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体验的浪潮席卷全球,美国“Sleep No More”以先锋的沉浸式戏剧重构莎士比亚经典;法国“Puy du Fou”依托历史遗址打造史诗级夜秀;迪士尼以全球6大主题乐园构建“造梦工厂”宇宙......

在中国,从四川峨眉山到河南郑州、河北廊坊,王潮歌导演的“只有系列”以本土文化为根基,开创了“戏剧幻城”这一独特模式。在全球化语境下,东方的沉浸式体验与超文本空间叙事正在如何生长?

#全国艺文现场

只有系列“戏剧幻城”观察

探访时间:2025年4月

4月世界读书日这一天,以“红楼”为镜,由「美好的书 THEBOOKAND」策划,一筑一事与来自艺术、文化、商业等多个领域,包括策展人、艺术家、作家、戏剧创作者、大学教授等职业的女性读者一起,化身“梦境体验官”以独特的艺术游园视角探访“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穿行于108个情景空间,在剧场与文本间叩击共鸣。

作为建筑与生活方式的持续观察者,我们好奇的是,在这片以戏剧为脉络、建筑为舞台、观众为主角,构建出的虚实交织的文化场域中,

从文本到物理空间,建筑与园林如何转译文学经典IP?从沉浸式戏剧体验到商业消费,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内容生态?从幻城品牌到城市文旅,怎样培育和撬动在地文化与城市更新?

俯瞰“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 / 图源官方

01

何为“幻城”?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红楼梦,而每个人心中的红楼幻城也是不同的。可以说,曹雪芹琐碎细腻文笔下的“大观园”,本身就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纸上建筑”。

清,孙温《大观园全景》,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 图源网络

在这场“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世界读书日活动中,在最初游园过程中,人们首先关注的便是:从文本到戏剧与空间的叙事,是如何展开的?

当剧场开演,进而被观众们报以期待的则是:经典IP的权威性与当代体验的创新性能否在其中得到平衡甚至突破?

清,孙温《林黛玉暇游听悲曲》《林黛玉焚稿断痴情》,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 图源网络

在纽约西27街的麦基克酒店,《Sleep No More》用5层楼的空间重构了《麦克白》的悲剧。观众戴着白色面具穿梭于浸满雨水的走廊,在隐藏线索中拼凑叙事真相。

在法国西部旺代省,《Puy du Fou》将千年战争史诗再现为奇观:古罗马斗兽场遗址上,在3D投影中复活十字军东征,战马铁蹄踏过真实水幕制造的塞纳河幻影。

《Sleep No More》剧照 / 图源网络

《Puy du Fou》剧照  / 图源网络

而“只有系列”的“戏剧幻城”模式,每一个都围绕戏剧与在地给出了不同的空间解法。

在四川峨眉山的山麓中,“只有峨眉山·戏剧幻城”打造的“云海三部曲”,以17000㎡水雾装置模拟禅意云海,卍字形升降舞台与395间旧屋村落虚实交织,观众穿行于天空、云海与村落之中。

只有峨眉山·戏剧幻城©北京王戈建筑设计事务所 / 图源网络

在河南郑州的平原上,“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56个棋盘式夯土院落为核心,通过9米高夯土墙与百亩数控麦田构建“中原文明矩阵”。传统地坑院与地下剧场系统垂直叠加,观众行走在麦浪起伏与跨媒介技术的呼应中。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王戈工作室 / 图源网络

而当我们步入河北廊坊的“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在108个情景园林空间中移步换景,东方园林叙事与现代声光科技结合,构建出了一个“红楼宇宙”,通过行进式观演让观众在虚实交织中完成对经典的当代诠释。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建筑群总占地面积228亩,由王潮歌担任总构想、总编剧、总导演,历时8年打造,首期共有21场沉浸式演出。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游览地图 / 图源官方

以东方美学特有的“亦真亦假、虚实留白、轮回穿越”为创作手法,采用移步异景、迷宫幻境的景观设计理念,以素白墙体为纸,光影为墨,构筑出隐喻“太虚幻境”的迷离空间。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 / 图源官方

据《红楼梦学刊》-《红楼今说:红楼戏的创新演绎——“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观剧报告》作者张伊頔:

“以学界和业界公认的较为成功的红楼戏之一,赵清阁的话剧改编为例。她曾说,‘把《红楼梦》小说改编为其他文艺形式的戏剧或说唱,是一种再创造;这种再创造过程,实际上即是研究过程。再创造要忠实于原著,而又应适当地对原著加以整理,做到去芜取精,不能照抄,也不能轻率地随意篡改。’按照这个标准,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的改编可以说是具有先锋性的。

“幻城中的戏剧大部分选用了《红楼梦》的某一部分进行传承,试图从‘读者’的角度来解构红楼,而非单纯从情节和人物塑造上抓住其内涵。这一点与之前大部分的改编文艺作品不同,且将其成不成功按下不表,这无疑是一个创新性的特点。同时,幻城本身具有文旅性质,打造了更为沉浸式的体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作为红楼衍生作品的文学和文艺性,需要辩证看待。”

幻城并不是在简单复刻红楼梦书中的场景,而是以“读者的《红楼梦》”为核心叙事,聚焦“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构建剧目乃至空间营造。

02

以空间“再读”红楼梦

当翻开《红楼梦》原著,曹雪芹莫不是一位“纸上建筑师”?在他笔下,大观园是一副流动的建筑与园林画卷。它是在《红楼梦》的故事脉络、情节发展、人物活动中徐徐展开的,本身就是一个动静结合、时空交织的空间。

