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STREE精选:萨拉·沙克尔的《珠宝星系》

作为太古地产2025年香港艺术月的一部分,萨拉·沙克尔的《珠宝星系》艺术装置将观众引入一个融合AI生成概念与南亚传统刺绣工艺的宇宙空间。借此机会,designboom与ArtisTree合作举办了一场题为《具象化数字:将AI与数字艺术转化为实体形式》的讨论会,由designboom主编Sofia Lekka Angelopoulou主持,与跨界艺术家萨拉·沙克尔及数字艺术专家Sylvia Wang共同探讨AI在当代艺术中的角色、人类将数字创意实体化的冲动,以及"虚实共生"(phygital)作品的兴起,展望这两个领域的未来。

艺术家萨拉·沙克尔在她的装置作品《珠宝星系》中
所有图片由ArtisTree提供(特别标注除外)

这场对话的核心是萨拉·沙克尔的《珠宝星系》,该作品将太阳系重新诠释为一幅沉浸式的珠宝地图。巨大的行星形态——由80名巴基斯坦工匠手工刺绣,使用了超过390万颗复古玻璃水晶——延续了沙克尔对宇宙叙事的迷恋,这一主题最初以数字拼贴形式呈现。同期展出的《珠宝创世》则通过层层刺绣布料与悬浮水晶,在黑色网状背景中编织出宇宙大爆炸的原始瞬间,形成一幅天体挂毯。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4月27日,地点为香港鲗鱼涌太古坊Two Taikoo Place。

行星表面的复杂图案由80名巴基斯坦工匠手工刺绣完成

连接数字概念与手工技艺

出生于巴基斯坦、现居伦敦的萨拉·沙克尔以宇宙主题闻名,其职业生涯始终致力于搭建数字艺术与实体工艺的桥梁。她在与designboom的对话中谈到,如何将数字工具视为协作伙伴,以探索更丰富的艺术形式。

"AI只是艺术家的另一种工具,就像雕塑家的凿子或画家的画笔,"萨拉·沙克尔说,"但AI没有灵魂,需要艺术家的触碰才能赋予其生命。这正是我在《珠宝星系》中尝试的。"

designboom主编Sofia Lekka Angelopoulou主持讨论会

沙克尔解释道,尽管她的创作始于数字领域,但对沉浸式实体体验的渴望推动她将这些作品转化为可触的艺术。这不仅让创作"走入现实",也使观众能在物理与情感层面更深度参与。"作为人类,我们需要触摸、感受、观看和体验实体的存在,"她补充道。

萨拉·沙克尔与Sylvia Wang在《珠宝创世》挂毯前参与讨论

《珠宝星系》的概念虽诞生于虚拟世界,但其创作起点却扎根于沙克尔的巴基斯坦文化传承。她回忆道,在卡拉奇的狭窄市集小巷中,一位商人向她兜售成袋的复古水晶,这些水晶最终成为行星表面的材料。工匠们运用金属刺绣与水晶镶嵌的传统技艺,将彩色宝石排列成繁复图案,灵感源自皇家纺织品。沙克尔强调,这是一次真正的协作——80名当地工匠将各自的能量注入作品。

"创作必须带有明确的意图,"沙克尔指出,"若灵感源自清晰的理念,AI能帮你创造出最美的事物。"

装置将太阳系重构为沉浸式珠宝地图

虚实共生艺术的新机遇

数字艺术专家Sylvia Wang进一步探讨了数字与实体创作的融合趋势。她指出,"虚实共生"艺术的兴起为创意生态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收藏者不再满足于传统画廊或数字平台,转而追求沉浸式体验。沙克尔对此深有共鸣,她发现收藏者虽欣赏其数字作品,却更青睐装置的实体互动性,因此她不断调整创作方式,平衡数字构思与实体转化。

行星图案的灵感来自皇家纺织品

尽管新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让收藏者得以跨维度体验作品,但其低门槛也导致实验性作品激增。Wang提到,NFT热潮后,香港M+博物馆等机构开始积极收藏虚拟艺术,如Beeple的《Human One》等AI辅助作品。"亚洲对数字艺术的支持正在增长,这种趋势在全球机构中同样显著,"Wang表示。

萨拉·沙克尔融合AI概念与南亚传统刺绣

视觉艺术与AI的未来

展望未来,两位讲者一致认为,创作者将继续模糊数字与实体艺术的边界。Wang期待虚拟空间能为艺术家提供超越维度、媒介与尺度的创作自由。"未来或许不再有'数字艺术家'或'实体艺术家'之分,只有用技术讲故事的创作者,"她总结道。

工匠运用金属刺绣与水晶镶嵌传统技艺

这幅挂毯由超过 390 万块复古玻璃水晶制成

精选文章:

未来的设计形态

2025年品牌建设新法则:艺术驱动取代营销为王

现代工业风室内设计:功能与美学的完美融合

字体心理学:如何用字体设计塑造品牌认知

建筑中的人工智能——协作共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