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一波“泼天的富贵”轮到了哈尔滨。

南方的“小土豆”“小砂糖橘”们纷纷涌入哈尔滨,清晨在早市享受东北物价,中午去巴洛克风情街体验一日“俄罗斯公主”,晚上直奔温暖的澡堂……用全新的方式打开这座冰雪之城。

哈尔滨也没想到自己突然就火上顶流,差点被“整不会了”。

(图源:unsplash)

漫天鹅毛大雪,万国建筑,异域风情……这座被誉为“远东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城市,早该出圈了。

01

哈尔滨的老建筑,是散了页的建筑史书,每一页都是辉煌

如果要用一个词描绘哈尔滨的建筑,那一定是“混血”。

100多年前的哈尔滨,仅仅是一个只有四五千人的小渔村。1898年,沙俄决定建立一条横跨中俄两国的铁路“中国东省铁路”,其中心,就是哈尔滨。

借着这条铁路,欧洲各国移民涌入哈尔滨,他们办工厂、开商铺、建银行、办学校……在火车的轰鸣中,哈尔滨摇身一变成为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国际大城市。

西方文化、犹太文化、东北地区的“闯关东文化”以及游牧文化的交融,让哈尔滨拥有了其他城市无法代替的特质。

如今我们依旧能从哈尔滨的建筑群里,清晰地看到文化流淌过的脉络与印记。

哈尔滨的教堂,最多的时候有超过100座,其中圣索菲亚大教堂至今仍是最能代表哈尔滨这座城市包容性的名片之一。

墨绿饱满的洋葱头穹顶被清水红砖的建筑主体托举得极高,金十字架熠熠生辉,呈现出升腾的动态美感,斜照的光线在建筑细部投下神秘莫测的阴影,敦厚而古朴。这座拜占庭风格的教堂,自1907年耸立至现在,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现在依旧美得让人震撼。

圣索菲亚大教堂(图源:pixabay)

哈尔滨新艺术风格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哈尔滨火车站,该火车站建成于1903年,建筑整体无论是顶部还是外立面都不存在平面,各方向的平面都被竖向穿插的三个突出的装饰柱打破,正门上方嵌着当时十分新潮的玻璃幕墙嵌在,车站的正面造型、顶部线条、玻璃幕墙、台阶、铁艺装饰等都是曲线形式。

哈尔滨火车站(图源:微博@哈尔滨火车站)

有人说,哈尔滨火车站像极了通往霍格沃茨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漫步在钢架结构之下,一列又一列的火车从身边飞驰而过,满满都是复古的年代感。

哈尔滨火车站月台(图源:pixabay)

还可以去果戈里大街转转,去看一排排色彩明艳的建筑,去秋林公司买些大列巴,遥想当年“远东第一大城市”的气派。

秋林公司是一座折中主义建筑风格的大楼,采用三段式立面,对墙体的壁柱作垂直划分,窗扇布置整齐有序,转角处上方设穹顶,沿街女儿墙为砖砌墙墩与直线型铁艺栏杆的虚实结合,檐口出挑明显,檐下花纹精美。

秋林公司(图源:pixabay)

南起新阳广场,北接防洪纪念塔的中央大街,全街共有71栋欧式建筑,其中包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起源于十五六世纪的文艺复兴形式,17世纪初的巴洛克式和折中主义,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建筑。

昔日的中央大街(图源:维基百科)

今天的中央大街(图源:微博视频号@哈尔滨发布)

与道内区相隔一条中东铁路的道外区,却因未被划入沙俄规划区,而成为大部分中国人的居住地,民族工商业在此萌芽并发展。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选择了华丽的巴洛克风格,并在巴洛克建筑的骨架上,用中国传统特色的饰物对建筑进行改造,于是一系列“巴洛克”式的立面造型上,出现了蝙蝠、石榴、金蟾、牡丹等有吉祥意义的中式图案,传统的中式四合院作为“居住和仓储空间”也被运用于建筑中。后来,这种风格被赋予了“中华巴洛克”的名字。

坐落在靖宇街和南头道街交口处的纯化医院,被很多人称为是中华巴洛克建筑的杰出代表(图源:微博@哈尔滨发布)

