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青岛西海岸新区唐岛湾南岸,法国建筑大师让·努维尔设计的“最美海边美术馆”——西海美术馆悄然关闭。

西海美术馆(图源:西海美术馆官网)

美术馆微信公众号发布的闭馆公告,只说“开馆时间另行通知”,未做更多解释。

西海美术馆闭馆公告(图源:公众号“西海美术馆”)

这座耗时10年,投资16亿元打造的美术馆,距离2021年8月中旬高调开幕还不到4年,现因运营困境宣告暂停开放。

西海美术馆(图源:西海美术馆官网)

这座被称为“光影与大海的交响诗”的艺术殿堂,如今静立在海岸线上,玻璃幕墙依然映照着海天光影,却再无人驻足欣赏。

01

“最美海边美术馆”的关闭

所折射出的困境

作为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让·努维尔在中国的代表作之一,西海美术馆堪称建筑艺术杰作。

美术馆以“光影与自然共生”为核心理念,由12个彼此不同的展厅组成,宛如连在一起的“盲盒”,各自相互连通又独立,为更好地呈现展览作品提供了多样化的可能性。

建筑师运用大面积玻璃幕墙与阳极氧化铝材料,使建筑与海天光影浑然一体,完美将建筑融入海岸景观。法国景观设计师吉尔·克莱芒更在周围打造了8万平方米的花园,使整个美术馆宛如一件放置在海边的艺术品。

西海美术馆(图源:西海美术馆官网)

建筑可以照映出瞬息万变的海边风光,这诠释了让·努维尔说过的那句,“每个建筑是有生命的、唯一的、特殊的,并且要与其周围环境、场所精神和谐共处”。

西海美术馆(图源:西海美术馆官网)

走在美术馆的中央通廊上,阳光随时间推移不断变幻角度,光影随着参观者的步伐流动,室内空间与海岸线“缝合成一幅画”,形成独特的“海上美术馆”景观。

西海美术馆(图源:西海美术馆官网)

虽然在设计上无可挑剔,但西海美术馆并没能复刻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一座美术馆带火一座城”的奇迹。

地理位置成为首当其冲的掣肘,美术馆距青岛市中心车程长达40分钟,公共交通仅有少量低频次线路可达,且周边缺乏成熟的文化消费氛围和配套设施,客流始终冷清。

更致命的打击来自配套规划的落空。西海美术馆本是中央美术学院青岛分校规划中的核心展馆,然而2021年教育部出台异地办学禁令,央美青岛分校项目被紧急叫停,这导致周边规划建造中的艺术家工作室、大师工作坊、艺术教育中心等项目相继烂尾。

于是西海美术馆顿时沦为“艺术孤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西海美术馆(图源:西海美术馆官网)

即便是普利兹克奖大师的光环,也无法保证建筑的长期活力。当建筑大师的艺术追求遭遇商业运营的严酷压力时,往往难以为继。

02

其他普利兹克奖建筑大师

设计的美术馆

命运如何?

让·努维尔在中国的另一座美术馆——上海浦东美术馆,命运就要好得多。

上海浦东美术馆有着极为洗练的几何线条,其外观纯净节制,纯白的建筑立面所用石材是从山东运来的白麻花岗岩,由工匠打磨后,形成粗粝自然的表面肌理。

浦东美术馆在稳定的财政与政策支持下,通过频繁更新展览、拓展国际合作,展现出国有背景美术馆的运营优势。这种“民营与国资”并存的形式,正在塑造中国美术馆发展的新生态。

浦东美术馆(图源:浦东美术馆官网)

2023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戴卫·奇普菲尔德设计的上海西岸美术馆,就属于这种类型。

沿着黄浦江,从徐汇滨江一路向北,徐汇滨江“西岸美术馆大道”已成为黄浦江畔的全新艺术地标。这里大量的艺术空间、艺术机构,星罗棋布、串珠成链,形成了集群效应,吸引了很多高端艺术产业在此集聚,这些都有助于形成活跃的文化艺术生态。

浦东美术馆、西岸美术馆的顺利运营,也离不开上海这座拥有多元文化消费人群城市自身的因素。

西岸美术馆(图源:Archdaily,摄影:Simon Menges)

2019年普利兹克奖得主矶崎新在中国设计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坐落在弧形场地,其石材幕墙与屋顶曲线过渡形成壳体,覆盖了美术馆外墙的灰绿色岩板,与美院校园内的其他灰砖建筑非常协调。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图源: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官网)

矶崎新的另一个美术馆项目——上海证大喜马拉雅中心,其中的喜马拉雅美术馆于2010年开业,但因管理不善,项目难以为继,2025年1月已宣布暂停对外开放。

标志性的设计概念源自森林,不规则、多孔的建筑形态像是洞穴,带来视觉上的强烈震撼。

如今,曾经引以为傲的“异形林”建筑表皮剥落斑驳,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印证了矶崎新那句著名的预言——“未来之城,始于废墟。”

上海证大喜马拉雅中心(图源:矶崎新+胡倩工作室官网)

2000年普利兹克奖得主雷姆·库哈斯设计的广东美术馆新馆,也就是后来的广东时代美术馆,于2010年9月落成。这是华南地区第一座社区型美术馆,位于广州白云区一栋高层住宅的屋顶之上,美术馆为一种有机体的“生长”模式,以T形的建筑嵌入周围的社区。

广东时代美术馆(图源:广东时代美术馆官网,摄影:Iwan Baan)

广东时代美术馆曾在2022年8月暂时关闭,这在当时引起了大范围的悲叹。

广东时代美术馆(图源:广东时代美术馆官网,摄影:Iwan Baan)

