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长安三万里》明天才上映,但上周日已经全国大规模点映,看样子对动画的质量颇有信心。金哥也迫不及待走进电影院,先看为敬。

168分钟的电影,数十个如雷贯耳的唐代大诗人,要讲述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动画故事,追光野心可昭。但没想到看完之后,依然陷入中国动画电影的常见境遇:两极分化,一半人骂得狠,怒斥浪费3小时人生;另一半人哭得凶,说是今年最好的国产动画。究竟怎么回事?在你走进电影院之前,或许可以先有个判断。(本动画偏传记类,不担心剧透)

在讨论动画具体内容之前,观众首先被建模吸引。预告一出,就有一大片人抨击“建模太丑”、“歪嘴李白”、“李白像黄子韬,高适像武大靖”。公道说一句,青年李白确实有些生硬缺少质感,但满脸风霜的老年李白就很符合大家心目中的形象。

和传统绘画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而后,坐在大荧幕前,大家发现了更大的嘲点——“嚯!这李白怎么是六四分的身材”、“侏儒症李白吗?” ……

有人甚至把他们的短腿和《雄狮少年》“眯眯眼”列为同等罪状。国人心中风流倜傥的诗仙潇洒不羁,电影里他和他的朋友们,却全变成了五短身材,不仅如此,就连马都是圆滚滚的。

先别着急骂,这样的造型,主创已经有解释。人物参考的是唐俑,马儿仿的是唐三彩,珠圆玉润的丰腴审美更凸显唐朝的繁荣开放。

一贯被诟病流量审美的追光动画,难得仿古,却被骂了。老实说,金哥觉得短腿无妨,上美影厂的老作品里很常见,动画的世界审美多元,并非只有欧式脸+大长腿才可以出现,况且李白身高不足7尺,也不适合做成大长腿。

《阿凡提》1979

想法很好,但可惜3D建模很难还原中国唐俑、古画中圆润流畅的线条美,尤其是当李白高适脱下衣服,可以明显看到上半身是写实的肌肉,下半身是可爱短腿,乍看确实违和。

如果改成2D会和谐很多,但2d的成本摆在那,主创选择3D无可厚非。

电影在审美上花了很多功夫,人物的服装、配饰、头饰、兵器、乐器、舞蹈均可考究,立足了“传记类动画电影”的初衷。

胡旋舞

对于唐诗文化的传播,还需以景传情。国漫造景技术已经相对成熟,《长安三万里》地理跨度很大,锦绣繁华的长安、飘满花香的扬州、文人墨客往来的黄鹤楼、寒冷肃杀的塞北……一一还原,诗句在这样的场景下诞生,很是浪漫。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黄鹤楼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长安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九江枫树几回青,一片扬州五湖白”

(王维·《同崔傅答贤弟》)

扬州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塞北

有人统计一共出现了48首诗,电影力图还原诗歌创作的场景,还原一个人人会写诗、连边塞都有诗板亭的鼎盛时代。而对于诗歌最极致的呈现,便是那首用超现实主义画面表现的《将进酒》。

年近半百的李白,和高适、杜甫、岑参、元丹丘等人坐在黄河边,众人跟随着李白的吟唱,进入了诗中豪迈壮阔的幻境之中,手持美酒,白鹤为载,奔而向神殿,与仙人同乐。“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诗中壮阔的想象力,繁华人生昙花一现的幻灭感,在此刻达到了顶峰。

不少喜爱诗歌的观众,看得热泪盈眶,那是一种文学情怀的再现,是一次李白与千年后的我们跨越时空的会面。然而,电影的这些优点,都得益于李白以及众文豪的惊世才华,得益于那个璀璨夺目的年代,得益于语文基础教育的普及。光是诗歌的场景做的好还不够,如果故事不行,就变成了一支超长的“诗歌MV”、“中学生豪华语文课件”。

如果你是冲着李白走进电影院,估计要失望了,因为该片是以高适为主角的回忆录,回忆自己与李白的一生,以及背景中由盛转衰的长安。为何主角不选李白选高适?