哈尔滨也是一座文艺之都。1899年,哈尔滨拥有了第一台立式钢琴和第一张台球桌,1905年,俄国人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电影院“科勃采夫法国电影院”,后来又相继开办了“节克坦斯电影院”“伊留季昂电影院”“奥连特电影院”“格兰德电影院”“列诺麦电影院”,比1908年的上海虹口大戏院创立时间还要早。

奥连特电影院(图源:公众号“哈尔滨城史文物馆”)

俄罗斯建筑师日丹诺夫之于哈尔滨,就像是建筑师邬达克之于上海。日丹诺夫在哈尔滨侨居37年,把毕生精力和才智都奉献给了哈尔滨的城市建设,他对哈尔滨城市建设的最大贡献是,他规划了哈尔滨市南岗区。

哈尔滨许多著名建筑都出自这位建筑师之手,包括兆麟小学(原日本桃山小学)、通江街上的土耳其清真寺、一曼街上的市群众艺术馆(原日满文化协会)、东北烈士纪念馆(原东省特别区区立图书馆)、红军街上的汇丰照相机商行(原契斯恰科夫茶庄)、哈尔滨铁路局对外经贸有限公司(原前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等。

兆麟小学(图源:百度百科)

土耳其清真寺(图源:百度百科)

当诗歌与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建筑在说话。这些老建筑,是城市历史变迁的见证。

02

“钢铁之城”的工业建筑,期待涅槃重生

哈尔滨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座解放大城市,有着“共和国长子”的名号,它曾拥有无数资源与机会,煤炭、钢铁、蒸汽机等重工业盛行,这样的硬朗美,在南方城市中很是少见。

电影《钢的琴》剧照(图源:豆瓣)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东三省的工业实行“南厂北迁”,哈尔滨接收了自辽宁迁来的16家工厂。“一五”计划期间,老大哥苏联支援的156项重点项目工程中,有13项落在哈尔滨,这里是国内最多工程的城市。其中,锅炉厂、汽轮机厂、电机厂合成“三大动力工厂”,它们承担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发电设备的需求。

《漫长的季节》《钢的琴》《人世间》等热门的影视剧都用演绎或纪实的方式,展现了历史车轮滚过留下的阵阵回响,工厂的故事,仍将继续被后人述说。

影视剧中的东北工厂(电视剧《人世间》截图)

哈尔滨的老工业建筑的风格普遍为包豪斯风格,线条简约粗犷大气,规模宏伟壮观,并且墙面多采用红砖堆砌装饰,这种独特的艺术风貌和艺术价值为哈尔滨寒冷的环境增添了一抹温暖的颜色。

今天的红场艺术港,原址是哈尔滨机联机械厂,在改造的过程中,既保留了原工业遗址留存的3幢包豪斯风格的老厂房,又注入了新的时尚文化元素。艺术港通体采用钢架结构,以玻璃为装饰面,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整体显得晶莹剔透,在夜晚由于室内灯光的照射也显得璀璨生辉,入口处还有遗留下来的几架机器,给人一种时代变迁的历史沉淀感。

红场艺术港(公众号“红场美术馆”)

这两年频频出现在旅游攻略中的哈药六厂,是2000年开始改建的,它的建筑和装修豪华到堪称“东北卢浮宫”,整个建筑占地面积庞大,外观是欧式风格,庄重典雅又雄伟壮观,我们在建筑上能看到精致立体的浮雕,以及欧式建筑中常有的罗马柱、腰线等。

最近,这座“东北卢浮宫”的租赁权出现在阿里资产平台上,15年的租赁权将以4.5亿元起拍,希望这座建筑在将来不要被荒废。

哈药六厂(图源:unsplash)

03

这片热情的土地上,永远有新事物不断出现

虽然哈尔滨的老工业已经衰退,但在这片土地上,永远有新东西、新事物拔地而起。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强行占领哈尔滨,控制中东铁路,在哈尔滨市郊开展“细菌战”与令人发指的人体实验。日本投降前夕,七三一部队败逃之际炸毁了大部分建筑,形成了现在遗址的整体格局。

“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是一座新建筑,以原来的遗址作为主体,建筑师何镜堂用低调、正义、平和的手法,将陈列馆设计成为一个斜插入地下的黑盒子。

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图源:Archdaily,摄影:姚力)

