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站作为一种建筑类型,自诞生以来经历了深刻的变革。最初,这些结构只是功能至上的路边加油点。随着汽车文化的普及,加油站逐渐演变为融合餐厅、汽车旅馆和休闲空间的综合服务中心,以适应现代交通需求。然而到了20世纪末,标准化浪潮使加油站沦为人类学家Marc Augé定义的"非场所"——缺乏社会文化意义的过渡性空间。如今,随着电动汽车的兴起,加油站及其新兴替代品充电站正迎来新一轮转型,从短暂停留点转变为具有持久互动价值的空间,重新定义其在当代交通网络中的建筑意义。

海王星加油站,赫尔穆特·牛顿摄。图片来源: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编号H2006.47/656

早期阶段:功能优先与路边地标

20世纪初,随着汽车普及,第一批加油站以简易亭式结构出现。至1920年代,石油公司开始将建筑作为品牌工具,标准化设计使其成为公路网中的视觉地标。弗兰克·劳埃德·赖特1958年设计的R.W.林霍尔姆加油站标志着这类建筑开始超越实用功能,融入更广阔的建筑语言体系。

R.W.林霍尔姆加油站/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图片来源:McGhiever via Wikipedia,CC BY-SA 4.0

这些早期站点采用装饰艺术和流线型现代主义风格,以几何造型、霓虹标志和流畅线条象征汽车时代的乐观精神。壳牌1930年代的贝壳形加油站等设计成为经典,展现建筑如何通过视觉标识强化品牌认知。

壳牌加油站,温斯顿-塞勒姆。图片来源:David Bjorgen via Wikipedia,CC BY-SA 3.0

建筑史学家Tiago Borges在《加油站类型研究》中指出:"在西方,雨棚成为加油站存在的理由——既是服务站的标志性装饰,也是承载功能与身份的核心元素。"这种双重性使雨棚从单纯的遮阳设施发展为现代主义美学的宣言,如埃利奥特·诺伊斯的埃索美孚加油站(1960年代)和密斯·凡·德·罗1963年设计的蒙特利尔标准站,都以极简线条重新定义了加油站的建筑语言。

中期发展:服务综合体的黄金时代

二战后,随着美国州际公路系统的建设,加油站升级为融合餐饮、住宿、维修的综合服务中心。欧洲的意大利Autogrill通过悬臂式结构打造高速公路地标,将功能性与现代生活美学结合。

Autogrill服务站。图片来源:qwesy qwesy via Wikipedia,CC BY 3.0

1970年代自助加油的普及导致设计趋同,但阿尔内·雅各布森1936年设计的斯科夫斯霍夫加油站等例外,通过简约线条将实用空间提升为建筑杰作,与当时浮夸的汽车美学形成鲜明对比。

斯科夫斯霍夫加油站/阿尔内·雅各布森。图片来源:Villy Fink Isaksen via Wikipedia,CC BY-SA 4.0

"非场所"时代:功能至上的标准化

20世纪末,预制技术和全球化推动加油站成为Marc Augé定义的"非场所"——匿名且缺乏文化关联的过渡空间。石油公司通过统一标识和布局强化全球品牌形象,却牺牲了地方特色。这种 homogenization(同质化)引发了对建筑如何塑造公共空间的反思:我们究竟需要功能性基础设施,还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场所?

加油站+麦当劳/Khmaladze Architects。图片来源:Giorgi Khmaladze

电动革命:充电时代的建筑转型

电动汽车的长时间充电需求正在重塑加油站架构。丹麦COBE设计的超快充站(2019)通过模块化木制雨棚创造宜人环境,特斯拉超级充电站则融入休闲社交空间。随着充电设施泛在化,传统加油站面临存续挑战——研究预测到2050年欧盟将有47,000座站点需要改造。

COBE与CLEVER合作设计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图片来源:COBE

建筑师正通过适应性改造赋予废弃加油站新生,如Carmody Groarke将伦敦国王十字车站的老加油站改为文化空间。未来,充电站可能演变为集能源供给、社区服务于一体的可持续城市节点,从功能主义"非场所"转型为社会活动中心。

加油站改造项目/Carmody Groarke。图片来源:Luke Hayes

精选文章:

萨拉·沙克尔:在香港用AI与手工工艺编织天体装置

未来的设计形态

2025年品牌建设新法则:艺术驱动取代营销为王

现代工业风室内设计:功能与美学的完美融合

字体心理学:如何用字体设计塑造品牌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