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奖季已悄然而至。
对于众多代理机构和工作室而言,颁奖节奏是一年一度的周期中最重要的时刻。但它们同时也伴随着诸多问题。
在这个行业及其背景日新月异的当下,如何界定何为佳作?某一年设定的标准在来年是否依然适用?
奖项的意义在于能够随时提供可靠的行业标准。
由于创意作品排名本质上具有主观性,因此创意奖项的评选尤为棘手。然而,在这个可能显得混乱的世界中,它们仍然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切实的评价。
如果客户难以看到某个创意项目的价值,那么奖项就可以作为一个强有力的信号,证明其可信度和成功。
然而,这种影响力要求奖项的组织者和评委们必须谨慎权衡。
影响力越大,发出错误信号的风险也就越大。奖项能够提升那些可能原本默默无闻、却富有进步意义和雄心的作品,但它们也可能强化过时的行业惯例,从而主动阻碍亟需的变革。
因此,如果奖项的作用是确立对行业及其委托方有意义的标准,那么如何才能就适当的标准达成共识呢?
如果你试图确立一个前进的方向,那么该如何塑造这种文化呢?如果奖项在原本就纷繁复杂的市场中成为强有力的标志,那么又该如何防止它们被保守势力的利益所裹挟——这些保守势力若允许进步议程占据上风,便会损失一切?
St. Luke’s是一家在20世纪90年代崭露头角的激进代理机构,该公司初创时便以拒绝参加奖项评选而闻名。其创始人之一David Abraham曾表示,他认为奖项会分散创意代理机构本应专注于主要事务的精力——即为客户提供卓越且有效的工作。
他认为,如果一家代理机构始终如一地交付出色的作品,那么认可自然会随之而来,无需通过寻求奖项作为替代来证明。
他言之有理,St. Luke’s也曾一度因作为进步颠覆者的身份而享有盛誉。即便在今天,采取这样的立场也似乎是一种激进的举动,因为奖项仍然是声誉和客户信心的关键驱动力。
“奖项的颁发速度跟不上创新的速度。”
15年前,Nicolas Roope与人共同创立了The Lovie Awards,并至今仍在参与其中。当时,欧洲的数字行业四分五裂,充斥着相互竞争的声音、标准和议程。
这种缺乏一致性和共识的状况阻碍了行业的发展,因为当一些杰出的事情发生时,却无人问津、无人珍视、也无人从中学习。
这个新兴行业由于语言障碍而进一步分裂,在围绕最佳实践建立动力和庆祝最适合这种新媒体的精神方面举步维艰。
因此,他们开始着手创建一个评审团和流程,他们相信这能够最好地回答“何为佳作?”这一问题,并给出有意义的答案。
他们有意避免组建“临时评审团”,因为看到它们往往倾向于夸大当前趋势,而忽视了对具有更深层次、持久价值和相关性的作品的发掘。
相反,The Lovie Awards的评审由一群长期任命的专家负责,而非逐年更换。
同时,他们也十分谨慎,避免让那些高度网络化的群体占据主导地位,因为他们可能会在评审过程中自然形成游说力量。
根据Nicolas Roope参与众多其他奖项评选的经验,失衡的评审团可能会导致一种“内部交易”的形式,服务于那些有影响力和资金来推动有利结果的既得利益者。
然而,当我们本应加速跟上世界步伐时,这种做法却阻碍了我们。当前变革的速度要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有用的基准和卓越典范。
随着复杂性的加剧,对于在波涛汹涌中航行的人来说,任何形式的稳定性都变得更加有价值。但这种力量也带来了偏袒和扭曲结果的巨大诱惑。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路标,但我们现在可能最不信任它们。
奖项视角与现实世界中的设计和传播之间的差距从未如此之大。奖项在跟上创新速度方面一直滞后——无论是渠道获取受众的方式,还是实时、数据丰富的环境使风格和敏感性得以迅速演变的方式。
当评审团评估一个项目时,考虑到数十亿真实世界的用户已经通过统计数据和病毒式传播证明了其有效性,这一过程可能会显得过时。
当然,如果将这一想法推向逻辑上的结论,就意味着纯粹从人气竞赛的角度来看待标准,但最受欢迎的东西往往并不是最具批判性重要性的。
同时,完全忽视现实世界的动态也可能被视为一种否认主义——表明与行业实际运作方式脱节。
作为卓越性的评判者,奖项不仅验证了创意成就,还塑造了设计和更广泛创意文化的未来。
对于品牌和创意人员来说,参与奖项评选不再仅仅是出于愿望——在日益竞争激烈和碎片化的媒体环境中,它已成为一种战略必需。
但要成为真正有用的标杆,奖项平台必须更加适应多元的消费者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不同的想法、技术和品味并存,不能通过单一的评判标准来识别或提升。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