建筑的造型简约而又具力量感,何镜堂希望这一个黑盒子能作为一个容器,把这段尘封的历史展现在人们面前,建筑想要表达的不是愤怒,而是试图用一种平静的态度表达对这段反人类历史的反思。

建筑最突出的部分,是三支像烟囱一样的柱子,这是在仿照当年七三一部队使用过的人体试验焚烧炉,它的调子是低沉的、没有生命的、发人深省的。

哈尔滨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图源:Archdaily,摄影:姚力)

由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日本建筑师矶崎新设计的哈尔滨音乐厅,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整座建筑以“浮游冰晶”为主题,在阳光照射下玻璃幕墙晶莹剔透,代表着哈尔滨的冰雪文化。建筑外部采用钢结构配合玻璃幕墙,屋顶设计为大跨度钢结构的龙骨梁。建筑内部基座等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让人感觉通透又不乏硬朗。

哈尔滨音乐厅(图源:矶崎新+胡倩工作室)

近些年来,MAD建筑事务所在哈尔滨完成了中国木雕博物馆、哈尔滨大剧院、亚布力企业家论坛永久会址三座建筑,这三座建筑共同构成了“MAD北国三部曲”。

在周围充满欧陆风情的高层住宅建筑群中,中国木雕博物馆显得鹤立鸡群,这座建筑中间部分呈现出一种类似于“扭拧”的姿态,犹如一股冰雪洪流被冻结在了城市之中,这是通过对冰雪融化和凝固状态的大量研究之后生成的设计。三个裂开的天窗捕捉着北方的低纬度阳光,可以给室内的三个中庭空间带来充足的自然光。

中国木雕博物馆(图源:MAD建筑事务所)

哈尔滨大剧院,以毛主席《沁园春·雪》诗句中宏伟壮观的北国风光作为设计意象,大剧院与一旁的工人娱乐中心如同两座狂风吹过的雪山,诗中“山舞银蛇”的意向跃然眼前。与一般地标性建筑孤立地伫立在城市中不同,哈尔滨大剧院从四面八方都可以进入,强调市民的互动与参与,即使不进剧场观看演出,市民也可以通过外部环绕的坡道从周围的公园和广场一直走到屋顶,体会《沁园春·雪》的宏伟气势。

哈尔滨大剧院(图源:MAD建筑事务所,摄影:Hufton+Crow)

大剧院顶部的玻璃天窗最大限度地将室外的自然光纳入室内。自然光洒落在剧场中庭的水曲柳墙面上,墙面自然的纹理和多变的有机形态让人感受到空间的生命感,简单纯粹的材料和多变的空间组合,也为呈现最佳声学效果提供了条件。

哈尔滨大剧院内部(图源:MAD建筑事务所,摄影:Hufton+Crow)

亚布力企业家论坛永久会址,以“大地艺术”的方式进行设计,希望这座建筑可以和天、地、雪、林融为一体,成为自然与艺术相互融合的大地景观。屋面设计非常有特色,其灵感来自风吹过雪地留下的痕迹,给人分量感和似乎悬浮的轻盈感。

亚布力企业家论坛永久会址(图源:图源:MAD建筑事务所,摄影:CreatAR Images)

公共大厅室内是竖向向上的空间,配合顶部的天窗,光线洒下来,让人有一种进入到教堂的感觉。

亚布力企业家论坛永久会址(图源:图源:MAD建筑事务所,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结语

哈尔滨,一个曾经与“十里洋场”上海比肩的“东方小巴黎”。

这座有着富饶的物产、厚重的历史、交融的文化、爽朗的人民的城市,再度迎来了高光时刻。

去看看大雪纷飞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去逛逛灯火辉煌的中央大街,尝一口马迭尔冰棍,吃一锅铁锅炖大鹅……

参考资料

《啥是哈尔滨?》(星球研究所)

《宝藏东北:黑土地城市漫游指南》(行走中的建筑学,作者:李博超)

作者:孙琬童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凤凰空间

精选文章:

LV推出龙年装置,率先打响奢侈品牌「春节之战」?

AI Vertigo:作为设计师,下一步该何去何从?

未来已来!颠覆性办公空间!

“泳装挂历”爆火,“擦边”椰树能彻底洗白吗?

品牌标志的影响力:探讨标志在品牌建设中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