谪仙李白只天上有,而勤恳踏实、平庸了大半辈子的高适却更像普通人,一个谪仙人,一个世间人。选择用高适的视角去回忆李白,和太白保持一点距离,这是一种更为取巧的做法。

李白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被诟病的还有——电影给他的“负面”塑造似乎多过正面。出场时李白还是20岁富家少年,诗剑双绝,心比天高,行卷求官都要用“大鹏一日三千里”来自诩,符合大家熟知的他,一个“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富二代。但在“士农工商”等级社会,商人之子李白,空有才气抱负,连科举的资格都没有,一生谋官却不得,唯一的职业巅峰,是41岁供奉翰林,给玄宗皇帝和贵妃作诗消遣。

他情绪大悲大喜,他挥金如土买佳人笑,他酒醉便把朋友抛诸脑后,他被美色美酒灌出了啤酒肚;

他为了仕途两次入赘,他缺少政治才能,晚年为求赏识加入叛军麾下……

这样“有才无能”的李白,和记忆中才华滤镜加持的诗仙相去甚远,但这或许更像一个“真实的人”。李白的苦闷,悲情,也使得他的才气更有厚度,后世人才能听到“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相比作为主角的高适,形象更为“伟光正”一些,资质平平,勤能补拙,吃得了苦杀得了敌,因为战乱有了出头的机会,有勇有谋,最终在唐代的所有诗人当中获得了最高的政治成就。

以他为主的家国情怀线,延展出了哥舒翰、郭子仪等武将,萧瑟、紧张、金戈铁马,给原本略显平淡的电影增加了带感的看点。

只不过可惜的是,电影因为多线并行,前半段略显流水账,缺乏一条完整强劲的主脉络,着眼的人物过多。从盛唐到安史之乱,高适、李白、杜甫等人的命运浮沉,但大部分人都只是匆匆露个脸就退场了。

就连人们最爱的李白,人生低潮转折点也多通过口述,个人的所思所想所忧,没有展示完全。他为什么总是处在酩酊大醉的发疯状态?酒醒宾客散后发现老友离开是否落寞?夜深之时是否会抚剑叹息?这些只留给观众想象。

即便这样,动画的时长还是长达168分钟,可想而知体量之大。影院里有人几次拿纸巾擦眼泪,有人几次按亮手机屏幕看时间。对于文化历史感兴趣的观众,电影缓缓道来一个个熟知的名字就足以心潮澎湃,但喜欢强情节的观众,尤其是小朋友,就坐不住。选了一个上好的题材做平淡的回忆录,虽算不上诈骗,但的确遗憾。

国产动画近年有了井喷之势,题材逐渐丰富了起来,封神IP层出不穷之外,以《雄狮》《深海》为代表的现实主义题材开始冒头。如今追光的“新文化”系列,包括此前短片系列《中国唱诗班》,则在挖掘中国文化历史价值的宝藏。

《中国唱诗班》

做的好,是文化传播,做的不好,是增加门槛。《长安三万里》在创作上的探索欲、表达欲是值得肯定的,遍地英杰的长安,有“诗佛”王维、仙风道骨的贺知章、“唐代乐圣”李龟年,潇洒自如的书法家张旭、以及英勇无畏郭子仪、哥舒翰……豪杰们各具特色,每一个都可以独立成篇。

即便是容易沦为背景板的女性角色,也有亮点可循,裴十二散发,是除李白高适外的一大看点,在封建王朝最为包容的盛世之下,才能卓绝的女性都毫无出路,令人扼腕。但表达欲过于旺盛,什么都想抓,就导致了动画时长过长、缺乏主题,大量诗歌为了串联略显生硬的问题。

这或许也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动画能做出不少亮眼的小短片,但优质成熟的动画长片难有的现状。中国文化的宝藏里,大文艺家、好故事多如牛毛,我们能通过这部电影了解到的有限。

电影中人见人爱的公子哥小杜甫,谁能想到他后来穷苦困顿,忧国忧民,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李白众多豪情万丈的才作,电影中也只能展现其中九牛一毛。好在,电影留给了李白两处高光时刻,一首是《将进酒》,另一首是当他在白帝城遇到大赦,激动得丢掉船桨,饱经风霜喊出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代诗仙,一代繁华的盛唐,千帆过尽,给观众留下一片沉重的浪漫。诗在,黄鹤楼在。诗在,长安在。金哥很喜欢这部动画的大主题,只要有文学艺术在,那个人、那段时代就在。但愿这能成为一颗种子,在观众心中发芽,让文化类动画开花。只不过,关于他们的人生,关于中式文化的浪漫,需要更多的动画工作者们继续回望,继续讲述。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金城漫与画

精选文章:

空置15年,布达佩斯W酒店重返19世纪的辉煌

“羽翼”住宅:为拗个造型,建筑师真是拼了

喜茶x《喜剧之王》联名,再现经典“名场面”

世界上最大的球体建筑,首次照亮在拉斯维加斯的天际线

Z世代设计:了解下一代消费者