舟山市(普陀区)美术馆,是中国首位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王澍多年之前的作品,由承载旧船厂历史的工业遗存改造而成,但因为管理和资金等问题,这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文化地标闲置了五年,经过重修,直到2024年12月7日才开馆。

舟山市美术馆(图源:舟山普陀文旅)

美术馆建筑彰显了王澍一贯的风格,使用了旧砖瓦等大量的回收材料,建筑表面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纹理和视觉效果,使美术馆宛如海上的礁石群,与舟山的海洋文化交相辉映。

舟山市美术馆(图源:舟山普陀文旅)

近年来新建成的普利兹克奖得主设计的美术馆,无论从建筑设计上还是从运营模式上,都在探索一种艺术与商业共生的模式。

安藤忠雄设计的广东顺德和美术馆,以安藤忠雄“双螺旋楼梯”,将美术馆建筑转化为可商业化的超级IP。和美术馆还成为国内首例接纳宠物进入的美术馆,增强了美术馆的社交属性,拓宽了收入渠道。

和美术馆的螺旋楼梯(图源:公众号“和美术馆”)

和美术馆中带宠物看展的观众(图源:公众号“和美术馆”)

槙文彦在近90岁高龄时为深圳设计的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颠覆了传统美术馆“白盒子”空间的设计思路,强调场馆的开放性。

建筑主体空间分别面向山、海、城市,空间开放联通,建筑内部有大量交互贯通的公共空间,在美术馆里可以看展,可以观海,这里还有剧院、餐厅和多功能厅等设施,这里是一个艺术与商业综合体结合的空间。

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图源: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官网)

03

艺术殿堂

如何跨越现实沟壑?

传统的民营美术馆主要的收入来源于其母体企业的支持、门票和衍生品收入,但随着时代发展,民营美术馆需要寻找新的盈利模式,从依靠“母体输血”转变为“自我造血”。

依靠一座大师建筑就可以支撑起美术馆的运营,在今天已经不现实,运营一座美术馆,需要有设计、策划、运营的整体思维。

旧人离场,新人入局,一批新建的美术馆,和屹立不倒的老牌美术馆,都在探索新的方式。

创立于2008年的成都A4美术馆,不仅存活到了今天,还在不断建造新馆,形成了“美术馆集群”。2024年,成都A4美术馆还成为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创立的“凡尔赛奖”中的七个全球“最美美术馆”之一。

目前A4美术馆集群包含四个品牌:位于麓镇山顶广场的A4美术馆,位于麓湖艺展中心的A4儿童馆,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A4X艺术中心。

位于麓镇山顶广场的A4美术馆是一个旧建筑改造项目,以意大利托斯卡纳为蓝本,营造出了一个可以让人轻松游览的小镇。

A4麓山美术馆鸟瞰(图源:天仝建筑,摄影:存在建筑摄影)

A4X艺术中心,由“大地建筑之父”安托内·普雷多克设计,艺术中心的主体建筑临湖而建,与周围特有的红砂岩地貌融为一体,建筑与大地有了永恒的关联。

A4X艺术中心(图源:A4美术馆)

A4美术馆的成功,不在于建筑设计,而在于其倡导的“和社区深度互动”的运营模式。馆长孙莉说:“我们相信,美术馆不应仅是单纯的展览场所,更应与观众建立紧密联系,让美术馆成为大家现代生活的一部分。”

A4美术馆一直坚持扶持本地的青年艺术家,并注重将观众从单纯的参观者转变为文化艺术的建构者,让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加入美术馆志愿者,让其参与到策展实践等。

A4美术馆新馆(图源:A4美术馆)

创立于2014年的余德耀美术馆,在成立十周年之际,从上海徐汇滨江西岸搬到了青浦的蟠龙古镇。新馆无论是从建筑设计,还是从策展方向,都在表明美术馆的新方向:希望将艺术融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将艺术的力量带给更多的人。

美术馆新馆的建筑融入周边的玉米地、竹林,也融入社区,南侧的公园和跨越北侧河流的步行桥,都会和美术馆产生人流交互。

余德耀美术馆新馆(图源:山水秀建筑事务所,摄影:梁山)

“邻居:余德耀基金会收藏展”展览现场(图源:余德耀美术馆,摄影:王闻龙)

更有一些“小而美”的民营美术馆,选择不再在建筑设计这个赛道上“卷”,而是主动拉近与大众的距离。

比如2023年3月开馆的南京四禧美术馆,没有宏大的场馆,更没请知名建筑师设计,也没有天价藏品,其外表看起来甚至有点不起眼。该美术馆关注的重点,是当下有人气的年轻艺术家们。

四禧美术馆(图源:四禧美术馆官网)

结语

所有尝试新运营方式的美术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打开封闭的“盒子”,让美术馆融入社区。

当大师建筑、顶级艺术家的光环逐渐褪去,那些真正扎根于城市文化脉络、找到可持续运营模式的美术馆,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站稳脚跟。

建筑的美,终究需要现实的土壤来滋养,当设计真正服务于人,而非追逐符号价值时,才能经得起时间考验。艺术也只有在与公众生活的交融中,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参考资料

西海美术馆官网

《串珠成链,上海滨水艺术高地正崛起》(《上海日报》2023年11月20日,作者:唐烨、舒抒)

《孙莉:A4美术馆的在地性与国际性探索 | 2025CAFAM学术季》(公众号“中央美术学美术馆”)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凤凰空间

精选文章:

大作洗眼 | LV造了艘巨轮小红书Aha艺术季…超吸睛!

胖东来?董明珠?吃时代红利的中年设计师别来指点年轻人了

体验Tengr.ai的Quantum 3.0: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

当无障碍标准滑坡时,设计必须挺身而出

伦敦美学:粗粝与优雅交织的设计、时尚与品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