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艺术奇观点亮音乐节现场

当乐迷们再次涌入南加州科罗拉多沙漠,迎接他们的不仅是主舞台的声浪,更有一场与自然共舞的艺术盛宴。由Public Art Company(PAC)与科切拉长期艺术总监Paul Clemente联合策划的2025年艺术装置,以动态雕塑、光影充气结构和临时建筑构成瞬息万变的沙漠剧场。正如PAC创始人Raffi Lehrer所言:"这些作品不仅邀请观看,更呼唤人们沉浸其中,成为这场壮丽歌剧的参与者。"

科切拉2025艺术全景 | 摄影:Lance Gerber

从绽放的幻象到悬浮的梦境

《太妃糖》:随风律动的沙漠诗篇

艺术家Stephanie Lin的《太妃糖》模糊了雕塑与环境的界限。七座覆盖扇形网格的圆柱塔在风中摇曳,波纹随气流忽隐忽现。其色彩灵感源自20世纪中叶沙漠现代主义,昼夜光影流转间,装置如海市蜃楼般虚实交织。塔下曲线长椅邀请观众暂歇,融入这场视觉幻境。

《御风而行》:机械浪漫主义的当代诠释

Isabel + Helen工作室从19世纪飞行器的荒诞美学中汲取灵感,打造巨型涡轮装置。白天如时空错位的机械遗存,夜晚化作幽浮的发光体——致敬人类挑战极限的勇气。两架骨架自行车穿行于音乐节场地,延续着人力飞行的疯狂构想。

《盛大花束》:转瞬即逝的乌托邦花园

Uchronia工作室的充气花丛构成超现实植物园。半透明花瓣随光线变幻形态,为沙漠投下梦幻荫蔽。游客在花影中休憩,共享这场集体怀旧的春日幻梦。

《太妃糖》装置细节 | 摄影:Lance Gerber

可触摸、可栖居的艺术实践

自2016年起,Clemente与专业建造团队坚持现场组装大型装置,在确保结构稳固的同时保留玩味精神。策展人Lehrer特别青睐具有"空间直觉"的创作者——他们擅长通过材料、形态与色彩激发情感共鸣。多数合作者拥有建筑背景,兼具技术理性与空间想象力。

这些作品主动拥抱互动性:

随风旋转的涡轮装置

昼夜变身的发光结构

可供躺卧的花丛休憩区

每件作品都针对科切拉的极端环境(烈日、狂风、沙尘)量身定制,部分需长达三年的研发周期。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可持续理念——模块化设计使装置可异地重建,如Francis Kéré的《萨巴莱克》已成为永久公共艺术;无法迁移的构件则被拆解回收,这一生态考量从设计草图阶段便已植入。

《御风而行》昼夜对比 | 摄影:Lance Gerber

艺术与音乐的跨媒介交响

尽管置身音响洪流中,这些装置仍以体量感与多感官体验占据一席之地。Lehrer将策展逻辑类比音乐节的流派融合——雕塑家与建筑师联袂,数字艺术家与实验设计师碰撞。正是这种多元性,让每件作品成为科切拉景观长卷中的诗意标点,邀请人们在律动间隙驻足,感受风沙中的永恒刹那。

《盛大花束》光影变幻 | 摄影:Lance Gerber

《御风而行》动态捕捉 | 摄影:Lance Gerber

精选文章:

创作者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将作品提升至新高度

2025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

刘家琨在海南的新作“后浪驿站”引发争议?

OMA以路易威登经典行李箱堆叠打造2025大阪世博会发光法国馆

如何打造能引起不同受众共鸣的包容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