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将于2025年5月10日至11月23日于威尼斯军械库(Arsenale)展馆展出。
本届建筑双年展以“智能·自然·人工·集体”(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为主题,旨在探讨建筑行业如何与生物学、数据科学等进行领域跨学科合作,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危机和不稳定的生活环境,创造新的宜居空间。
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海报(图源:Archdaily)
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总策展人Carlo Ratti(图源:Archdaily,摄影:Andrea Avezzù)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虽然只有40余年的历史,但俨然已是世界建筑领域的标杆。
特别是近10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总策展人中有5组建筑师获得了普利兹克奖,分别是:妹岛和世、雷姆·库哈斯、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伊冯·法雷尔与谢莉·麦克纳马拉、戴维·奇普菲尔德。
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的展览中有突出表现的王澍、刘家琨也获得了普利兹克奖。
看来,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确实是普利兹克奖的重要风向标之一。
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军械库展馆(图源:Archdaily)
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不仅是全球建筑界的盛会,更因中国馆的独特视角与多国展馆的创新实践而成为焦点。
01
马岩松担任中国馆策展人
探索东方哲学如何解决世界危机
第19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以“容·智慧”(CO-EXIST)为主题,旨在探索东方哲学在解决气候危机、技术伦理等问题中的现实价值,策展人是MAD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马岩松。
马岩松作为在国际建筑界享有盛誉的中国建筑师,在2025年4月刚刚入选《时代》杂志“全球百大影响力人物”榜单,成为本年度唯一上榜的中国建筑界代表。
“星球大战之父”卢卡斯特别为马岩松获选撰写了评论文章,称:“他始终站在建筑界重大变革的最前沿,这些变革将会重塑我们未来的生活框架。”
马岩松(图源:MAD建筑事务所)
马岩松的作品常常展现出对自然、城市与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比如哈尔滨大剧院,宛如从大地中生长出来的一般,流畅的曲线造型与周边景观完美融合,建筑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也为人们提供了文化活动场所。
马岩松作品:哈尔滨大剧院(图源:MAD建筑事务所,摄影:Hufton+Crow)
马岩松对于中国馆展览主题的阐述是:对于中国人来说,“自然”并不只是今天普遍理解的自然材料和技术,或者是“环境友好”,而是一种天人相融的世界观,认为人与天地宇宙万物实际上是一体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自然万物也因此有了人类的生命、情感和智慧。
中国馆希望通过建筑语言重新诠释“天人合一”的哲学,探讨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如何在技术主导的现代社会中延续。这不仅是对总主题的回应,更试图为全球建筑界提供一种东方的解决方案。
中国馆展馆鸟瞰(图源:MAD建筑事务所)
本届双年展也是中国建筑师、艺术家们在国际舞台的一次集体发声。他们将自己对于东方传统文化的理解融入对于现代城市发展、未来城市建设的想象中,为人类未来的居住方式描绘蓝图。
众建筑团队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龙瀛课题组合作,以“插件家”主题为出发点,重新构想了未来城市发展的全新图景。
从2013年开始,众建筑就针对各地老城区、市郊和乡村长期存在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开发了“插件家”系统 (Plugin House),为房屋密闭、保温、隔声、防潮不佳等问题,提供了一套包含多种功能模块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小樊插件家(图源:众建筑)
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众建筑回收了全国共计126件废旧建筑模型,搭建了一座“未来城市”——“插件更新城”。用可预装的轻质模块化空间建造体系,对废弃老旧建筑、闲置工厂、高架桥底等空间进行精密修补,构建社区图书馆、空中菜园等微插件,实现低干预、高适配的精准开发。
“插件更新城”模型照片(图源:众建筑)
“插件更新城”模型照片(图源:众建筑)
沙丘研究所在3月拍摄的《北京中轴线的春天》,也将在中国馆中展出。
北京中轴线,2024年7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遗产,反映了“象天法地”的城市营造观念。《北京中轴线的春天》是总长3分钟的视频,在7.8千米的北京中轴线上选取景山、钟鼓楼、前门等节点,采用前沿科技手段,让它们呈现出“当代山水”之感。
景山公园,《北京中轴线的春天》视频中的静帧(图源:沙丘研究所)
02
历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建筑师的实践:
从“文化符号”到问题导向的演进
从2006年起,中国开始以国家馆的形式参与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呈现经历了从传统符号展示到社会问题探讨的深刻转型。
2006年,王澍的“瓦园”以青瓦与竹结构重构传统营造技艺,首次将中国建筑工艺带入国际视野。800平方米的青瓦沿着对角从地面上升到3.6 米,微微翘曲,缓缓转折,完全按照《营造法式》的技艺施工,游者漫步于竹桥,回望威尼斯水城。
“瓦园”(图源:Archdaily)
2008年,建筑师张永和牵头策划了中国馆,主题是“普通建筑”,“普通”意味着日常和现实,意味着无法回避的社会和人的问题。2008年,中国经历了汶川地震,展览展出了刘家琨在灾区积极推广的“再生砖”,将地震中毁坏的建筑材料的碎渣与麦秆结合,用半手工机械将其加工成建筑材料,帮助灾区自建自救。
再生砖(图源:家琨建筑)
2016年梁井宇策划的中国馆“平民设计,日用即道”,开始介入社会议题,展示了来自日常生活中的设计,探索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智慧,以服务大众。
众建筑展示了“内盒院”,解决了老社区基础设施差、缺少卫生间下水管道等问题。
内盒院(图源:众建筑)
2016年,中国建筑设计师刘家琨及团队设计的实体建筑作品《人山人海》(即西村大院)入选双年展,这是中国建筑设计师独立设计的实体建筑作品首次入选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主题展。
西村大院,2015年(图源:家琨建筑,摄影:陈忱)
2018年李翔宁策划的中国馆“我们的乡村”,中国优秀乡村建筑项目的集体亮相,呈现出了中国乡村与新技术、新建筑理念结合的一种模式。比如袁烽的3D打印“云亭”,可以用作乡村集市等聚合场所,将地方性与技术革新结合。
“云亭”(图源:Archdaily)
2021年张利的“院儿”,以院落空间探讨疫情后的共居模式,呼应双年展“我们如何共同生活”的总主题,通过中国院落这一传统的人居建筑形式探索人类共居的多种可能。
“院儿”(图源:Archdaily)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中国馆,涵盖了传统文化、灾后重建、乡村发展、共居模式、城市更新等多元议题,逐渐形成“本土智慧+国际语言”的范式。
03
66国展馆
共同构建应对气候问题的“动态实验室”
此次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展示了66个国家的作品,聚集建筑、数学、气候、哲学、艺术、农业等750多名横跨各行各业的参与者,让展馆成为一座“动态实验室”,希望找到人类如何应对气候等问题的答案,搭建一座通往未来的桥梁。
在气候危机的紧迫背景下,比利时馆通过建造“建筑生物圈”探索了植物将如何影响建筑的未来,利用建筑构建“人工微气候”,设想了在气候变化和城市热岛压力下,植物如何帮助城市创造可持续的宜居环境。
比利时馆展览作品(图源:Archdaily,制作:Michiel De Cleene)
冰岛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首次亮相,展览的主题是“熔岩成型:利用熔岩的力量”,设想在100多年后的未来,让人恐惧的熔岩将被重新制造成一种可再生的建筑材料。
冰岛馆“熔岩成型”提案示意图(图源:s.ap architects)
乌克兰馆展示了充满韧性的建筑,展览作品借鉴传统乌克兰村庄的屋顶形式,设计了战后庇护所。
乌克兰馆展览作品(图源:Archdaily,制作:Bohdana Kosmina)
亚美尼亚馆展示了“人工智能的微建筑:用古迹创造新记忆”,这是对数字时代文化记忆和建筑保护的探索,探讨人工智能如何记录过去并积极重新想象过去,重新思考传统的遗产观念。
亚美尼亚馆展览作品(图源:tumocenter)
面对当代最紧迫的挑战之一,德国馆的展览探索了气温上升将如何重塑人类、动物、植物和城市的生活。
德国馆展览作品(图源:Archdaily,制作:Gustav Goetze)
奥地利馆的展览涉及最紧迫的全球性问题之一:住房和生活的未来,构建了不同的“生活环境”,为经济适用房提供解决方案。
奥地利馆展览作品(图源:Archdaily,摄影:Paul Sebesta)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馆以“压力锅”为主题,展示了阿联酋现有的粮食种植基础设施,探索了在气候变化加剧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馆展览作品(图源:Archdaily,摄影:Ola Allouz)
日本馆的展览作品探讨了人类想象力与机器智能之间不断发展的关系,展馆本身是一个实验场所,邀请参观者思考建筑如何与人工智能协同发展。
日本馆展览作品(图源:Asako Fujikura + Takahiro Ohmura)
结语
2025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将以一场跨越国界的建筑实验,回应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构建了一个应对气候危机、技术伦理等问题的全球对话场域。
如果能够打破地域与学科界限,建筑设计可预见的未来充满想象力,包容且多元,或许将成为真正能够承载人类命运的艺术。
参考资料
《马岩松担任2025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MAD建筑事务所)
《126个废旧模型,再构新城|ArchDaily x 威尼斯双年展》(公众号“建日筑闻”)
Meet the Full List of the 65 National Pavilions at the 2025 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Archdaily)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凤凰空间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