87版《红楼梦》电视剧剧照 / 图源网络

大观园以“自然为骨,人文为魂”,借翠嶂假山藏曲径通幽之妙,引清流穿石成“沁芳”活水脉络。潇湘馆千竿竹影写尽黛玉风骨,蘅芜苑奇藤冷香暗喻宝钗心性,稻香村“篱笆茅屋”返璞归真。

一园聚四时景:春日梨云伴雨,夏夜荷风纳凉,秋夕桂魄流光,冬晨琉璃映雪,虚实相生间尽显东方园林“可游可居可悟”的宇宙观。

87版《红楼梦》电视剧剧照 / 图源网络

《红楼梦》第五回描写太虚幻境:“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人迹希逢,飞尘不到……抬头忽见一座牌坊,上书‘太虚幻境’四大字,两边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第十七回描写潇湘馆:“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后园墙下得泉一派,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第三十八回描写藕香榭:“原来这藕香榭盖在池中,四面有窗,左右有曲廊可通,亦是跨水接岸,后面又有曲折竹桥暗接。”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则以“去中心化”的棋盘式布局,打破“舞台-观众”的二元对立。

游客从16扇风格迥异的“中国门”随机进入,如同翻开《红楼梦》的不同章回,在传统中国园林、亭台水榭、80年代筒子楼、未来感水幕之间自由穿行。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情景空间 / 图源「美好的书 THEBOOKAND」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文本叙事随着呼吸节奏在建筑肌理中自然生长。

“碎片化拼贴”的多种风格场景营造看似冒险,实则暗合《红楼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叙事手法——看似断裂的场景,通过一把不断出现的“红椅”,串联起“读者”身份的统一性。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情景空间 / 图源「美好的书 THEBOOKAND」

当步入剧场,眼前多元化的观演设置,打破传统观演边界,从空间交互、感官刺激与情感共鸣三个维度平衡观众体验感。

比如《读者剧场》设置7个独立戏剧空间与3条故事线,观众自由选择探索路径,以「碎片化阅读」形式重构红楼宇宙,赋予观众「解读者」身份;

《真亦假剧场》让观众从后台进入舞台中心,与书中人互换虚实角色,模糊「观众席」与「表演区」的界限,强化「参与者」身份;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剧场《真亦假剧场》 / 图源官方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剧场《真亦假剧场》 / 图源官方

《床剧场》小剧场打破传统观演姿势,观众躺卧于场景化的床榻,身体与空间融为一体,成为「沉浸实验者」;

《第三十五中学》:还原1987年校园场景,观众化身学生参与课堂互动,通过集体记忆触发一代人的青春回溯......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床剧场》 / 图源官方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第三十五中学》 / 图源官方

03

从“流量”到“留量”

对读者而言,“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是一次造梦,一次脚步丈量中的重读红楼;而从个体到整座城市,我们也很好奇,什么是廊坊这座城市的“造梦逻辑”?

文旅项目的终极挑战之一,在于如何将“流量”转化为“留量”。

据官方数据:自2023年7月开园运营至今,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累计接待超180万人次入园体验,总演出约1.8万场,游客观演近900万人次。2025年以来,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入园人次同比增长50%,水云间文化商街客流较去年同期增长近30%。

去年初,“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所在的廊坊市梦廊坊戏剧公园,入选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世界读书日活动游园现场 / 图源「美好的书 THEBOOKAND」

那么,从戏剧到商业,在《红楼梦》IP的流量红利之外,项目如何以品牌反哺城市文旅?以“戏剧+”为杠杆,撬动文化消费与城市空间的深度黏合?商业内容与戏剧内核能否形成“文化互文”,而非简单流量变现?

目前阶段,项目毗邻的“水云间文化商街”,以“红楼梦美学”为基底,将戏剧元素渗透至餐饮、零售等业态,目前正在进行新一轮升级招商;水云间商街推出“怡红果子铺”等IP衍生消费,尝试推动消费行为与戏剧内核的情感共振;此外,依托“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资质,幻城正在联动廊坊市政府打造“梦廊坊夜游体系”......

水云间文化商街活动现场 / 图源官方

在此次世界读书日活动中,一筑一事和十几位「梦境体验官」除了作为读者分享独特的红楼梦读者故事,也一起在工作坊中探讨了以上项目发展的议题。

活动主海报及嘉宾海报 / 图源「美好的书 THEBOOKAND」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红楼梦」分享沙龙及工作坊现场 / 图源「美好的书 THEBOOKAND」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不到两年时间,无论是品牌、商业还是在地生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文旅项目的可持续性不在于IP本身的热度,而在于能否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参与、可衍生、可进化”的生态系统,避免成为一次性游学或景点式打卡的“文化飞地”。

廊坊的“造梦逻辑”,或许是让戏剧成为城市更新的“酵母”,发酵出文化认同、产业升级与个体归属感的多重因子。正如导演王潮歌所表达的,这里不是复制一座城,而是让每个人在城中找到自己的“红楼梦”。一筑一事

《读者剧场》  / 摄影:忧忧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一筑一事

精选文章:

设计师的"灵感借鉴"艺术:10种避免抄袭嫌疑的巧妙话术

在算法与祖先智慧之间:拓展建筑智能的维度

14个简单技巧:打造不杂乱的开放式搁架美学

2025年iF设计奖与趋势论坛:"设计即对话"的柏林启示录

设计师如何使用 AI 来确定他们的下一次工作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