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容爆炸的时代,行业领袖分享AI赋能的突围策略
在创作者经济中,数字平台已成为内容直达受众的窗口。无论是推广产品、销售服务还是塑造个人品牌,AI的崛起已大幅降低内容创作门槛——从Instagram精美图片到TikTok短视频皆可快速生成。这导致数字平台内容泛滥,但聪明的创作者正以创新方式驾驭AI工具,打造破圈内容。
全球创作者公司Whalar联合《Fast Company》在西南偏南大会上的专题讨论中,揭示了品牌如何借力AI升级创作能力。以下是四大核心洞察:
1. 善用AI保持竞争力
内容创作从未如此简单,但"简单"不等于"优质"。与其将AI视为低端创作工具,不如主动掌握其应用逻辑。"当机器人来袭时,最好的防御就是雇佣自己的机器人,"教育平台The Futur创始人Chris Do如是说。
实践案例:
视频创作者可运用文生视频工具,结合个人艺术审美打造比客户自制更专业的内容
Whalar北美总裁Jo Cronk认为AI竞争将倒逼创作者技能升级:"竞争越激烈,产品和服务就越精良"
2. 人机协作的创意分工
AI需要被精准定位在创作流程中——当人类创意遇到瓶颈时,它是最佳助攻手。
方法论:
Do的团队坚持"人类思考,机器执行"原则:"我们绝不让机器思考而人类沦为劳工"
Cronk指出AI能有效突破创作瓶颈:"就像作家遇到写作障碍时,AI可以打破僵局"
3. 工具特性决定应用场景
数千种生成式AI工具各有所长:有的擅长文本创作,有的精于图像生成,有的则错误率较高。
测试建议:
向不同模型输入相同指令对比输出结果
Cronk强调:"不亲手尝试,永远无法真正掌握工具"
4. 代际差异下的AI应用哲学
年轻创作者需警惕:
避免过度依赖AI而减少真人互动
Cronk呼吁:"放下手机,与多元人群交流——这种对话带来的丰富性不可替代"
资深创作者应避免:
对新技术持否定态度
Do认为:"应鼓励年轻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机器辅助教学是美妙的事情"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