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负荷工作的设计师眼中,冗长的奖项申报流程无异于资源黑洞——到了2025年,值得为获奖可能而加班加点吗?我们采访了两位行业领袖,聆听他们的对立观点。

在社交媒体主导的创意生态中,自我展示的渠道早已百花齐放。如今设计师通过一篇半病毒式传播的帖子获得的曝光量,可能远超登上某个设计奖项榜单。但传统叙事依然存在:若你渴望拓展客户群、让小型工作室崭露头角,除了向设计媒体投稿作品集和更新Instagram,申请行业顶级奖项仍是必经之路。

"高昂的参赛费用让设计奖项越来越像在嘉奖那些付得起入场券的人。"
——埃利斯·特里

然而,当独立设计师和小型团队还在为生存挣扎时,耗时费力的评奖流程可能是他们最无暇顾及的事。首先,参赛本身就是一场付费游戏。例如The One Club的"新锐设计师奖"单次申报费高达150-200美元,D&AD设计奖虽对部分"新血计划"免收费用,但某些类别参赛费可超过300英镑。对于新锐设计师而言,这些费用犹如第一道筛网,将资源有限者拒之门外,最终入围者往往来自资金充裕的个人或机构。正如埃利斯·特里所言,这本质上是在嘉奖经济实力而非设计才华。

即便有能力每年提交几份申请,设计师仍要耗费大量时间:研究评奖机构、紧盯截止日期、定制作品集、撰写符合评审标准的项目案例……这份清单永无止境。伦敦Fieldwork Facility工作室创始人罗宾·豪伊早在2022年就撰文《为何我决定退出设计奖项角逐》,犀利剖析了评奖文化的种种弊端。

如今重提旧事,罗宾坦言:"重读那篇文章令人清醒——其中多数观点至今仍不过时。"自2018年暂别评奖圈以来,这位创意总监始终秉持独立精神:"我骨子里就喜欢勾选'其他'选项,走自己的路。当我意识到多年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本质上只是在乞求同行评委认可我的作品符合他们的'好设计'标准时,这种挫败感愈发沉重。"

"我多年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本质上只是在乞求评委认可我的作品符合他们的'好设计'标准。"
——罗宾·豪伊

对罗宾等设计师而言,评奖活动始终伴随着价值观冲突——它们和所有人类活动一样,难以摆脱偏见桎梏。尽管他注意到近几年部分评奖机构"明显在努力提升评审团多样性",并于2023年试探性参与了Creative Review年度奖等项目(其中两项获奖),但他对"闭门评审是否真正公正"仍持怀疑态度:"要相信幕后操作的纯洁性,需要太多盲目信任。"

罗宾坚持其2022年的核心观点:参与评奖首先应是"商业决策"。在Design Army工作室联合创始人、The One Club评委会主席普姆·勒菲弗看来,奖项更是一种长期投资:"获奖能成为你从本土走向全球的杠杆,是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的关键。"她以自身经历佐证:"我们工作室正是通过优秀作品→获奖→口碑传播的循环,实现了客户群的滚雪球增长。"

"奖项能成为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的关键。"
——普姆·勒菲弗

但对某些创作者而言,参赛更关乎生存。在美国O1签证和英国全球人才签证的申请中,获得"符合条件的著名奖项"能大幅提升成功率。若无奖项加持,创作者需额外证明自己是"领域领袖或潜在领袖"。这时问题已非"是否参赛",而是"我能负担多少参赛费来提高被认可几率"。

普姆指出当下"奖项数量空前泛滥",建议设计师"精打细算时间与金钱的投资回报"。虽然Dezeen等机构增设了面向新锐设计师的奖项类别,The One Club作为非营利组织也将参赛费反哺创意社区教育,但业界仍需建立更普惠的成长通道。

罗宾呼吁:"若有权威机构能重构评奖体系,打破小工作室的参与壁垒,将极具意义。"当传统奖项体系日渐式微,社交媒体或许能提供新的价值框架——至少能带来同等的曝光机会。

来到2025年,普姆认为参赛"不再是清晰的行业晋升阶梯,而是每家设计机构需要权衡的战略选择"。在AI设计师横行、工作室门槛归零的时代,奖项公信力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社交媒体让内容洪流淹没真正佳作时,那份镀金的认可印章,或许仍是浑浊水域中最醒目的航标。

精选文章:

用人工智能设计未来,不让任何人掉队

当我们太过平凡:Z世代创作者的时代焦虑

可持续设计已成包装行业"新基准"——2025年Pentawards入围作品展现环保主流化趋势

这件流光溢彩的梦幻礼服,竟由数百万活体生物织就

2025年世界插画奖入围名单揭晓,视觉盛宴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