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你是不是也被「多巴胺」霸屏了?自从00后设计同行“白昼小熊”一把带火了“多巴胺穿搭”之后,它就一发不可收拾地侵占了我们的世界,电影、文学、咖啡、茶点、火锅……谁都想来抱「多巴胺」的大腿!

这里面抱得最狠的当属设计界!无论是时装、平面、家居、产品还是视觉、UI,设计师们用色彩“抄”起作业来简直过于轻松爽快,肉眼可见万物皆在“多巴胺”!

但讲真,有个色彩就「多巴胺」,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花里胡哨往上堆,土不土!烦不烦啊!「多巴胺」这场全民狂欢,背后的“陷阱”简直细思极恐!

01

多巴胺 = 快乐?

多巴胺,江湖人称:快乐荷尔蒙。“多巴胺风格”,则像它展现出来的一样直截了当,以各种高饱和度、高明度的色彩来调动你的多巴胺分泌。

人们相信这些明亮鲜艳的颜色能够释放积极、开朗的情绪,就好像“将快乐穿在身上”。

在经历过前几年灰暗凝滞的氛围过后,极简黑白灰和安静莫兰迪一夜间沦为“过气网红”,人人都想高调亮丽地出来“炸街”。但人家色彩心理学叫你穿得鲜艳,没叫你把所有颜色都往自己身上堆啊!

同一空间里颜色过多,不仅容易造成视觉疲劳,🚫翻车率也高,很容易成为灾难现场!不仅没法让人分泌多巴胺,反而可能造成一些生理心理上的不适。普通人跟风还能原谅,但如果连设计师也一窝蜂抛弃自己的专业审美,只为投市场所好,毫无原则地不断生产“土雷风”,那简直是将整个社会置于审美降级的危险之中!

「多巴胺」的陷阱就像经济学上的“口红效应”,经济不景气口红却越卖得疯,廉价又有粉饰作用的小东西,最适合“穷”又想“嗨”的人。乍一看五彩斑斓活泼欢脱,其实除了短暂的刺激和兴奋,并不能生产“快乐”,只是徒有瞬间的快感。

设计师在运用「多巴胺」的时候,到底想呈现给用户什么样的风景面貌与旅程体验?是否真正有效地传达了信息、与用户建立起强烈的情感联系?若这场色彩大爆炸里没有真正的设计价值观,“下头”也不过是一瞬间。

02

多巴胺 = 个性?

「多巴胺」除了主打一个“爽”,还被委以“自由表达个性,不受传统规则束缚”的重任。丝巾大妈们可是万万想不到,当年自己被群嘲土到爆的灵魂配色法,现在年轻人们换了个叫法就变成“个性”和“时尚”了?

但设计师们,当你们屡试不爽的“多巴胺配色”成为街头巷尾人人趋之若鹜、产品店面个个争相换头的“模板”,真的突破了更多束缚、表达了更多个性、让世界更丰富更多元了吗?

万物皆可「多巴胺」的背后,到底是随心所欲的色彩搭配,还是简单易复制的消费符号?到底是个性价值的张扬,还是商家与设计师联手的“割韭菜”?

风太大还易吹及无辜。「多巴胺」这个光凭色彩归类的标签,很可能覆盖消解掉原本独立个性的各类文化风格,若设计师没有独立清醒的职业行为,更有可能助长这股风潮恣意弥漫成一种“审美霸凌”。古人养生有“避风如避矢石”,审美要健康同样须防范“风邪”!

03

多巴胺 = 流量?

没错,今年这一波「多巴胺」,在各大社交平台上都是亿级流量的出现,用低成本的即时满足频繁刺激用户,成为大小品牌商家的回春良药,也成就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对于设计师来说,复制这个“流量密码”大概也是这些年来最轻松的“交卷”技巧了。这么多让人快乐的颜色,用就是了呗,怎么用怎么好看,过稿率奇高,你快乐于是我快乐!

但这恰恰也是多巴胺最擅长制造的陷阱!低成本高回报的东西是什么?泡沫啊!越是快乐的缔造者越懂得,高水平的多巴胺会使人放弃长期的更多利益,唾手可得的快乐不仅不牢靠,还容易反噬。别忘了,“多巴胺风格”之所以能在浩瀚杂乱的视觉宇宙里脱颖而出,打的是“反差”牌,在最日常的场景中大胆使用最不日常的色彩,才轻松收割了一波想要突破限制、释放自我的消费者心智。

那么当这种“反差”流行成了新的日常,设计师又要如何才能从满世界的五彩斑斓中“杀”出一条阳光大道?再回去投靠极简风或莫兰迪吗?撇去颜色,你的设计还剩下什么?

“风格”易逝,“价值”才能永恒。设计师是解决问题的人,比起提供“烟花”般的视觉快感,能不能为这个世界创造“火药”般的真正创新价值才是设计更需要用力的地方。再不学会反抗「多巴胺」、戒断身体里的多巴胺,你就要失去掌控大脑的主动权了!反“PUA”,从拒绝“速食”风格开始!用自己的眼去观察,用自己的耳去聆听,用自己的心去思考,才能做出真正有用也有趣的设计!

精选文章:

“乔纳森又接到新活儿了!”苹果前首席设计师Jony Ive又一款新品问世!

Pantone 公布未来十年最受欢迎的色彩系列

梦幻与超现实的碰撞,艺术家精细插图中的混沌之美

韦斯·安德森电影里的配色美学,用在室内设计是什么样?

《长安三万里》的“短腿”审美,又伤害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