秀。"
这种目标清晰、贴近创作的状态成为共性。Jay补充道:"即便不在自己工作室,小团队也能让你看清全局。"曾在Elmwood、Brand Union和朗涛任职的Richard Taylor,与伴侣Abi创立Brandon Consultants后,用灵活性取代了僵化体系。"集团偏爱公式化流程,因为这便于向客户收费,"他指出,"但这种僵化正受质疑。客户不再愿意为此买单。"
如今Brandon在伦敦和曼彻斯特拥有40余人团队,服务多家快消巨头,规模不逊集团。但Richard强调文化截然不同:"在小体系中担任关键角色,远比在大机器里当螺丝钉更能激发动力。"
Blurr Bureau创始人Jessica Dimcevski
真正的成就感何在?
离开大厂最令人震惊的发现是:工作重心已从创作转向系统维护。
Richard回忆:"在集团里,你的价值有时仿佛与股价挂钩。"现在,他用更实在的标准定义成功:"参与有共同愿景的小型机构,感觉完全不同。"对Jay而言,满足感不仅在于执行好项目,更在于主动选择机会:"寻找并争取高影响力项目的过程本身就有意义。"
对Megha Balooni等新锐独立创业者而言,转型既"令人恐惧又充满成就感"。她找到了在大厂无法触及的创作空间:"终于能开展个人项目,探索设计语言,与价值观契合者合作。"
Brandon Consultants联合创始人Richard Taylor
取舍之道
尽管立场不同,多数受访者都保留了集团生涯的某些经验,尤其是流程管理、商业严谨性和团队建设方面。"大厂擅长培养对需求、关系和细节的专注,"Richard说,"招聘时,有大厂背景的人通常基础扎实。"
但更多习惯需要摒弃:Damian拒绝将投资者置于创意之上的层级;Jay挣脱了扼杀灵活性的僵化架构;Jessica砍掉了过度包装的提案。"剔除浮夸形式,"她指出,"才能腾出空间做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
Studio Meisō创始人Megha Balooni
为何是现在?
这场变革为何在此时达到临界点?
答案涉及结构与文化的双重变革。经济不确定性暴露了臃肿代理模式的脆弱;客户需要能快速响应需求的合作伙伴;技术让远程协作和全球化运作不再依赖大厂光环。
但更核心的是价值观转变。正如Jessica所言:"客户希望品牌扎根现实世界,作品也该如此。"Damian观察到独立工作室已非风险选项,而是行业引领者:"几年前,重大品牌项目总落入几家大厂之手。现在格局更多元,独立工作室正在分食蛋糕。"
每一次并购、重组或裁员,都让更多创意人开始思考:能否构建更好的可能?对许多人来说,答案就在大厂体系之外。
精选文章:
“重点是让普通人也能拥有大胆的品味”:宜家如何将图案带入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