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临时、灵活且深植传统的建筑形式,竹棚架技艺——尤其是竹制戏棚建造技术——已被列为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漫步香港街头,尤其在繁华城区,几乎每五分钟就能遇见一处竹棚架。这种取材于竹子的搭建方式,凭借其资源丰富、可持续、灵活适应及高度可扩展的特性,成为香港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元素,广泛应用于建筑维护、节日舞台及体育赛事等临时工程。

然而,这道曾经无处不在的城市风景正逐渐消逝。随着熟练工匠老龄化、年轻从业者稀缺,加之日益严格的建筑法规,香港发展局于3月17日宣布计划在公共工程中"推广金属脚手架使用"。这意味着建筑署将要求至少50%的政府项目采用钢架。虽非明令禁止,这一政策被视为竹棚退出公营建设的开端。

官方解释源于安全隐患——自2018年起,竹棚事故已致23人死亡。但社区认为深层原因在于:老龄化工匠断层、2023年高层工地火灾中竹棚加速火势蔓延的教训,以及钢材在工程标准化方面的优势。本文追溯竹棚的文化意义,反思关键事件,探讨其在香港建筑身份中的演变。

历史绘画中的竹棚架。图片来源:北京故宫博物院 via Wikipedia

短暂与永恒:竹构如何塑造文化传统

如前所述,以戏棚技艺为代表的临时竹构在香港备受推崇。一座功能齐全的节庆戏台常能一夜成型,配以炫目招牌与鲜艳装饰,彰显独特的文化仪式感。这种神奇转变被纪录片《竹棚剧场》生动记录。而竹子的多用途性,在长洲太平清醮等民俗活动中尤为突出。

节庆核心是三座18米高的"包山"——覆满食用包子的竹构塔楼。历史上,竹子因轻便易运、可重复使用且成本低廉,成为搭建包山的理想材料。竹竿巧妙捆扎垂直升腾的景象,既是工艺奇观,也是深刻的文化符号。

传统竹制包山。图片来源:Chong Fat via Wikipedia (CC BY 2.0)

节日的"抢包山"比赛中,攀登越高意味着为家族带回越多福气。但1978年塔架坍塌导致百余人受伤后,活动被紧急叫停。尽管禁令下达,这一传统仍深植民心。对长洲居民而言,它不仅是庆典,更是身份认同与文化遗产的活态表达。

历史包山竹架。图片来源:英国国家档案馆 via Wikipedia (CC BY-SA 3.0)

经多年呼吁,活动于2005年重启,但安全规范全面升级:选手需预先筛选,塔数减至一座,最关键的是——竹架被钢架取代。这一转变具有象征意义:钢材被视为更安全可靠的选择。尽管竹构消失,传统得以延续,却也引发思考:若包山可替换,戏棚会否步其后尘?

搭建中的竹棚戏台。图片来源:Chong Fat via Wikipedia (CC BY-SA 3.0)

轻、强、无处不在——竹棚构建香港

从新建大厦到空调安装,竹棚长期是香港建设的支柱。其应用范围极广——从公屋到诺曼·福斯特设计的汇丰总行大厦(当时全球最昂贵建筑)都曾使用竹架。可以说,今日香港天际线是立于竹架之上的奇迹。

竹棚围绕的香港在建大楼。图片来源:Matt Ragen via Shutterstock

竹子的普及有其道理:可重复使用、可持续,且物理特性特别适合高密度城市。它可现场加工,仅需简单工具;一两名工人即可搬运组装,无需重型机械;高强度重量比使其既能支撑摩天大楼建设,也能服务家居小型工程。

香港竹棚工人。图片来源:CEphoto, Uwe Aranas via Wikipedia (CC BY-SA 3.0)

数十年来,竹棚已发展出成熟的工艺体系,拥有专业工匠和明确搭建规范。相比工业化钢架,其成本优势显著,因而深深扎根于香港建设日常。

活态结构与现代标准:竹棚的十字路口

然而挑战不容忽视。首要问题是标准化:与规格统一的工业木材不同,天然竹材的壁厚、抗拉强度等参数差异显著。尽管国际社会已尝试建立竹材分级认证体系,这类框架在香港尚未普及。更大的矛盾在于:竹棚通常由持证工匠事后验收,缺乏前期结构计算文件,这种"先建后审"模式与现代建筑规范存在张力。

搭建中的竹棚。图片来源:Chris 73 via Wikipedia (CC BY-SA 3.0)

竹棚被视为"活体结构"——使用中需不断重新捆扎、调整。这种动态的手工艺过程虽是其魅力所在,却与现代法规追求的"预先核准、标准化执行"理念相悖。

2017年尖沙咀竹棚。图片来源:jordan-merrick/Unsplash

易燃性亦是隐忧。2023年某高层工地火灾中,消防系统尚未完全启用,竹棚加速火势蔓延,致大火燃烧九小时并波及相邻建筑。虽非起火主因,竹棚在事故中的角色引发对公共安全的深刻反思。

面对法规演进与公众审视,香港站在抉择关口:如何平衡竹棚的传统价值与现代安全标准?竹构的未来不仅取决于其性能,更关乎城市对传统与技术共生的想象力。

精选文章:

超越极简主义:在产品设计中探索日式与禅宗美学的灵魂

9个平面设计技巧,助你实现10倍社交媒体增长

人工智能如何改变商业应用中的UI/UX设计?

2027年AGI预测:24个月内即可实现人类水平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可能会取代你的工作,但它无法夺走你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