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有太多职场代际冲突新闻了:董明珠怒骂孟羽童“有人吃着碗里还看着锅里的”;胖东来以 “员工结婚不许收彩礼” 的新规刷屏;刘强东爱兄弟但“不奋斗不是兄弟”……

每一个琢磨琢磨都蛮有意思,年轻人听多了这些所谓前辈的“寄语”,内心其实在想什么呢?

让我想起从上家公司离职那天,我收拾电脑的时候听见前领导又在跟实习生念叨:"你们这代人啊......" 

话音未落,我跟隔壁工位的 95 后同事对视一眼,同时翻了个大白眼。

离职的原因之一,就是实在受不了他这套“指点”。

他敲着桌子,沉浸在“当年勇”里,看不见我翻上天的白眼。

岸上的人,总爱对着水里挣扎的人,大谈游泳的姿势和彼岸的风光。这些指指点点本质上是一种时代特权的傲慢

时代不同

是真倒霉

设计行业,我们可以怎么看这种“职场代际冲突”呢?

大师们端着茶杯悠悠点评年轻人的时候,大概忘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多少沾了那个时代的光——那个设计行业年均增速超15%的黄金年代(2000-2010年,《2025年中国设计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并不是要掩盖个人付出与努力的价值,而是对于设计行业来说,那至少是撒下种子就容易有收成的年代。

代际审美观的撕裂,也是时代不同的明证——老一辈设计师怎么也欣赏不来的丑爆的Labubu,悄悄狂赚1467亿

“审丑潮流”,某种意义上也是当代年轻人在这个高压社会中以荒诞消解焦虑的情绪容器。

这个“高压”,不是空话。

爱指点江山的老前辈习惯了用那时的滤镜来看我们,却对我们正在经历的一切假装看不见

不是年轻设计师不想“沉淀”,是时代根本没留给我们“慢工出细活”的空间。

国际劳工组织最新预测:2025年全球新增就业岗位将比预期减少700万个。

“不是有AI吗,三小时内先出十稿我们一起选一选”;“这一版先不做了,你去抖音看看,有新热点,我们结合一下重新改改方向”……

在现在做设计师太难了,行业门槛正变得又低又怪:

· 做品牌设计,要会 C4D 建模、AE 动效、小红书运营。面试时,HR 会问:“能出镜拍设计教程吗?”

· 投简历,“精通 AI ” 比 “科班出身” 更吃香。

· 月薪 8k 的岗位,能收到 200 份带作品集的海归简历。

· AI设计工具渗透率正从2023年18%飙升至2025年30%(《中国人工智能图形设计工具行业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宝妈在家就可以用 AI 接 “30 元 10 个 LOGO 设计” 的单。

这代普通设计师,每天都在疲于奔命。

年轻人的时代红利

真是AI?

57.2%的职场人正涌向AI岗位(人社部《2025年春季职场人跳槽情况调查》)。

网络上有着这样的讨论:“我们这代人,似乎从未真正分到过时代红利。”“如果 AI 不是答案,那什么才是这个时代的机会?” 

AI确实给了我们这代人一个机会——“技术平权”。 作为数字原住民,我们天生会用AI打破老一套流程,把天马行空的想法快速变成作品。它让不是科班出身的年轻人,也能在社交媒体上发现需求,做出东西。

但低门槛伴随的是更惨烈的内卷。 

AI让设计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像。我们需要在“用工具提高效率”和“保持自己独特风格”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如果只是满足于操作AI的“技工”角色,终将被更高效的模型取代。

“红利”绝不是工具本身。

我们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是能跳出设计看问题的跨界思维,是对人和社会的深刻理解,是精准抓住用户想要什么,是对社会现象有独到看法——这些才是我们手里的“方向盘”,决定我们往哪开,开多远。

不需要指点

需要对话

比起高高在上的“指点”,年轻人更需要有价值的帮助和建设性的对话。

我们尊重前人踩过的坑、积累的经验,也理解一些真的“为你好”的善意。

但是求求别再用“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来否定年轻人的新战场。

如果真心想“指点”,不如和我们共同探讨新工具、新平台带来的可能性,聊聊在这个剧变的时代里,真正需要思考和解答的关键命题:

1. 当 AI能搞定大部分画图活了,人还能干啥?

2. 有哪些小众市场?怎么用设计抓住小众市场的钱?

3. 工具越来越好学,大家都能上手了,我能比其他人赢在哪?

……

昨晚下班走的时候,看见实习生在工位上调prompts,屏幕映着她眼底的青黑。忽然觉得,这代设计师挺酷的。

没赶上行业草莽期的红利,却撞上了重新定义 "设计" 的时代

我们在 AI 的浪潮里学游泳,在短视频的夹缝里找机会,在甲方的 "再改一版" 里磨棱角。比起 "你们要珍惜时代" 的教诲,年轻人更想想知道努力的方向对不对

时代的河流从来湍急,站在岸上的人与其感慨 "年轻人不行",不如蹲下来,看看我们如何在激流里,一点点摸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答案。

精选文章:

体验Tengr.ai的Quantum 3.0: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

当无障碍标准滑坡时,设计必须挺身而出

伦敦美学:粗粝与优雅交织的设计、时尚与品牌文化

人工智能是否意味着初级岗位的终结?

菲律宾设计师打造的十款创意家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